在完全的市場機制下,劣幣不可能驅逐良幣,因此,格雷欣定律的正確表述是:若交換價格相同,則劣幣驅逐良幣。而良幣和劣幣交換價格能相同,源自政府的強制性規定,后者催生了套利空間,為劣幣驅逐良幣創造了條件。
經濟學里鼎鼎大名的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最常見也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含義,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也即當兩種貨幣(一為良幣一為劣幣)一起流通時,理性的人們總是傾向于用劣幣來支付,而將良幣儲存起來或用作他途,導致良幣趨于從流通中消失,于是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這一定律,據說最早由英國爵士托馬斯?格雷欣(Sir Thomas Gresham,1519-1579)提出,因而得名。但實際上,早在格雷欣爵士出生2000年前,所謂的格雷欣定律即有了其早期的表述。例如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其著作《蛙》中就寫道:“人們不再使用含量十足的鑄幣……低賤的黃銅鑄幣卻到處泛濫。”
或許因為足夠簡潔有力,劣幣驅逐良幣的思想早已超越了貨幣范疇,而被用于形容一切劣質品淘汰優質品的情形。盡管如此,劣幣驅逐良幣,在邏輯上卻是錯誤的。原因簡單,付出貨幣的一方固然希望支付劣幣,接受貨幣的一方怎肯收取劣幣?付出貨幣的一方是聰明人,收受貨幣的一方也不傻,除非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區分不出良幣和劣幣。
可事實是,在一般情況下,買家不如賣家精。買家愿意支付劣幣,賣家愿意收受良幣,僵持不下,不歡而散,交易無法達成。當然這只是局部的情況,從市場整體看,競爭的結果必然是良幣良價(低價)劣幣劣價(高價)。在這個過程中,劣幣不僅沒有驅逐良幣,反而還可能被良幣驅逐假如賣家堅持收良幣,導致劣幣無人問津的話。
看歷史記載,有大量良幣驅逐劣幣的例子。貴金屬戰勝其他材料用作貨幣,不是因為貴金屬“劣等”,而是因為貴金屬能更有效地實現貨幣的功能。美元能夠成為居支配地位的國際貨幣,也不是因為“劣等”,而是因為美元比其他貨幣能更好滿足國際貨幣的要求。
換言之,在市場自發秩序的作用下,不存在什么劣幣驅逐良幣,反而是劣幣常常被良幣驅逐。正如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就其本身而言,"良幣驅逐劣幣"的一般性論斷才是一個更正確的經驗命題。”可見“劣幣驅逐良幣”的簡單概括(不附帶任何條件),是對格雷欣定律的曲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然而,在不同時期,的確也能觀察到不少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例如在貨幣的演進中,信用貨幣和紙幣最終取代貴金屬貨幣,就是一個突出例子。雖然在國內支付時,信用貨幣和紙幣與黃金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可是在國際貿易時,一國的信用貨幣和紙幣通常不為其他國家所接受,而貴金屬貨幣如黃金、白銀,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再比如,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西歐,都曾出現過為籌集資金,降低鑄幣成色的行為。與高成色的鑄幣相比,低成色的鑄幣為劣幣。通過將高成色的良幣驅逐出流通領域,劣幣的發行者就可利用良劣幣貴金屬含量的不同來獲取資金。據信,十二世紀末英王理查一世被德皇亨利六世囚禁后,其母親即利用價值高估的合金鑄幣替換流通中的銀幣,籌集了部分贖金。
不過,這種做法只能在一定限度內取得成功。更為常見的則是如下情況:同樣的鑄幣,新(無磨損)舊(有磨損)不一。在用于國內支付時,兩者是等價的,但如果作為商品買賣,或在國際交易中,價值就會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若國內貨幣需求下降或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最好的鑄幣將首先退出流通或出口到國外,引起國內流通中鑄幣平均質量的下降。
劣幣驅逐良幣最典型的例子,發生于復本位制時代。美國建國初期,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即確立了復本位制,并將金銀比價確定為15:1。但當時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的法國將金銀比價確定為15.5:1,致使美國白銀價值高估(變成劣幣)而黃金價值低估(變成良幣)。結果美國建國后頭四十年實際上實行的是銀本位制。
由于不斷有人抱怨國內沒有金幣,到1834年,美國國會又將金銀比價重新確定為16:1。與國際金銀比價相比,黃金價值高估而白銀價值低估。結果白銀大量流出、黃金大量流入,白銀被逐出了美國和流通領域,美國的復本位制變成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
為什么在市場自發力量的作用下,不可能出現的劣幣驅逐良幣不僅出現了而且還為數不少呢?劣幣驅逐良幣,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從上述例子中可看出,這種條件就是:對某些目的,如用于國內支付,良幣和劣幣等價;而對另一些目的,如用于國際支付或用于制作飾品等,它們的價值不同。
在完全的市場作用下,即使用于國內支付,競爭機制將確保良幣和劣幣之間出現分離(例如同一商品以良幣計算的價格較低,以劣幣計算的價格較高),因而劣幣不可能驅逐良幣。只有良幣和劣幣在某些用途上是等價,而在另一些用途上價值不同,存在套利空間,劣幣才可能驅逐良幣。政府的強制性規定,則是劣幣和良幣在某些方面能等價的根本原因。同樣,舊鑄幣雖然由于磨損,貴金屬含量低于相同的新鑄幣,但在國內卻必須按照面值接受,而與新鑄幣等價。這種妨礙市場作用發揮的強制性規定,是良幣得以驅逐劣幣的基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