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三國曹為尊,
三曹操為最。
君看江河水,
萬古流不廢。
論三國,曹魏據中原,所以《三國志》以其為“紀”,吳蜀為“傳”,是有道理的;而三曹中,雖然曹丕成了皇帝,曹植“才兼八斗”,但我認為兩人加起來,尚不及其父于萬一。曹操雖然沒做到皇帝,但他身上那種“魏武揮鞭”的帝王之氣,在曹丕身上竟看不到一星半點。曹操雖然也不是一個“職業”詩人,但曹植的哪一首詩能夠比得過《龜雖壽》?僅憑詩中“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這一句,便使曹操在生死觀上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高出一大截。魯迅說他“至少是個英雄”,那么“至多”呢?無非是想說他還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大詩人之類。但我更認為他是個精彩的人,他帶動了一個精彩的時代。如果沒有了他,三國將群龍無首黯然失色。所以,曹操死后的《三國演義》我是從來不看的。
杜詩曰:“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對那些過于貶低謾罵曹操的人,我也是這個意思。
又想到一點,目前國內有兩部《三國演義》電視劇,演曹操的一是鮑國安,一是陳建斌,演技都不錯。但歷史上的曹操生得短小精悍,從這點上說,鮑國安似乎稍勝一籌。
劉備
劉備豈仁厚,
實是一代梟。
破門鞭督郵,
何用翼德勞?
與《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怒鞭督郵”截然不同,《三國志》記載的是“劉備怒鞭督郵”:“督郵(上級派來的辦事員)以公事到縣,先主(劉備,時任縣令)求謁(求見),不通(督郵不見),直入(破門而入)縛督郵,杖(鞭打)二百,解綬(解下自己的印綬)系其頸,著馬枊(綁在馬樁上),棄官亡命。”這才是劉備的梟雄本色。
諸葛
諸葛有大智,
不信魚水歡。
參透君臣義,
托孤度險關。
劉備曾對關羽張飛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但諸葛亮是聰明人,絕對不會相信君臣之間會是魚水的關系。所以謹慎一生,如履薄冰地過日子。有這么一件事情,當關羽在荊州聽說自己封為前將軍,而黃忠封為后將軍時,大怒說:“絕不與老兵同列!”竟然拒絕接受任命。諸葛亮自告奮勇要去做說服工作,被劉備一口回絕,不客氣地說“這個工作我會做!”意思是我們兄弟之間的事情不用你管。兩人的“魚水”關系可想而知。劉備托孤事就更詭異了,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阿斗)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自己做皇帝)。”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說的話大可玩味,如果諸葛亮稍有一點“拎不清”,可能是出不了這個門的。事實上劉備托孤也不是只托給諸葛亮,而是另外托了一個李嚴,并且是由他執掌軍權,諸葛亮只掌行政。劉備對諸葛亮懷有戒心也可見其一斑。只是后來李嚴不爭氣,被諸葛亮“吞吃”了而已。
趙云
趙云一身膽,
帝王好侍衛。
戰時多殿后,
無緣上將位。
劉備做漢中王的時候,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又任命黃忠為后將軍,趙云只做了個翊軍將軍。“假節鉞”是帝王給武將的最高禮遇,節,可以代表帝王行使權力;鉞,可以隨意誅殺軍中大將。可見劉備帳下地位真正并列的是關張馬三人,黃忠次之,趙云則差一點不入流了。翊軍將軍屬于偏將副將系列,翊者,翼也,輔佐也。這是當時的真實情況,趙云的確有點委屈了。委屈的原因主要與趙云長期擔任“衛隊長”的職務有關。衛隊長的職務是確保帝王的安全,而不是攻城掠地。所以在論功行賞時便吃了大虧。當然,衛隊長應該是帝王最信任的人,所以趙云在劉備的心目中還是親于馬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趙云受點委屈也算不得什么了。
關羽
青龍世所無,
關羽執長矛。
策馬刺顏良,
可見不用刀。
《三國志》云:“羽(關羽)望見良(顏良)麾蓋(旌旗車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袁紹)諸將莫能當(抵擋)者,遂解白馬(白馬城)圍。”“刺”良而不是“砍”良,可見關公使用的兵器不是什么“青龍偃月刀”,而是矛戟之類。至于“斬其首”,則是殺了死顏良之后,再用短刀或劍
割下頭顱去邀功。這是秦漢時期“首功”制度的遺存。
關于關公,《三國志》中還有一段有趣的記載:“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于下邳(江蘇睢寧縣古邳鎮),關羽啟(啟稟)公(曹操),布(呂布)使(派遣)秦宜祿行(外出)求救,乞(請求)娶其妻(秦宜祿的妻子),公許之。臨破(臨近破城),又屢啟于公。公疑其有異色(特別美),先遣(派人)迎(接來)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不高興)。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關公也是個男人啊!跟演義中那個義薄云天的形象相比,真實的關公要可愛得多了。
貂蟬
三國美女多,
貂蟬獨虛無。
呂布私董婢,
非關王司徒。
三國是個美女輩出的時代,比如中原有貂蟬甄妃,江東有大小二喬等等。而其中的貂蟬,甚至榮登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其實,貂蟬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她本人也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在整部《三國志》中,根本就沒有關于她的半個字。
呂布殺董卓,的確是三國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并沒有“王司徒巧施連環計”那么精彩。真正導致呂布殺董卓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是董卓曾因一件小事差點殺了呂布,“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由是陰怨卓。”第二件是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私通,“卓常使布守中宮,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第三件是王司徒的促成,“時允(王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
演義的作者大概是受了上述第二件事的啟發,才想出了個“連環計”,又考慮到侍婢的份量不夠,便杜撰出了個貂蟬。貂蟬周旋于呂布和董卓兩大歷史人物中間,不美到極點怎么行?于是干脆被炒進了“四大美女”之列。可見“四大美女”的形成也是多么的無聊。
其實三國中最有戲的美女,應該是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妻子杜氏。她一人涉及到三位重量級的歷史人物:呂布、關羽、曹操。杜氏在史書上非同小可地留下了“有異色”三個字,可見她極其美麗。呂布是個有名的好色之徒,垂涎杜氏美色應在情理之中,史書雖未明說,但有件事卻寫得實在蹊蹺:呂布派杜氏丈夫去袁術那里“出差”,竟被袁術留下,“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秦宜祿何德何能?一個小人物而已。袁術卻在明知他有妻子的情況下還要把宗室女嫁給他,并且不讓他回去。在這里,呂布與袁術連手耍陰謀的可能性很大,而秘密可能就藏在秦宜祿交給袁術的呂布信件中。
杜氏的美色也驚動了關羽,他以自己的妻子沒生孩子為由,要求曹操打敗呂布后把杜氏送給他。但后來曹操見到了杜氏,“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弄得關羽老大不高興,甚至想借打獵之機暗殺曹操,還是劉備阻止了他。
杜氏的結局很不錯,為曹操生了二子一女,深得寵愛,連同與秦宜祿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及烏”了,以致曹操“每坐席,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繼子)如孤(我)者乎?"
那個秦宜祿結果就慘了,他后來沒骨氣地去投靠曹操,曹操用個“縣令”打發了他。后來曹劉決裂,張飛經過此縣,勸他說:“人取汝妻,而為之長(還做他的縣令),乃蚩蚩(窩囊的樣子)若是邪!隨我去乎?"秦宜祿隨張飛跑了一段路,又后悔了,想回曹操那里,被張飛一刀砍了。我想,如果要評選三國“最窩囊男人”,應該非秦宜祿莫屬吧?
孫權
六朝繁華地,
千秋第一功。
曹劉空艷羨,
英雄惜英雄。
如果說,周瑜是被三國演義重塑得最冤的這一個的話,那么,孫權就是被貶低得最慘的那一位。
先來看看赤壁大戰時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齡:公元208年,曹操54歲,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而孫權只有26歲,是年齡最小的一個,稱得起是一位少年君主。
孫權的父親孫堅與曹操同齡,所以他與曹劉不是同一代人。曹操站在老一輩的立場上,非常羨慕孫堅有這么一個好兒子:“權(孫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軍樂)。公(曹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劉表)兒子,豚犬(豬狗)耳!’”
環顧當時一些風云人物的兒子們,曹丕、阿斗、劉琮……,孫權的確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王夫之說:“先主(劉備)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孫權前用周瑜大敗曹操,后用陸遜大敗劉備。其知人善任,于此可見。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對孫權有兩條批注,其一是:“孫權是個很能干的人”;其二是:“當今惜無孫仲謀!”
孫權是江南繁華的奠基者,稱他為“六朝始祖”并不為過。他游刃于曹劉之間,軟硬兼施,進退有序,非大智慧者不能為此。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首題詠三國的七絕:“玄德破門鞭督郵,阿瞞義釋壽亭侯。曹劉南北稱雄主,不及江東有仲謀。”也是為孫權的翻案之作。
周瑜
赤壁連天火,
燒出魏蜀吳。
首功屬周郎,
江東一丈夫。
《三國演義》為了尊劉貶曹抑孫,對各色人等進行了“再創造”。即如魯迅所說的“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確是有點過了。但我認為,在三國人物中被“再創造”得最冤的,就是周瑜。
首先是他的肚量,什么三氣周瑜,什么瑜亮情節,不但根本沒有,而且恰恰相反。東吳老將程普曾感慨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說明周瑜的肚量其大無比。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具有江南氣質的儒將,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赤壁大戰,打敗了南侵的曹操,保住了江南的繁榮經濟和特色文化,影響至今。
又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音樂天才,“彈琴誤,周郎顧”,一絲走音都逃不過他的耳朵,可見他的藝術修養之深,文化品位之高。
周瑜是個叱咤風云的偉丈夫,還是個柔情似水的好丈夫,“小喬初嫁了”,那份甜蜜,那份美滿,令人艷羨。說到赤壁大戰,主戰場在東吳的長江中游一線,作為孫劉聯軍的統帥,其功勞之大是史無異議的,即使作為擁曹派的杜牧,也不否定周瑜是此役的首功者:“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至于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陪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