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誰是中醫之父 |
中國的歷史,實際上可以上推至一萬五千年以上,大約接近有兩萬年的光景;比較有影像的開端便是始自黃帝——原始公社時期(黃帝至禹)。當時人類面臨瘟疫、饑餓和災難不斷,黃與帝只能各顧自己族下,忙著用各自的方法解救百姓的疾病與苦難。神農是與黃帝同一時代的人,年齡比黃與帝都小,傳說中神農嘗遍了天下的藥草,最后死在了斷腸草上,但傳說有訛,事實情況相反,神農實際上也精于解毒,知道何種草藥能制克斷腸草,天下也只有神農敢嘗此草,除他再無人敢試。 神農一次嘗草藥中毒后,想找黃與帝給自己治病,就在出發前交給弟子一丸藥,囑咐:如果到第99天時還沒人能夠救他,就把這丸藥塞入其口中?!褶r其實完全有能力解救自己,此番的目的不過是要試探一下黃與帝的真實醫療水平。 神農于是找到黃與帝,向兩人求救。這兄弟倆心下知曉自身都有不足,便商議各自按照所長實施治療。兄在初期使用內臟返毒法,共用了50天解決了一半問題,神農可以從躺臥狀態坐起來了,接下來的50天是弟施用經絡療法治療,神農最后能夠站了起來。黃與帝于是都知道了自己的實際不足,神農認為這兄弟倆的醫術如果能夠合在一起,就比較完滿了。 到了第99天時,神農的弟子前來,黃與帝經詢問方才明白,原來神農此來之前已有所治療交待,還是神農比兩人技高一籌。。從上古當時三人的切磋交流結果看,似乎神農的技藝要棋高一招。 黃與帝是兄弟兩人而并非一人,這在文字出現以前的傳說中就有了分歧,后來被普遍視作一人;黃是兄、帝是弟,黃研究醫學注重的是五臟六腑,而帝研究醫學,講求的是經絡,即經脈與絡脈;黃與帝的認識合在一起,便是醫學之祖(《黃帝內經》)。漢民族醫學始自于上古黃與帝,兼之同時代嘗遍百草的神農氏。 此后便是洪荒年代;由于黃與帝的啟蒙,才使文明出現,驅走蒙昧,人們戰勝和度過了洪荒時期——中原漢人是第一個“站立”于大地之上的主人,可以說,有了黃、帝、神農和月亮教(鳥與鄂魚),人們才開始進入新石器氏族時期,并且到了夏商周,開始有了社會。
湯藥從神農氏以后出現和應用起來,后世在神農所掌握的基礎上又發現了許多藥材,并延續發展起來。中藥的起源是基于相生相克的原理而來,凡事都有其相克的對立面,古人的詞匯就是“陰”與“陽”,其中的制衡就是“化解”;生活中到處充斥著這樣的對立統一,在自然界中更是無處不在。 早期固體劑型的形成源自于煉丹實踐,道家的一大分支崇尚成仙得道,于是煉丹成為主要的手段和方式,中國的煉丹術可以算作是人類的化學始祖;彼時,凡中藥便也都做成丹和丸,以后發現用蜂蜜做為粘合劑,能將藥劑保存的時間延長,蜜丸遂成為中藥的主要劑型;可是時間一長,蜂蜜制作的丹丸也會變質,于是人們就干脆用泥將藥丸全部包裹起來,但是這樣終歸還是不濟;再以后,人們又發現了整塊的石蠟材料,便采回挖出凹洞,放置藥丸,外面用泥土封好保存;偶然間石蠟被天火燃溶啟發了古人,于是蠟模出現,中藥可以被十分密閉地封存于其中,中藥丸劑的制備又向前發展了一步。 通常采藥者對脈能夠準確把拔,描述也基本正確,識別草藥富有經驗,但是是不會看病下藥的;而醫者則圍繞于人的生理病理、分析診斷和下藥,對草藥的識別、鑒定、采摘、炮制、儲藏等無法精通。這些缺憾除了缺乏實踐的機會之外,也受制于人的腦力、精力等因素。有些講究的藥物需要采回立即使用,過了期限就會失效;有的草藥摘回,則需放上3-5年后才能發揮藥效;雪蓮與何首烏算是好藥,可如果單獨使用,則與蘿卜無異,只有在配上某些藥物之后,才會生有藥力。中醫的采藥、制藥、診病、配藥以及治療是完整的一套鏈條,有關鍵性的心法貫穿其中,不能割裂開來。只是由于個體的腦力、精力及實踐范圍等有限,無法全部精通掌握,所以形成圍繞中醫和圍繞中藥的兩個主體來。 有效的方劑重在頭兩付藥上,能夠直接使毒素排下,第三劑的目的則是將前兩付的藥味中和、排解掉,這并非是說第三劑方子沒有它用,只是它能使毒素排下的藥力有限,大約只及之前的三分之一罷了;第四付方劑又能將第三付中的藥味中和、排解掉,同時排下約四分之一程度的毒素來……這樣做的結果,既使使用現代手段,也很難判斷出究竟是何種藥物、何種成份在真正發揮功效;待第五付方劑用上之后,前面的四付藥性痕跡便被一抹而去,再投第六、第七、第八付藥劑照樣有效;這也是方劑中的秘密難以探查的一個原因所在——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兜兜轉轉呢?說起來也是由于至圣先師歷經坎坷、受到欺蒙太多的緣故;于是開給患者的方劑都是明的,一般是第三劑和第四、第五劑,而實質性的頭兩付,是誰也看不到的。 方劑藥物,不論是十二味還是七味,哪怕只是一味,煎藥時講究的也是哪味先下、哪味后下的次序,什么時間下、什么時間好,什么時間段上能發揮出最大的藥力,以及哪兩味藥物之間存在相互抵消作用,要在什么時間上中和等等,這其中保有一套完整的口訣,對火候、入藥先后等問題的掌握就在那里。現今,傳統中醫都傾向于大方子,有時甚至將六七十味藥物匯聚在一起,其實早就令藥力相互消解了,藥罐中只剩藥渣,而少有藥質。 基于保守和其它原因,古人將十分藥力的方劑加入三分解藥,改為只下七分了;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多賣藥材,增加利潤——可是本來一付藥就見效的方子,入了解藥,功效自然要大打折扣,到頭來也就形成了古醫籍記載與講述,與真傳所言相去甚眾的狀況。
黃、帝、神農等人的醫學探索實是以內功為手段深入下去的!那些生命內查揭示出的人體生理和病理,構成了早期的內經內容;但當時發現的只是子午經絡范疇,所以這些先祖留下的醫學經驗的代表《黃帝內經》,述及的內容是較為淺顯的;當時的圣賢們也并非完全不知深理,而是有所保留。今人看到的《黃帝內經》,實際只有其中兩篇是真正的內經原文。這兩篇文字,不能僅僅被從字意上躑躅理解,它的韻律,可能更需要唱著去誦讀和琢磨,才能體會出原意。在這兩篇基礎之上,世儒逐漸增加篇章,形成后代們看到的多種版本的《內經》;到了清朝,又從大內傳出并引起重視。 《內經經義》中提到:《內經》所引用的古代醫書達到二十余種,如《黃帝內經》18卷、《黃帝外經》37卷、《扁鵲內經》9卷、《扁鵲外經》12卷、《白氏內經》38卷、《白氏外經》36卷、《旁篇》25卷、《上經》、《下經》、《金匱》、《揆度》、《奇恒》等多部。內經及內經之前的上述更古老的醫學典籍,雖為不同作者而書,卻都發端自一個更加原始的源頭——那是遠古傳承下來的生命圖錦,成就時間十分遙遠,如果給以一個現代名稱的話,叫做“人體穴位運行指南”會比較貼切;基于這份特殊的遺產,古學者們各自深深地研究領悟了一番,撰寫了那些比《內經》還要古老的醫學典籍……而那份一枝獨秀引導著夏商周醫學研究思想的生命圖錦,毫無疑問,堪稱當之無愧的中醫之父!
只有象黃、帝、神農這樣天賦秉異之人,且不懼怕死亡,才可以深入人體,探究領悟生命的奧秘——這些研究在今天看來似乎十分難以理解,根源主要還是在于思維的迥異上!新石器晚期的紅山文化,以及其它新石器和銅石并用期的古代文化遺跡中,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現世,現代學者們對其制作毫無例外地感到困惑,雖有種種解釋,但均背離了核心真實——其實古人僅僅采用了化解的原理,就讓玉器的琢磨工作易如削切豆腐!現代人頭腦中只有以硬制硬,完全猜不透了老祖宗的精華所在,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古人將人體生命的主干核心解析到穴位;穴位間的運行從頭部百會穴開始,卻不以常理直線行進,而是呈三角軌跡或是連帶運動,多以3個穴點主管一個命門,也有4個或5個掌控一個命門的——命門分主五官、四肢、血液、神經的運動等全部細致具體的生理項目……傳統中醫對“命門”的理解離題千里,到今日仍舊紛紛擾擾沒個眾家信服之解,實在是因其所欠非微。 運行中的穴位,全天24小時可生出9個點的變化;當某個穴位占位后,在中央震八方,即在八個方位處有所影響;而當針刺時,一般容易刺偏,這就又多出一個,合即9點。主要穴位男性有361個,女性則為360個;男體以陽剛之氣為主,走的線路多呈角形,女體則為陰柔之氣,線路以圓滑之軌居多。氣血按軌道24小時運行不息,分別呈現出日、月、星辰不同的景象。 不知道人體穴位的運行規律,就談不上能夠真正的治病,所有的手段便只能是做了表面文章;正由于這一關鍵所在,歷史上才有扁鵲治病,隨心下藥,華佗動手,斧鋸皆能的神奇(非今日的斧鋸);所有這一切,皆于程序之中分行,井然有序,前后不亂。扁鵲的治療方法運用了200年左右時間,華佗的方法,則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只運用了40余年;扁鵲、華佗、翁純鶴等人都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的文字。而傳統中醫再也沒能突破這些前人的成就,甚至再也無法觸及到曾經的高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