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一起喝茶,聊起了斷舍離,說好難啊。。。。。。
朋友說:“近年關了,想收拾下家,把不穿衣服、東西做個整理,要么送人要么捐了要么就扔掉,可就是難以選擇,看看這再看看那,萬一能用或以后可以穿呢?想想這些東西,當時買也真不容易,千挑萬選的,也帶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扔了,還是有點舍不得。”
其收拾結果,可想而知,一件衣服也舍不得扔,一樣東西也難送出去。
朋友又說:““雙十一”,商家促銷,年會展銷等,明知道一時用不著的東西,還是經不住商家鼓動、誘惑,還是當了“剁手黨”,只好自己說服自己要備齊年貨。”
其結果是家里增加了一堆看似有用,似乎又無用的東西,藍瘦,香菇呀。
怎么做到斷舍離呢?
來老師說:“你可以去試試斷舍離三步法呀?”
朋友問:“什么是斷舍離三步法呢?”
來老師回答:“識別多余、專注要用和合一自我”
我們把斷舍離隱喻成一個水槽,有進水和出水
進水我們比喻成斷,進水經過過濾網,這個網把“能用物品”擋在外面,讓“要用物品”順利進入。
我們知道物品要用才有價值而不是能用,要用是以我為主,而能用是心為物役,被物品所綁架,所以斷是專注要用。
出水比喻成舍,出水要經過篩選網,把多余物品,也就是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物品識別出來并加以“揚棄”。
篩選網是“當下”,曾經喜歡或回憶性物品(執著過去)或萬一、也許可能會用得著物品(擔憂未來)都要舍棄掉。
什么是“揚棄”呢?
哲學上指事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揚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拋棄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換句話說:發揚了當下的、好的、健康的,而拋棄多余、壞的、腐朽的了。
多余物品對你而言是消極因素,也有積極因素的另一面。當你用多余物品幫助到其它人時候,舍成為了“施舍”而不是棄,你舍棄物品的同時,發出你對物品陪伴時的感恩,就能收回自身能量,所以舍是識別多余。
我們知道水有進出就會流動,流動就是進水與出水的合一,只有合一才能放下對物品執念,所以離是合一自我。
當來老師把斷舍離三步法告訴了朋友,朋友說:“噢,斷舍離還有這么多學問呀,透過物品斷舍離來練我們的心,達到合一狀態,太棒了!”
“我把情商斷舍離定義是藉由物品整理,深入內在情緒。家里簡單清潔,空間變化了,你的心情也會好的。借用禪宗的一句話“借境練心”。
來老師繼續說:“斷舍離的作用藉由物品流動的空間來給心靈無限的自在與流動的感知力與創造力。”
朋友點點頭,若有所思的說:“我現在迫不及待要回家斷舍離了,謝謝你來老師!”
丟棄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可以為我們生活帶來更多的空間,把那些占據我們心靈的情緒、人、事都做一個清理,可以讓我們更有力量。斷舍離的“減法”與“加法”讓我們人生更自在、心靈更富足!
你回到自己家中,打開家門自測下:
房間:臟亂、堆積、窒息;
身體:胸悶、氣短、便秘;
狀態:忙碌、迷茫、盲目;
心情:煩躁、焦慮、糾結;
如果是,那就開始斷舍離吧!
點擊鏈接開始斷舍離學習吧!
mp.weixin.qq.com/s/WMvWkXf8SO0Ofu5mc_Wx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