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1391),六十五歲的朱元璋,滿頭白發(fā),眼睛也幾乎看不見東西。
聽著十四歲的孫子朱允炆,在那里念奏折,不禁想起寄予厚望,卻又先自己而去的太子朱標。一行清淚剛剛流出,就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上位,藍……”來人是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猷,看到朱允炆在,話說了一半。
朱元璋擦了擦眼睛,對朱允炆說道:“先去歇著吧,叫你再過來。”
朱允炆離開后,蔣猷說道:“上位,藍玉的事情已經辦妥。”
朱元璋點點頭:“那就開始吧。”
次日朝會,蔣猷告發(fā)涼國公藍玉謀反,欲趁朱元璋外出籍田時發(fā)動。
朱元璋震怒,下令將藍玉抓起來,并且徹查黨羽。這場波及數(shù)萬,殺了一萬五千人的洪武大案,就此拉開序幕。
藍玉,這位明初最后一個名將,就這樣隕落。
可藍玉是出了名的囂張跋扈,脾氣暴躁,不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
當朱元璋想對他下手的時候,就沒什么動作,為什么沒有殊死一搏?
還有那么容易解決的話,朱元璋為什么一定要殺了藍玉,自毀長城?
這一切,都要從藍玉身上說起。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是名將常遇春的小舅子。
常遇春這個人脾氣很高傲,看不起很多人,卻唯獨覺得小舅子藍玉能成大器,經常在朱元璋面前說好話,讓給個機會表現(xiàn)表現(xiàn)。
不過,朱元璋那會不缺能打的,而且打天下的過程,一直是以少勝多,不敢亂用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藍玉都是個不入流的雜號將軍。
對了,洪都之戰(zhàn),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打的,跟藍玉沒關系。
藍玉嶄露頭角的時候,都到了洪武五年。那是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徐達為都督,藍玉則是先鋒官。
這一戰(zhàn),藍玉打了幾個小勝仗,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才能。
隨后的幾年里,陸續(xù)給藍玉一些小仗打,不過都不是主帥。到了洪武十二年的時候,被封為永昌侯,算是正式躋身勛貴行列。
當了侯爺?shù)乃{玉并不滿足,他一直渴望著成為姐夫常遇春那種大將,名將。
藍玉通往名將之路的第一戰(zhàn),是慶州之戰(zhàn)。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再次發(fā)兵北征元廷。拜馮勝為大將軍,藍玉為征虜左副將軍,前往內蒙古,剿滅元廷太尉納哈出。
這次的攻擊戰(zhàn)略是朱元璋一手制定的,他交代馮勝一定要先找到敵人,然后派精銳騎兵突襲,攻克慶州后,大軍一起上,此戰(zhàn)必勝。
明軍很快就確定納哈出二十萬大軍就在慶州,藍玉當仁不讓做了先鋒。
那是一個大雪天氣,慶州的北元士兵毫無準備,還大開城門做飯呢。沒等飯做好,反而等來一群身蓋白雪,猩紅戰(zhàn)甲的明軍。
藍玉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就拿下了慶州。
正當他打算再接再厲的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納哈出被勸降了。
這是朱元璋造早埋好的后手,收買了納哈出手下的一個人,只等明軍拿下慶州后勸降。
藍玉很遺憾,卻也對南京那位皇帝的手段,充滿敬畏。
納哈出帶著二十萬的兵馬投降,基本的尊重還是要有的,馮勝就讓藍玉負責招待。
剛開始的氣氛還很友好,藍玉還特地不用投降這些字眼刺激人家。但等雙方都喝大后,就搞出事情來了。
原因倒也簡單,納哈出喝的很盡興,就端了杯酒讓藍玉喝,還說不喝就不是兄弟。藍玉醉醺醺的,也要表達感情。看天氣冷,就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納哈出,說你不穿我就不喝。
《明史.卷一三二》有載:“納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請服此而飲。納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飲,爭讓久之。”
他倆在這爭,常遇春的兒子常茂也喝多了。看到這個納哈出不給自己舅舅面子,竟然拿起刀直接砍了上去。
還好納哈出身手不錯,沒被砍死,逃了出去。
外面的手下們一看,就要擼起袖子干仗。幸虧馮勝來得及時,穩(wěn)住了局面,沒壞了朱元璋的大事。
不然藍玉可能等不到接下來的高光時刻,就提前死了。
凱旋還朝后沒多久,馮勝犯事被抓了起來,再也沒人能擋著藍玉當主帥了。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拜藍玉為帥,以十五萬大軍相托,讓他此行務必直抵虜廷,肅清沙漠。
藍玉率領大軍一路攻城拔寨,再度抵達慶州后,探知元軍主力在捕魚兒海,也就是貝加爾湖那一帶。
從慶州到貝加爾湖,是一條痛苦的路。距離遠、后勤保障難,還要穿過茫茫沙漠,一旦找不到元軍主力,可能自己就先崩潰了。
但有一句話是怎么說的,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恰巧,明初的軍隊,不僅滿餉,且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斗力無比強悍。
十五萬大軍咬著牙前進,一直行軍到百眼井。這個位置離貝加爾湖只有不到四十里的距離,可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元軍的蹤跡。
第一次扛這么大責任的藍玉有些猶豫不決,召集手下將領來商量。有主張撤退的,有主張繼續(xù)進軍的,還是定遠侯王弼給了藍玉信心。
《明史》有載:“定遠侯王弼曰:吾輩提十余萬眾,深入漠北。無所得,遂班師,何以復命?”
是啊,就這么灰溜溜的回去,老朱不可能再給自己機會,所有的前程都沒了。
藍玉下了決斷,傳令全軍,敵人就在眼前,再加把勁就能立功受賞。
明軍想勝,于是他們信了,繼續(xù)跟著藍玉往前走。
就當所有人要堅持不住的時候,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元廷的蹤跡。他們的高層,完全不認為明軍有跨越沙漠來攻擊的能力,還在喝著酒、吃著烤羊腿舉行宴會呢。
只有一個喝多上廁所的士兵,發(fā)現(xiàn)了像在沙子里洗了個澡的明軍,但已經晚了。
十幾萬紅著眼睛的明軍,如神兵天降般,在元廷軍營里肆意發(fā)泄著怒火。毫無準備的敵人,如土雞瓦狗,四散奔逃。
此戰(zhàn),藍玉徹底殲滅了元廷的軍隊。俘虜元帝次子、妃子及其家眷一百多人,王公貴族三千多,士兵七萬多,還有無數(shù)的牛羊和元帝玉璽。
逃走的元帝被手下也速迭兒所殺,后來他這一支取消了元的國號,改回韃靼。
藍玉完成了滅國的壯舉,還是曾經鞭打世界的蒙古帝國,他也就此封神。
可隨著南京城一位重要人物去世,藍玉也即將跌落神壇。
立下不世之功的藍玉很飄,他先是玷污了元帝的妃子。這可不是小事,古代講究個身份對等。敵方皇帝的妃子,只能已方的皇帝處置,你一個將軍干這種事,就是僭越。
不過,鑒于藍玉功勞太大,朱元璋也就忍了。
但藍玉的作死還在繼續(xù),在他回軍到喜峰關的時候。因為已經是晚上,城門大關,守城的官員也去睡覺了。
藍玉在扣關之后,人家已經去開城門的前提下,還命令手下縱兵攻城,強行開門,臨走的時候還洋洋得意。
這誰能舒服,一紙奏疏遞到了朱元璋手里。后者惱怒之下,把本來要封給藍玉的梁國公,改成了涼國公,以作敲打。
在朱元璋的心里,藍玉已成驕兵悍將,除了自己和朱標,誰也駕馭不了。
朱標能駕馭的原因,是他很早就開始接觸政事,有自己的決斷和班底。而且朱標娶了藍玉的女兒當正妃,實打實的親戚。
所以,在朱元璋對藍玉不滿的情況下,依然在他征伐元廷回來后,派到四川去平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藍玉在去四川的路上,朱標病逝了。
朱元璋最在乎的兩個人,馬皇后和朱標,都先他而去。在巨大的悲痛下,愛屋及烏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太子。
可朱允炆不是藍玉女兒所生,又沒有能力駕馭這幫囂張跋扈的悍將。
朱元璋只能選擇臨死之前,把藍玉這些人帶走。
藍玉也不傻,他試圖反抗過。其實他還沒到四川,叛亂就已經搞定了,但他仍然帶著兵馬去了,而且四川的蜀王朱椿,也是他的女婿。
藍玉打算和朱椿聯(lián)合起來,讓朱元璋投鼠忌器,就上奏說在四川就地練兵,擇機討伐當?shù)氐耐寥恕?/p>
朱元璋當然不會同意,嚴令藍玉即刻回京。
藍玉不想回也沒辦法,他是去平亂的,沒帶多少兵馬。蜀王朱椿也不敢跟他一起,反對自己老子,只好灰溜溜的回轉南京。
到了京城,藍玉就是朱元璋案板上的肉。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出手,以謀反的罪名,把藍玉的三族、同黨全部給鏟除了。
藍玉囂張跋扈,縱兵搶掠,殺良冒功,圈占農田,什么壞事都干,死的不冤。
但死于謀反的罪名,就很冤了。他不是不想造反,是根本造不了反。
單單錦衣衛(wèi),就能讓他動彈不得,哪里還有機會召集義子們,趁朱元璋外出的時候搞事情。
縱觀歷史,武將能造反的必要因素,就是掌握了財政權,不用依靠朝廷,也能給士兵發(fā)軍餉。這樣一來,士兵只認將軍,自然指哪打哪。
但明初的軍制,是精銳拱衛(wèi)中央,就算出征也需要朝廷供應糧草。去地方平亂,主力也是當?shù)氐男l(wèi)所兵,跟主將不熟悉。
所以,藍玉根本沒有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才會被朱元璋輕松的收拾掉。
藍玉是個好將軍,卻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壞人,然而因為他被株連的一萬多人,又有多少是無辜的?
朱元璋為了一家之江山,屠刀落下,無數(shù)冤魂哀鳴。
終究還是: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罷了。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太祖實錄》
《逆臣錄》
《中國斷代史系列-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