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上朝時沒忍住,不停地排氣,一個接一個,“噗噗噗”不帶停。文武百官聽見后,懼于皇帝的威儀,誰也不敢吭聲。此時,魏征忍不了了,直接把李世民說了個大紅臉。
“屁乃人身之氣,豈有不放之理?!彪m然說這是正常的現象,可若是一直不停,或多或少,身體是出問題了。但這件事要放在皇上身上,如何提醒,是一門學問。
不過,魏征從來不會考慮這其中的彎彎繞。
魏征是有名的直臣,說話直來直去,從不藏著掖著,有什么說什么,而且還不分場合。他當宰相的時候,李世民怕得要死,在寢宮里都不敢放心大膽地玩,生怕被訓斥,可即便如此,仍舊躲不過魏征的唇槍舌劍。
據了解,一個正常的人,每天會“排氣”5到10次,不過,如果得了“氣痢病”,說白了就是腸胃不適引發的病癥,那么“排氣量”就會變多。
然而,李世民便得了這種病,不過,他乃一國之君,他不好意思說,覺得丟人。
可這個事,哪里是說忍就能忍得住呢?
所以,李世民上朝的時候,沒憋住,一忍再忍后,還是不停地排氣。
滿朝文武都知道維護皇帝的面子,所以,不管他們心里面怎么想,但嘴上絕對不說,權當什么也沒有聽見。
李世民為了遮掩尷尬,也在說話的時候提高嗓門,裝出一副發怒的樣子,嚇得群臣都不敢抬頭。
原本,魏征覺得倒也正常,可連續出了好多聲后,他也實在忍不下去了,為了皇上的龍體安康,他朝袍一撩,往前一跪,大聲說道:“陛下!這是病,得治!”
群臣被這一嗓子驚得目瞪口呆,李世民也被一下說了個大紅臉,但還是努力掩飾尷尬,故裝鎮定地問道:“愛卿!你剛才說什么?朕沒有聽清?!?/span>
李世民的態度其實很明了:我知道這病得治,可是你不能下朝再說嗎,大家都知道維護我的面子不吭聲,就你能,非得當面搞得我下不來臺?
魏征雖然是一根腸子捅到底,可混跡官場多年,豈能不知李世民的言外之意?
但他從當官那天起就特立獨行,從來沒想過要改變,否則也不會被稱為“直臣”了。
于是,他又把嗓門提高了一倍,義正詞嚴地說:“這病若是不治,恐傷了龍體!”
這下好了,李世民見魏征不給自己臺階下,當場就繃不住了,一聲大喝,拂袖而去。
眾臣面面相覷,聳了聳肩膀,看著魏征搖了搖頭,嘆了口氣默默退出朝堂,各忙各地去了。
魏征也沒多想,見大家都走了,也站起來抖了抖衣服,像沒事人一樣離開了朝堂。
可返回寢宮的李世民,仍舊盛怒未消,可生氣歸生氣,可生了這樣的病的確不太體面,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也沒有必要再藏著掖著了,還是得規規矩矩地治病。
但宮廷的御醫也不知怎么回事,把脈開藥,連個搞了好幾天也不見效果,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得張榜求醫。
說來也巧,皇宮儀仗隊里,恰好有個老人叫張寶藏,已經快七十歲了,他曾經也得過這種病,于是他就主動找到了魏征,獻上藥方(牛乳煎煮蓽茇)給皇帝治病。(《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這個藥方。)
魏征讓御醫求證了藥方之后,立即煎好藥端到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一見魏征氣就不打一處來,雖然心里早就問候了魏征幾百遍了,但也沒辦法,還是治病要緊,黑著臉接過藥一飲而盡。
可別管怎么說,這藥還挺管用,李世民連續喝了幾天徹底好了,于是就讓魏征給獻藥方的張寶藏封個五品官。
這下可讓魏征犯了難,獻個藥方就封五品官,未免有些太兒戲了,于是就只賞了些錢,官職的事矢口不提。
李世民就知道,以魏征的性格,肯定會大打折扣。后來,李世民又再次生病,又再次被這個方子醫治好后,他特意找到魏征,詢問張寶藏的事,知道魏征并沒有按照自己要求做,他當即心情大好,找到了懟魏征的理由,略帶戲謔的口吻說道:“給宰相治病的人都能封個三品官,難道我這個皇帝還不如宰相嗎?”
魏征一聽,嚇得臉都綠了,急忙退出去給張寶藏封官。因此,張寶藏被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張寶藏一劑單方,治好李世民的“氣痢”,一時傳為佳話。
至于魏征,雖然令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生氣,但事實上,魏征一貫如此,他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了200多次,幾乎每次李世民都十分生氣,覺得魏征“說話難聽”、“多管閑事”,可后來,唐太宗都會慎重地接受,并盡量采納。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痛哭流涕,不光為他廢朝5天,還命人把魏征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功臣第四位),可以說,極盡哀榮。
后來,李世民時常感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征的思想和言行中,無時無刻不為李世民操心,他的忠言逆耳,也確實讓他成為了一面明照千秋的“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