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經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定海神針經典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分享:《道德經》義工領導力之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愛以身為天下。
在開講之前,要學習讓自己進入與課程相匹配的境界之中。要進入這個境界,首先要學會放松,不僅是身體要放松,還要讓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放松。丟掉生活中的各種繁文縟節,然后把姿勢調整一下。
一共有四種姿勢:站神仙、坐神仙、走神仙、睡神仙。調整姿勢之后,把自己的呼吸變得深長、均勻、緩慢,這樣就做好了準備。接著要做什么呢?要懂得從平凡之中穿越時空,進入洞天福地。現在就可以觀想一下,我們已經進入了洞天福地。
然后我們來學習老子的《道德經》,看看在這一章里面,老子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內容呢?在開講之前,我要發出一些感嘆,因為《道德經》,當我越向里面走去,越去吸取精神的養分,越是不得不感嘆它的博大精深。進入了老子的世界,突然發現出世、入世在老子這里都是游戲自在。
如果說整個世界只能留下一本書,只能學習一本書,那就是《道德經》,非它莫屬。后面我們知道的莊子的逍遙自在,只是取了老子思想出世的一個部分;后世講的《六祖壇經》惠能的禪學,也是在老子《道德經》里面取了一個出世的部分,是莊子《逍遙游》的一個繼承者和集大成者。春秋戰國時代一共有百家爭鳴,我們去學習之后發現這一百家的祖宗都是老子的《道德經》。包括后來非常了得的縱橫家鬼谷子和孫子(《孫子兵法》的作者)的思想,都是老子思想入世的這一部分。還有其他的,包羅萬象。所以說老子《道德經》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備,確實是嘆為觀止。
關鍵他是在2500年前來到的人間,這樣大圣人的出現,確實是讓人類感覺到上天對我們的慈悲。直到今天,還有無數的人在吸收著老子的精神養分并加以發揮,包括后來的《陽明心學》,都是老子《道德經》的吸收與發揮。
所以,每個人只要學習一點點老子思想,都可以指導生活、學習與教育子女;如果深一些學習的話,可以讓工作更加順利;如果再深一步學習,那事業一定會騰飛;如果有些人想做公務員,那一定會官職連升,因為古人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如果他是要經商的話,古人也做出了榜樣:陶朱公可以成為當時的首富;如果覺得這些都不屑一顧,要深入精神世界,那肯定是可以遨游其中,這是不在話下的。
如果這個世界只可以保留兩本書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前身《易經》,《道德經》的來歷離不開《易經》;如果可以多保留一本的話,那就是《論語》;再保留一本叫《六祖壇經》;還要保留一本,叫做《陽明心學》。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支柱,我們把它們稱為金箍棒、定海神針。
真正好經典可以放在身邊一輩子,因為它會常讀常新。每一次在生活中有了新的體悟,再去看這本書,感覺又不一樣。因為你如果沒有生活的體會與感悟,也只能看它的文字像。
寵辱若驚
現在我們就回到今天的具體內容。關于今天的具體內容,我看了一下,好多的注家也都是文字相,因為他們好多都是書生意氣,對生活的理解或者體悟、體驗可能沒有那么深刻,所以他們對老子的精神世界難以真正地去觸碰到--當然他們能來注解、能來講解,也是非常功德無量的。好了,我們來看看原文吧。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驚,它在后世又演化了另外一個詞語,叫做“寵辱不驚”。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遇到任何的境況好像都無所謂,不能讓心靈起波瀾,這叫寵辱不驚。但是不是《道德經》在講這個呢?顯然不是這么回事。好多人以為寵辱若驚是一個不好的詞語,其實它在老子這里是什么呢?是一個方法論。
為什么會寵辱若驚?老子做了一個解說。當你處于下位,你上面的貴人對你恩寵有加,你會感到心驚肉跳,或者是感到很驚訝,或者感到難以承受,這些都叫做“寵辱若驚”,這是“寵”。那么“辱”呢?辱就是比如打壓、謾罵等等,當這些意外加深,這個時候自己也會心驚肉跳,感覺到受到了委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一般很多人的解說,就是要把這些看淡,不在乎。其實在這個地方,老子說的不是這么回事,他講的是個方法論。一定要記住,老子不是一個我們以為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個哲學家或者文學家,不是這么回事,老子是一個道者,他的思想里面也有具體的術。道與術都兼備,才會演化為天下的各門各派。如果僅僅是一種思想,它就無法演化成如此多的學派。因為里面暗含的道理實在太深,所以隨便抽取一些出來,比如今天的第十三章,到其他學派去就是一門最高的學說。
這是什么方法論呢?“寵”,它為什么不是寵辱不驚,而是寵辱若驚呢?是因為他要告訴我們進入職場怎么與上級打交道,這是在點化我們。我們可能不太理解怎么跟上級打交道。好多人到了公司里面,怎么跟老板打交道呢?老板夸獎他,他說“我寵辱不驚”,意思說老板的夸獎、贊賞與鼓勵無所謂,這叫寵辱不驚,保持平常心,其實在老子這里,這樣做是不對的。
老子就是讓你寵辱要驚,為什么寵辱若驚才是一個方法論呢?因為當你到職場之中,你的老板很器重你,當著很多的人夸獎你,你如果保持平常心,不驚不怖,那你就難于跟你的上級進行心靈的鏈接。
怎么才能鏈接呢?首先要考慮上級對自己這么的恩寵,自己怎么去回報?自己怎么去感恩?心里面肯定是很驚訝:“啊?我真有這么好嗎?”要對自己打個問號:是上級在鼓勵自己,還是自己真有這么好?這個時候就要反省,反省之后呢,決心要做得更好。于是過一段時間,把上級交代的任務做得更好。這個上級對自己的寵,就會從一個鼓勵變成了確有其事。如果上級對你說任何話,你都既不懂得感恩,也不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就保持平常心,那你就無法鏈接上級,你就無法進步。
老子與其他學說和其他精神產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方法論,它是在告訴我們怎么去做。
所以,當有上位者對我們進行提拔賞識的時候,首先檢討自己是否名副其實;如果不是的話,趕緊學習,趕緊行動,趕緊讓自己變得名副其實。不然的話,德不配位那必遭其殃。這是一方面,就是得到了上面寵幸的時候,老子認為該怎么做。
那么另一方面,當我們受到了整個社會或者是某些人的排擠的時候,怎么辦呢?比如說我在職場之中,直接的上司給我小鞋穿,讓我委屈,這是辱;或者一些小伙伴們都來打壓我,都想把我從單位里面趕出去,這是辱。那么,這樣受到了委屈怎么辦?要驚。驚是什么?驚嘆、驚訝,趕緊反思自己是否真有這么差。如果發現沒那么差,也要補短板、補漏缺,去主動向更高的能力者請教,要更謙遜,然后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自己的修為,并且在心里面給自己打氣,告訴自己:我沒有那么差。
就像有的人,一朝成名天下知,哇!天下人都表揚他,他對著鏡子,心里面告訴自己:“其實我沒這么好,我還要更加努力!”但是當天下人都說他不行的時候,他也得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沒有那么差,我還要繼續勇猛精進!”這才是寵辱若驚在老子這里的真意。它是方法論,是告訴我們怎么在驚濤駭浪之中保全自己,并且提升自己。
貴大患若身
小小幾段文字是層層遞進的,接下來他說了什么?“貴大患若身”。何謂“貴大患若身”呢?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災難,疾病、困難、煩惱、貪嗔癡全部來自于哪里?來自于我們的身體。換一句話說,來自于我們擁有的生命。因為我們有了這個身體,所以我們就會遭遇到無數的險灘、無數的困難、無數的災難的打擊。因為所有的打擊,打擊的就是這個身體。
那么老子作為大圣人,對眾生如此的慈悲,他難道只是告訴我們就行了嗎?當然不是,后面有方法論,告訴我們怎么去對待,怎么去解除所有的災難,讓自己順順當當地成就一番事業,這是入世之法與出世之法在同一篇里面的體現。
來,我們看一下老子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患難、解決這個災難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就是方法論。因為所有的打擊,所有的災難,所有的困難,所有的疾病,都是針對我的身體的,那么我怎么才能解放它呢?我怎么才能規避它呢?我怎么才能做到無有禍患呢?很簡單,兩個字--無我。當我沒有了我,我就沒有了災難,沒有了禍患。
“無我”,有很多人說無我、無我,但不知道“無我”的來處在哪里,現在懂了嗎?《道德經》十三章,“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就是“無我”。去看后來其他的學派,包括佛學很多的經典,講究無我,真正的來處就是老子《道德經》,沒有其他任何地方了,所以他是天下萬宗萬派的開山鼻祖。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無我”呢?很多人也是大大的誤解。如果你不得到一線單傳的話,你無法去運用,而老子《道德經》最偉大的地方在哪里呢?它是可以去運用的,是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教育的。要想做大事業,不讀老子,那是完全沒戲的。
那么老子告訴我們什么呢?有無相生,這是言下之意;那言外之意呢?今天我給大家講點言外之意:怎么才能無身?怎么才能無我呢?方法非常簡單,但是要做到可是非常不容易。
首先要進入精神世界,超越身體。人們都認為美色非常好,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看到這個世界的美色,都會非常喜歡,我們前一堂課程就講過中國的四大美人,那就是美色。那么有沒有人突破美色呢?真的有,比如諸葛亮。在《三國志》里面,對他的描述那是一表人才,但是他最終選擇的是美色嗎?不是,他找到一個丑妻,據描述是很丑的黃臉婆,為什么?因為他娶的是內在的那個有趣的靈魂,高貴的靈魂,他不在乎外表。這叫什么?這叫無我。
所謂的無我,就是要穿透、打碎外在的形象,進入那個用眼睛無法看到的靈魂、靈性與精神世界的智慧。
所以,諸葛亮是一位真正領悟《道德經》十三章的人,他理解了看人看的是靈魂,不看外在的身體,為什么?“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不僅對自己,也對眾生,所以這是第一,從個體來說,我自己要看穿、看透、打破。
第二,我對眾生、對人群也是如此。是不是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打破了這一點?當然不是,戰國時代不是還有一個人嗎?大家去查查書,看看戰國還有一個誰。那是一個國王,別人都找美人,他找了很丑的,但是內在有高貴的、有趣的靈魂與智慧的一個人。他找的是這個,這就是真正地看懂了《道德經》,真正地學會了《道德經》,真正地理解了《道德經》。
如果不能理解《道德經》,看任何一篇文章都會去看文字相,就搞不懂“無我”怎么可能會來自于身體。我在說話,我在做動作,我在照鏡子,沒有辦法“無我”呀。但這就是“無我”,就是看你要去看哪個點。當你看向精神世界,你就進入了“無我”;如果來了一個人,你一下子看到了他的外在,那就叫“有我”。只要“有我”必有災難,所有的災難來自于什么?來自于“有我”;所有災難的消失來自于看破、打碎、穿透,這叫慧眼。
所以,慧眼不是指的眼睛,它是指的思維方式。鬼谷子作為縱橫家,把老子思想里面的精髓吃透之后,就可以對付天下所有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是“有我”,他一個人“無我”,怎么可能不穩操勝券?包括孫子也是如此。
這里搞懂了之后,我們就明白這篇文章是一個方法論,它是在告訴我們要穿透、打碎,看到靈魂世界。
貴以身為天下
當我們做到了“無我”之后,老子繼續給我們方法論:怎么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所以老子他既可出世也可入世,他和其他的學說完全不一樣。其他學說要么鬼谷子的縱橫家,要么就是入世。他的四大弟子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都是完全入世建功立業,老子是既可出世也可入世。比如說張良得到老子的全貌,就既可以入世來安定天下,也可以出世到山中去辟谷云游。
看看后面“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站在山腳下看這句話,也有人到泰山之巔來看這句話,那得到的結論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必須承上啟下,前面的內容要全部連接起來,這句話才有用,我們才能搞得懂,才能去學以致用。
如果是六歲開始學《道德經》,將來長大了,他要出世,那就是精神世界的領袖;他要入世,也一定可以位極人臣;他要做生意,一定生意越做越大,因為方法論就在這里。
前面說了,進入職場肯定有上級、下級、左左右右,在寵與辱之中怎么做?怎么反思自己?怎么照鏡子?怎么改變自己?怎么去鏈接?然后,老子告訴我們,我們的災難全部來自于我們看重身體的享受,當我們把這些全打破之后,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貴以身為天下”,它是指的群體。對個人我們已經看破、打碎了,這是個人的修為。但是從大乘的角度還遠遠不夠,要進入大乘的修為,就要看向天下,所以老子整個在反復強調天下。人法地,地法天,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廣大的視角,不是站在一滴水的角度,是站在了一片大海、一片星空、一團星云的角度。當打破之后再來觀天下,就要明白眾生是什么情況--眾生重視他的身體。
所以作為圣人的繼承人,我們要對眾生的身體和生命要看得非常地貴重。“貴以身為天下”,什么意思呢?唐朝的藥王孫思邈,他寫了本書《千金方》,他認為人的身體,哪怕是一個窮人,身無分文,但就這一個身體便價值千金,是無價之寶。那么作為一個圣人或者一個圣人的學習者,我們看待他人,那就是走過來的每一個人,就是價值千金,非常地貴重,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天下人,不管貧富貴賤,不管男女老幼,不管是健康還是疾病,都要認為他作為個體,他的生命貴重千金。不僅這樣想,還要這樣去做,還要去幫助天下的人。
這個時候“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如果我們發現了有這么一個人,這個人就值得眾生把自己的身口意寄托于他,我們就找到了組織,找到了導師,找到了指導我們的人。
“寄”是什么呢?把一個東西寄放在一個地方,它有短期性,“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就是如果我們發現有這么一個了不起的人,或者一個修為非常高的人,一個善知識,我們值得把自己的身口意寄托在他這里。但是僅僅是這樣嗎?老子進一步推進,他這個邏輯是非常嚴密的,他是步步向前推進。
最后告訴我們一個結論,來看看。除了寄天下以外,后面還有托天下。寄天下和托天下可不是重復的。很多人看老子的這句看不懂,覺得好多重復的繞來繞去,像繞口令一樣。沒有,老子可不糊涂,他是在一步一步向前推進,這個寄天下帶有短期性,帶有一定的時空限制,但是“若可托天下”,這個“托”就變了。我們過去講的遇到重大事件,要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給一個最信任的人,叫“托付”。什么意思?“托付”具有長期性,“寄”有短期性。
受委屈開智慧
說到這里,今天的課程就已經到尾聲了,把它連貫起來,一定要理解它是一種修為,就需要我們去行動,去做事,去做好自己;然后鏈接周圍的領導,鏈接自己的下屬,鏈接跟自己橫向相關的朋友和同事、同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一點一點地從了解文字、了解課程,到最后能夠進靈魂之中,就算是做夢也不會忘掉。
所以學習老子《道德經》,它不是簡單地聽聽課,一定要去做。在做的過程中,自己一個人可能有時候還做不好,或者沒有理解到位,沒關系,我們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一定要明白,老子推崇的是大乘的這條路線,他講的是天下,講的是大地,講的是天道,講的是宇宙。
如果我們的心胸不斷地擴大,那么再看人間的這些事情,所謂的憂患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要理解為,所有的憂患就像《西游記》九九八十一難,正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千萬不要怕受到打擊、受到委屈。所有的打擊與委屈,才會讓我們真正開智慧。一個人太順并不是好事,特別是少年得志,少年得志往往就啥也沒有了。
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成長,特別是要接受委屈,一定要把委屈當成自己最重要的養分。就像大地,她是我們的母親,但是她上面難道只有美好的嗎?她也有骯臟的,有牛糞呢!但是牛糞上面可以長出鮮花。大家都說一朵鮮花插到牛糞上,好像是不好的,其實是好的,給花養分呢!所以鮮花往往插到牛糞上。插到其他地方有用嗎?沒用的,我們覺得很骯臟的東西可能就是養分。
所以說經歷重大的打擊、錯誤、還有委屈,一定要明白那是養育我們的東西,是可以讓我們走向輝煌的養分,不要再排斥它了,應該是受到打擊的時候反省自己,是否自己錯了?
我經常定義自己是一個聰明的傻子,這不是謙虛,這是在《道德經》里面領悟到的。真是如此,只有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愚公,才能夠不受打擊、不受侮辱、不受外在這些委屈的侵襲,我們才能在打擊與委屈中不斷走向更高峰。我們在山腳下,就會慢慢慢慢地,每每被打擊一次,就向上面來一點,被打擊了九九八十一次之后,突然發現自己來到了泰山之巔,這個時候一覽眾山小。
大家好好感悟,最重要的是行動。行動不是個體行為,一定要去組成至少有五個人的一個小組,這五個人里面,應該有良師益友,既有自己可以幫助到的人,也有可以幫助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