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指導意見》要求,將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行使的各項行政職權及其依據、行使主體、運行流程、對應的責任等,以清單形式明確列示出來,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3月25日 北京晨報)
正如英國的阿克頓勛爵所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防治腐敗不能寄希望于人性的自我約束,而龐大無邊界的權利素來是腐敗的溫床。政府既是改革的推行者,也是改革的對象。權力清單,正是要改革權力結構,就是要明確政府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然而曬出權力清單也并非簡單地羅列政府現有的一切權力,而是要歷經“清權、減權、制權、曬權”的過程,厘清行政與法律邊界,從而促進簡政放權。因此,權力清單的“含金量”如何,關鍵在于各級政府部門在多大程度上敢于自我“割肉”。如果緊抓手中的權利不放,甚至于依靠權力清單把非法權力變成了合法權利,那也只能適得其反。
反腐工作有兩個基本維度,制度設計與監督執行,而從邏輯上講是制度設計在先,監督執行在后。推出權力清單,首先要全面梳理現有行政職權,大力清理調整行政職權,再依法律法規審核確認;對確認保留的行政職權,要優化權力運行流程;公布權力清單之后,還要建立動態管理機制。這是權力清單設計的應有路線。
如果說權力清單是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一步,那么編制清單的過程也具有相同意義,既需要政府部門重新審視手中的權力,轉變固有的權力觀念,也需要在技術環節上,科學地設置標準、設計流程、明確責任,并確保遵循。制度求理性,權力莫任性,反腐之路任重而道遠。(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