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定要基于文本特點。本文言文在教學的時要有文體意識。備課的時候要知曉文言文的文體特征。語言凝練雅致、文辭古奧難懂、聲律抑揚頓挫、哲思深邃雋永。
第二統編教材文言文的編排特點也很突出。內容淺易、貼近兒童。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覺得文言文有多難。文章短小,易于誦背。圍繞主題,潤物無聲。
因此文言文教學策略可以有這十個一:激趣,一觸即發;讀文,一以貫之;解意,一線串珠;積累,一成不變;品悟,一語中的;思辨,一分為二;明理,一板一眼;得法,一脈相承;運用,一鳴驚人;拓展,一舉多得。
例如:思辨。課程標準中指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可相互促進。語文要學習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維度之一與基本要求。教科書中的文言文雖然篇幅簡短,但是運思精妙。因此,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關鍵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辨析,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與提升。
《司馬光》這一課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智慧的故事,那還要學習智慧中呈現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思維的方式。你看就讓學生去體會學習逆向思維:我進不去,就讓你出來。基于這樣的想法就抓住“擊甕”,點亮“思維“。教學環節分為:讀、理、講、背、思,體會文體的特點,比較砸缸與擊甕,理解意的時候,就用理解“擊甕”這個詞的方法,學習解釋、組詞法、換詞法,講述故事重點,把擊甕講講好,背誦的時候要吟誦出“擊甕”的韻味,最后非常關鍵,而重要的就是發展思維。要知道“擊甕”之前的思考,瞬間思考,敏捷的思考就在這里面習得與體會。
導入新課
1.讀課題。提到司馬光你知道哪個故事?你對司馬光有什么了解?
2.教師講“上官上光”(司馬光救出的小孩子的名字)的故事,引導學生課后閱讀。
3.教師介紹司馬光。
4.出示現代文《司馬光》溫習故事。(默讀)
把這個故事換一種表達方式,濃縮成30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司馬光》。
給課文補充題目初步感受文言文特點
1.如果之前的故事叫《司馬光砸缸》那么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可以叫什么,請你從課文里找出一個詞填寫在后面,應該是哪個詞?
2.這是我們小學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你覺得和我們以前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語言凝練、意思豐富)
任務一讀文言文
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為什么還要學習呢?(讀懂文言文;學思維)
正確流利讀
1.抽學生讀正確
2.連續三遍快速讀(自由讀)
恰當停頓讀
1.讀文言文要恰當停頓,應該在哪里停頓呢?(自由發言)
2.圈畫出表示人物的詞語
3.理解表示人物的詞語的意思
4.讀文言的一個辦法就是在表示人物的后面停頓。
5.練習讀、抽生讀、齊讀。
釋字解意讀
1.請問“擊甕”是什么意思,先說說甕吧?(引導學生用注釋來理解、用圖片理解)
理解“擊甕”(引導用組詞理解“擊破”)。
我們還可以用換詞法,比如——砸甕。
2.你還有其他不理解的嗎?全班一起幫助理解。
3.用理解“擊甕”的方法理解其他的句子,一句一句自己說一說;同桌一個讀原文,一個說意思(一句一句的)
4.抽學生上臺老師讀,學生一句一句說意思。
化為故事講
1.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加入想象、有對象的講)
2.學生練習、抽生講(引導講好)
有韻味誦背
1.學生練習背誦。
2.怎么背才有古文的味道呢?(聲音拖長、加上那個動作、表情)
3.全班背。(引導表演背誦)
4.加上音樂和自己的理解背誦。
理解情感
中國發行了一套司馬光的郵票,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中最后一張郵票告訴我們小孩出來了,大家都來了,都來稱贊他。如果用文言文講應該怎么說呢?
眾皆贊光,真( )也!(請大家加一個字,為什么加這個字。)
任務二:學思維
1.自由說,司馬光在“擊甕”之前是怎么想的???(時間很短的,他會想什么?)
2.明朝有一位作家叫馮夢龍,他寫了一本書叫《智囊全集》,在這本書里,收集了中華1200多個智慧小故事,其中在“捷智”這一章里收錄了文彥博和司馬光的故事。我來讀這個故事給大家聽。(一邊讀,一邊簡單理解)
3.再讀這本書里的司馬光的故事。
4.兩個故事放在一起一定有相同的地方,他是怎么想的呢?有什么相同之處?
5.小結:我不能進去拿球,我可以讓球上來;我不能進去救人,我能讓人出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因為來不及想,這叫逆向思維。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地上,課文里也有比如《烏鴉喝水》《在牛肚子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