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性來月經時,發現月經有點暗,甚至有血塊。這難免會讓他們覺得有點害怕,不知道是不是身體有問題。
經血的顏色其實是會變的。
女性每個月來月經,其實是因為體內的卵子排出后,沒有受精成功,然后會排出體外,這樣可以促進造血功能,消耗體內過多的鐵(鐵過多會導致心臟、皮膚等疾病),這樣身體會更健康。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經血應該是鮮紅色才算正常。其實這并不準確,因為經血也會發生變化。
血液本身是紅色的,月經從產生到排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血液會被氧化,顏色變深,所以月經會呈暗紅色。對于排出快、月經量多的人,經血也可能是鮮紅色;
但如果體內的月經排出不暢,經血就會長期積聚在體內,排出時顏色會呈深褐色,略呈黑色。
出現上述情況時,可能是氣血不足,體內寒氣重,血液循環能力差所致??梢约皶r調整,不用太擔心。
如果月經是粉紅色的,看起來像被水稀釋過一樣,可能是你經常熬夜,生活習慣不好,導致內分泌失調,激素水平失調。也要及時改變生活方式,避免“雪上加霜”。必要時也建議尋求醫生的幫助。
注意:月經顏色變得異常,尤其是持續三個月以上,要引起重視,及時檢查調整,避免疾病的發生。
月經有血塊是怎么回事?
經血不僅會變色,還會形成血塊。
月經中出現血塊往往與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關。月經血多了,體內的溶菌酶來不及將脫落的子宮內膜溶解成月經血,直接以肉的形式排出;另外,月經血產生后沒有及時流出,在子宮聚集后會慢慢凝結,形成血塊。
中醫和西醫對血栓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
①久坐。
久坐會影響血液循環,下半身血液循環會變慢,導致血液凝固,出現血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久坐不動,突然起來,會感覺有血塊流出來。
這種情況下,只要糾正久坐不動的壞習慣,經常起來走動走動,月經血液循環自然就順暢了。
②子宮位置異常。
子宮最常見的異常位置是子宮后位,包括子宮后屈、后傾;其次,子宮前位過大,包括子宮過度前傾和前傾;此外,子宮脫垂也可視為子宮位置異常。
這些不僅會導致經血排出不暢形成血塊和痛經;也容易影響懷孕。即使懷孕成功,流產的風險也比正常女性高。
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去正規醫院矯正子宮位置。
③婦科炎癥
婦科炎癥是引起經血和血塊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婦科炎癥(如陰道炎、子宮內膜炎、宮頸炎等。)會有蛀面,月經來之前,子宮內膜會增厚脫落。如果有局部炎癥,局部糜爛的黏膜會隨著經血排出,所以會出現經血有血塊的現象。
另外,炎癥通常會有白帶異常。所以,如果你有各種婦科病,一定要積極配合治療。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①氣血不足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人的主人是血氣。”血為氣血之帥,為氣之母。只有氣血平衡,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才能趕走月經帶來的煩惱。
氣血兩虛對于女性來說,女性的月經主要與肝臟的疏通有關。氣血不足,肝血不足會導致月經量少,導致痛經。
女性會月經量少,顏色變淺,月經周期變長,閉經嚴重。這種情況下,生病后恢復能力比別人慢。
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血兩虛越來越常見,需要及時補充氣血進行調理。
②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證多為氣血瘀滯導致的血液循環不暢和血瘀,兩者相輔相成。
臨床表現為腫塊的腫脹、疼痛、刺痛、拒絕按摩或局部青紫、堅硬。
還可能出現抑郁、憂郁、急躁和易怒、健忘、睡眠差、多夢、膚色暗淡和皮膚青筋暴露。
女性在經期會出現乳房脹痛、痛經、閉經、血塊等現象。
飲食不合理、過度勞累、熬夜、不動、壓力過大等。會不自覺的造成氣滯血瘀,所以要及時行氣祛瘀。
③宮寒
子宮內寒氣過重,容易淤血,還會使人月經血暗,有血塊。
感冒太多,多半是因為平時不保暖,穿的衣服太少,讓腹部和腳踝露在外面,寒氣也會趁機進入身體。
除了保暖;少吃寒性食物,多吃黑芝麻、桂圓、核桃、紅棗等溫性食物;此外,還可配合泡腳、艾灸等理療方法。
④腎虛
腎為生命之本,腎氣為一身之陽之本,腎虛則氣弱,血液循環自然停滯。經血不僅顏色黑,還會伴有月經周期不規律、量少;一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等癥狀。
腎虛的人需要補腎。專家說,按腎俞穴和雪海穴有補腎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