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幸福的定義是什么,你只有在經歷更充實的人生時,才會體驗到幸福。更充實的生活意味著更多的成就、實現更多有意義的目標、更多地得到愛和給予愛、更加健康和快樂、使自己和別人都更加幸福。
——麥克斯威爾·馬爾茨
美國心理學家邁爾斯探索發現,人生幸福有以下10個心理要素:
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健康的體魄是幸福的基石。主要表現為食不挑剔,言有條理,步履穩健,身體內外沒有或少有疼痛感。
自尊是幸福的支架。在家里外面,要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違心地貶低或奉承他人。
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期望是幸福進入良性循環的內在驅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追求,幸福的河水就會在懶散中干涸。
控制感情是幸福的規則。過分地壓抑或放縱自己的感情,往往會和幸福相悖。
樂觀是幸福的源泉。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保持樂觀。
豁達是幸福的開闊地。容納包涵可免去許多節外生枝的煩惱,所以要及時刪除心中無關緊要的瑣事。
益友是幸福的開心果。一位益友就是一眼幸福的噴泉,在很多時候所產生的效應是令人驚喜的。
隨和人緣好,幸福自會來。在任何時間和場合,要想方設法和所在的人群和氣相處,可別自以為是。
團隊意識是幸福的蓄水池。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單位,所做的事情盡量要想到全局,要具備團隊榮譽感,切記孤獨很難有幸福的空間。
挑戰性的工作和活動性的消遣,一張一弛才會有幸福的交替出現。不能迎接挑戰性的工作,不會及時休閑娛樂,這樣的幸福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幸福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換一種方式分解,一個人要生活幸福須手握3把鑰匙,開啟3道門登堂入屋。打開幸福之門的第一把鑰匙,就是要擺正心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種美好的感受,可以不依賴物質條件體驗。因此,貴族感到生活不幸福的很多,平民活得喜氣洋洋的亦大有人在。
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現實生活中,雖說其比重未必有那么多,畢竟人生伴隨不如意是一種常態。人來世上走一遭,總會遇到遂意的事和不如意的事,誰都在所難免。擺正心態就是要忽略不如意事,別老拿不如意事窩囊自己、虐待自己、折磨自己。換言之,你老想不如意的事,整天讓鬧心的事發酵,你就活得郁悶糾結,你就親手毀掉了幸福。
從另一個角度看,擺正心態還需要撥正念頭,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珍視人生遂意的事,善于用之滋潤自己。或者說,你多想遂意的事,著意讓開心的事發酵,你就活得美滿滋潤,你就挖掘到了幸福的源泉。
有道是,知福福常在,怡然自心安。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生在福中,有福可享,可你不懂得珍視,整天琢磨不順心的事,弄得自己郁郁寡歡,那你也感受不到快樂,自然無緣享受幸福。如果說滿足感是幸福的一種表現,那么容易滿足的人勢必活得更幸福。
打開幸福之門的第二把鑰匙,乃是控制情緒。對于人們感受幸福來說,控制情緒往往比擺正心態更重要。可以說,一生氣幸福感就溜走了,一郁悶幸福感就逃之夭夭,一發怒幸福感就蕩然無存,可見破壞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就是負面情緒。反過來看,當一個人快慰、怡悅、喜性和樂觀的時候,幸福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其中。
快樂的關鍵不在于你的境遇,而取決于你在意什么,注重什么,作何反應。一周好事連連,只夾雜一點壞事,要是你忽略那么多的好事,老琢磨僅有的壞事,也會敗壞自己的情緒,弄得自己心里一直不痛快,幸福感也會隨之化為烏有。一周壞事不斷,只發生一點好事,要是你能明智地忽略那些壞事,總咂摸僅有的好事,也能用以滋潤心情,讓自己一周感覺舒暢,活得那么的幸福甜美。
打開幸福之門的第三把鑰匙,乃是與人為善,或者說善以待人。一個人在釋放善意的時候,會讓自己感到特別的舒服,就是在用美好的情感滋潤自己,其實也就是在親近幸福。況且,一個人總是釋放善意,肯定會讓別人感到很舒服,往往也會得到別人善意的回報,自然可以在造福于人的同時也福澤自己。
與此背道而馳的是與人為惡,或者說惡以待人。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在釋放惡意的時候,必然會讓自己感覺不爽,就是在用陰暗的情感虐待自己,其實也就是在親近不幸。況且,一個人總是釋放惡意,肯定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往往也會得到別人的惡意回敬,難免在禍害別人的同時也殃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