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在六下四單元,語文要素最關鍵的是: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第二是查閱資料體會人物的品質。后者可以是對前者的補充。
這篇課文,六年級的孩子要理解這樣的人物的品質是有難度的:1.難在對人物背景的感知。時間遙遠,學生要感受當時的人物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是難的,雖然可以查閱資料,但是很難有切身的體驗。2.難在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這篇回憶錄是有兩重身份的。一是父親的李大釗,自己有父親,可能有相似的情感體驗。作為革命者的李大釗是在神壇上的形象,就要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等來把握。3.難在對人物品質的體會,尤其是作為革命者的品質。4.難在人物精神的傳承。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要傳承到現在,不是一種道德的說教,不是概念的灌輸,要讓學生有所觸動,并且有想要傳承發揚的意愿。
難文淺教,要依據要素,選擇相應的策略。
教學策略
一、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目標之間相互要有關聯,要有一定的難度。先給這篇課文確立一個核心目標,再思考需要創設達成目標的條件目標。(圖片)
核心目標:緊扣回憶錄文體的基本特征(知識),關注人物言行描寫(過程),感受人物的堅定信念革命精神。(價值觀)。
目標體系中每一項都有關聯。
二,整合習題隨堂落實。(編者設計的課后思考和練習)把課后習題隨堂化,不是簡單的練習,是融入到教學的過程,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是簡單的插入,是有機的融入。(圖片)
提取關鍵的時間節點和事件,是對課后第二題的融入。
教學過程中對語句的分析,是對課后第三題的融入。
課后第四題的融入,僅僅在教學最后的點到為止,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
課后第五題和閱讀鏈接的融入到了革命文脈的傳承中,創設了一種場景,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有所觸動,產生一種傳承的意愿。
三、圍繞人物還原比較(最成功的策略)。圍繞李大釗的言行等和作者沒有寫的環境中該有的場景進行比較,發現大有不同,是反常表現,就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
還原比較考量的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也是對人物精神的深度思維,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
四、循序漸進貫通文脈。文脈是革命文化的脈絡。以李大釗的精神作為原點,推進。
抓住李大釗的精神(圖片)
在法庭上作者有了頓悟,感受到父親的心被一種力量占據著。這一段話是文章的文眼。教學時瞻前顧后,讓學生回憶“平日”里的行為,來理解每個時間節點里的精神也是這個;然后“啟后”,安排了學生寫作。父女對話,進入情景和人物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成長和改變,最后把課后題的最后一題融入到課堂設計中,讓學生有傳承的意愿。
聽課整理:劉欣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