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10歲時,為了討生活,四處找親戚借錢。可親戚不是嘲諷就是打罵。當他發(fā)達后,親戚卻找上門攀關系,和珅笑道:“好啊,幫我曬銀子去吧!”
清朝的和珅是有名的巨貪,其家產更是比國庫還充盈,而擁有如此財富的和珅,個人生活自然很是奢侈,但和珅小時候過得卻很凄慘。
和珅幼時喪母,父親雖為太保,但常年戍守邊外,因此和珅和弟弟和琳都是跟著后母生活的。
和珅的后母狠毒,對和珅及其弟弟非打即罵,二個幼童心中苦悶,可也無法告知父親。
再加上和珅的父親為官清廉,家無余糧,日子過得很是清苦。不過和珅及其弟弟天資聰穎,并且認為讀書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于是二人發(fā)奮苦讀,在和珅9歲時,二人就憑借自己的聰慧被選進入咸安宮官學。這是一個貴族學校,但也不是有錢就能去,還得經過層層篩選,每年也只收錄80人,且每旗中也僅有10人可入選。
而他們的學費是由朝廷出資,但個人的生活費還是要自己承擔的。雖然和珅的父親兩袖清風,但為了讓兩個兒子有出息,也是想盡了辦法給他們攢錢。
可在和珅10歲時,和珅的父親卻因病離世。沒有了父親,后母對和珅及其弟弟自然更加苛刻,兩人的生活也更加困苦。
但學業(yè)不能丟,和珅明白這是他和弟弟唯一翻身的機會,為了能夠有錢上學,他只能低聲下氣地找族人借錢。
起初也有一些人可憐兩人的境遇,會借給他們一些錢,可時間長了,族人們對兩人就越來越厭棄,甚至在遇到和珅前來借錢時,他們還會拳腳相加。
當時的和珅也終于見識到了人情冷暖,他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出人頭地。于是和珅讀書更加用功,他還學會了滿漢蒙藏4種語言。
和珅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快得到了直隸總督馮英廉的賞識。他見和珅為人俊朗,滿腹才學,以后定不是普通人。
于是馮英廉便決定將自己的孫女嫁給和珅,以當時和珅的家勢,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能攀上這樣的親事。
馮英廉對和珅寄予厚望,并親自將他送上考場。誰知和珅卻因為肚子疼而發(fā)揮失利,名落孫山。可馮英廉卻并未失望,而是利用自己的關系幫著和珅牽線,讓其進宮做了一名皇家侍衛(wèi)。
和珅的運氣也很好,才剛進宮就和乾隆見了三次面,乾隆對這個長相俊朗的侍衛(wèi)很有好感。
而和珅在給乾隆做侍衛(wèi)時,也做了許多功課,他不僅臨摹乾隆的書法,還背誦學習乾隆的詩文,更善于揣摩乾隆的喜好和心思,懂得察言觀色,適時奉承,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寵信。僅僅10年間,和珅便官至軍機大臣。
得到乾隆信任的和珅,財源也跟著滾滾而來。那些曾經瞧不起和珅的族人,也紛紛前來和珅身邊討賞。
和珅對于年少時的遭遇無法釋懷,但也不想得罪他們。于是便留他們在自己府上,讓他們幫著自己“曬銀子”。
連曬了十天之后,這些族人便都無故離開了,下人覺得奇怪,忙稟報和珅。和珅便讓下人數銀子,結果發(fā)現少了327兩銀子。
下人忙說要將族人追捕回來,可和珅卻笑笑說:“算了,放過他們吧,反正以后他們也不會再來了。”
和珅明白世人都貪財,而這些族人來找和珅,無非是想要從他身上得到好處。若和珅不給他們好處,日后他們四處宣揚,會有損自己的名聲,所以,才想出讓他們曬銀子的計策。
他們日日與銀錢相伴,自然會生出覬覦之心,現在他們得了好處,以后也不敢來了。而和珅只用了327兩銀子,就換來了好名聲和永久的安靜,確實是明智之舉。
只是貪財的和珅最終還是被嘉慶賜死了,不過,如果和珅的弟弟和琳還在世,那或許和珅的悲劇下場不會來的如此之快。
大多數人對于和珅的弟弟都不太知道,其實和琳比和珅更加有才有能力,若他弟弟沒有英年早逝,恐怕和珅也不會那么快就被嘉慶清算了。
起初,和琳沒有直隸總督的提攜,剛開始也只是在朝中做了一個小官。然而,為人圓滑的和珅早就明白“強將手下無弱兵”、“宰相門前七品官”的道理,于是,和珅讓和琳跟著阿桂。
于是,和琳先是跟著大將阿桂作戰(zhàn),阿桂年邁以后,又跟著福康安東征西戰(zhàn)。后來,和琳被升至四川總督,深受乾隆與太子的信任。和琳的軍事才能很強,多次立功。
雖然和珅是乾隆面前的大紅人,但和琳卻得到了眾多人夢寐以求的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非常稀有的一項殊榮,從乾隆登基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也只有7人,被賜予了三眼花翎。
在平定廓爾喀的戰(zhàn)斗中,和琳表現出色,靠戰(zhàn)功得到了乾隆的重視,雖然出身不如福康安,但是和琳也成為了三眼花翎的持有者。然而不幸的是,在圍攻平隴的戰(zhàn)役中,感染瘴氣,年僅42歲。
乾隆得知消息后,痛心不已,還追封了他為一等公爵,配享太廟。
由此可見,當時的和琳不僅深得乾隆與嘉慶的信任,更是手握兵權。若他沒有死,嘉慶想要對付和珅肯定會有所忌憚。可人算不如天算,和琳與乾隆先后離世,和珅的兩大靠山沒了,嘉慶自然也不必對他手下留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