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于各種疾病的預防也十分重視。隨著人們對癌癥的認識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們也認識到,飲食是導致癌癥暴發的一項重要因素。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所給出的致癌物分類,將生活中常見的致癌物分為1類、2A類、2B類、3類和4類。其中明確指出,1類物質對人類身體有十分明確的致癌性。
而正是這些有明確致癌性的1類物質,在日常餐桌上卻十分常見。醫生更是緊急提醒,這些食物就是藏在餐桌上的致癌物,每吃一口都是在滋養癌細胞。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到底是哪些食物:
眾所周知,豆類食物、堅果類食物以及米面等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之一,但是你可能沒想到,如果這些食物保存不當可能會生成一種具有強烈致癌性的物質——黃曲霉毒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1993年的定義,黃曲霉素被定級為1類致癌物。主要是因為黃曲霉素主要損害肝功能并且具有強烈的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不僅能引起肝癌,而且還能夠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以及卵巢癌等。
生活中的黃曲霉毒素主要來源于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特別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
在農村有句俗話:黃曲霉賽砒霜。都知道砒霜是一種致死性很強的物質,而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
在我國華南地區是鼻咽癌的高發地區,經過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人們喜食咸魚和熏魚,這也揭開了亞硝酸鹽能夠致癌的真相。
咸魚的制作,一般是高鹽度的腌制和暴曬,當它成為咸魚的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經過一系列的消化作用和化學反應,就會演變為致癌性很強的亞硝胺。
為了保證亞硝酸鹽的正確使用和健康安全,世界糧農組織早在1994年就聯合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制定了亞硝酸鹽使用標準,明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分別為5mg/kg體重和0.2mg/kg體重。
我國作為酒精飲料的消費大國,諸多場合都離不開酒精飲料,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肝癌的發病率持續高居不下。
酒精導致肝癌是慢性持久的,人體在大量飲酒后,肝細胞遭到破壞,肝細胞會迅速啟動代償反應,但是長時間大量飲酒,肝臟失去了代償能力,肝細胞大面積壞死出現酒精性脂肪肝,后逐漸演變為酒精性肝炎,最終成為不能逆轉的酒精性肝硬化,直至肝癌。
其實,長期酒精刺激,不僅導致肝癌,還能導致消化道癌癥如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
檳榔作為華南常見的口嚼零食,卻不知其早在200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定位為1級致癌物。
長期嚼食檳榔,不僅會導致牙齒變黑、磨損,還可以讓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纖維化,最嚴重的則可以導致口腔癌。
據臨床數據統計,約85%的口腔癌患者都有長期嚼食檳榔的經歷!
看到這里不少人驚呼:這些食物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食物,怎么可能做到不吃呢?其實,說道完全不吃也不可能,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使用方法去降低癌癥的發生風險。
1、盡量少吃少接觸致癌物
我們說到的這些致癌物,其致癌性與其劑量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多吃了致癌性相對少吃肯定要高,那么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少吃少接觸,來降低其致癌性對我們的影響。
2、改變飲食習慣
在傳統的烹飪習慣中,我們喜歡油炸、煎烤,其實這樣不僅破壞了食物的正常營養結構,也增大了食物的健康風險。
我們不妨試試蒸煮燉的方式,既可以保證食物的營養,又能確保健康。
3、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避免久坐
久坐帶來的健康問題十分多:肥胖、超重、代謝率低等,易導致直腸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
而積極樂觀地參加體育鍛煉,能夠呼吸新鮮空氣,提高新陳代謝率,增強心肺能力,提高免疫力都有好處。
4、接種疫苗,定期體檢
很多時候癌癥離不開食物的影響,也有天生基因和遺傳影響的因素,這些我們沒法改變,因此要注重疫苗的接種以及定期體檢。
正確接種肝炎疫苗,能夠有效預防肝炎病毒,而定期體檢能夠及時發現隱匿的早期癌癥,要知道,癌癥早發現早治療,對于提高預后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