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作為一個常見的骨性疾病,已不僅僅在老年人中發生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青少年因為平時不好的習慣都不同程度的患有頸椎病。一起看看頸椎病的病理、分型及運動對其的影響吧!
01
頸椎病的定義
脊柱頸椎區非常靈活,由小關節、椎間盤和韌帶組成。與其他椎骨不同,頸椎骨橫向有橫突孔,有供應腦部血液的椎動脈在其間穿行。頸椎病引起的椎動脈管和椎管狹窄會壓迫血管和神經結構,這些可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
02
頸椎病的病理
頸椎病是脊柱頸部的退行性病變,常伴有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
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
骨刺的學名叫骨疣,屬于骨質增生的一種。骨質增生是一種人體的自衛、代償、再生、修復和重建的正常功能,是一個保護性的生理反應。某些外在因素導致骨骼椎體的平衡失調時,會促使相關的關節和韌帶長期處在一個超負荷的拉力狀態,人體會加大鈣和磷往韌帶的根部運送堆積,用來應付這些超負荷的拉力,然后關節韌帶的根部就會逐漸形成鈣化和骨化,從而導致骨質增生的形成。這是身體內部鈣磷的自我調節的結果。骨質增生和關節退化造成骨關節不穩定,在特定位置刺激或是壓迫神經及血管,使骨刺周圍纖維組織出現隱性水腫,造成炎癥或是因為骨關節變形和錯位而產生疼痛,在這樣的條件下的骨質增生才是病理性的。
椎間盤由軟骨終板、纖維環和髓核構成,椎間盤是一個彈性的結構,在突然增加負荷時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并且我們的脊椎是有一個正常的生理曲度的。椎間盤突出是指突出的髓核和相應的纖維環突向椎管內,不伴或輕度伴有該節段椎體軟骨下骨增生,骨贅形成;某些條件下,椎間盤變性并出現相鄰節段骨贅形成,但不導致臨床發病,一旦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變性的髓核脫出引起脊髓或脊髓神經根受壓而發病。
03
常見的頸椎病類型與運動療法
頸椎病常規的保守治療方法有牽引、推拿按摩、針灸和常規藥物治療等。一些早期患者輔助一些運動訓練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但反復發作,較為嚴重的情況不可隨意采取運動,可能加重損傷。應盡快就醫,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研究發現蛙泳這一項運動可以促進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首先,溫和的水流,可以按摩和刺激頸部僵硬的肌肉,促進肌肉和皮膚的血液循環,并增強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其次,進行循環往復地抬頭換氣時,對頸椎的關節有很好的活動效果,使斜方肌、豎脊肌、胸鎖乳突肌這三大肌肉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增強肌肉力量,對頸椎穩定性有一定的增強。最后,在蛙泳鍛煉中,頭頸部始終處于低下上抬的波動狀態,完全符合正常人體頸部生理曲度的運動標準。頸椎曲度增加了頸椎的彈性并減輕了重力的影響,從而防止脊髓和腦損傷。
此外,一些屈、伸、側屈與旋轉的動作可以鍛煉頸肩部的肌肉。雙手掐腰,低頭使下頜部盡力接觸第一領扣,仰頭使面部與屋頂平行,左右歪頭時耳垂盡量觸到肩峰,頭右旋轉,先用頭部旋轉,再以下頜部盡力接觸肩峰。
研究表明各方位的運動療法能有效的增加椎間間隙,擴大椎間孔、矯正紊亂的小關節,改善神經根與間盤、骨刺的位置壓迫關系,使神經根改道,改善頸椎的失穩狀態。
具體方法是:
①健頸操:端坐位,緩慢進行頸部前屈后伸運動、左右側屈運動、左右旋轉運動,頭前屈,下頜努力貼胸,頭后仰,眼望上空;左右側屈時努力將耳朵貼向同側肩部;最后進行頸部左右旋轉運動,每一步驟維持約4s,重復4次,歷時3min。
②自我按摩:端坐位,雙手食指、中指置于腦后風池穴,自上而下緩慢按摩頸項肌肉,并用力按壓肩井穴5次,歷時4min。
③頸項肌等長收縮鍛煉:端坐位,雙手交叉后置于頭枕部,雙手向前用力按壓頭枕部,而頭枕部向后,彼此對抗用力,也可背靠墻站立,枕部接觸墻面并與之對抗,維持約4s,重復5次,歷 時3min。
③ 脊髓型頸椎病
目前有些觀點認為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宜進行頸部的運動訓練,但有實驗研究表明,在該種脊椎病的早期,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輔以運動訓練能夠更好地增大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慢性炎癥的消除,改善早期患者的癥狀,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只是在運動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患者的主觀感受及對運動訓練的耐受程度,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修訂。
具體的運動如下:
①深層頸屈肌訓練:坐姿下,背緊靠椅背,固定上胸椎。下巴做平行向后動作,下巴不要過頭,而且不能低頭。停留 10 s,共 10 次。
②肩胛骨穩定訓練:四足跪姿、微收下巴。保持頸部和背部一 直線,上背部不可有下陷或上突。停留 10 s,放松, 共 10 次。
③肌肉上斜方肌訓練:同側手拉椅子可固定肩胛骨,頭部慢慢向對側彎,感覺有肌肉拉緊即可。維持 20 s,共 10 次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常見的頸椎病類型,還有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和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所致。一般通過休息,頸托保護,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即可痊愈且不留后遺癥。
交感型頸椎病和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在早期通過適當休息,強化肩頸、背部肌肉的鍛煉即可得到恢復。持續性發作應當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大眾健康報/2021 年/2 月/25 日/第 027 版
2.家庭中醫藥/1995,(03)
3.遼寧體育科技第42卷第5期
4.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年2月第22卷第2期
5.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年5月第20卷第5期
6.Shenzhe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ctober 2018 Vol. 28.No.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