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公眾號修改了推送規則,若不加星標可能會錯過更新噢。
添加星標方法:
請點擊上方名片「握中懸璧」→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快來成為我的特別讀者吧!
前文在這里
戲下分封的消息傳到各地后,第一個坐不住的就是田榮。
項羽將齊地的核心區域分給田都,而將田榮所立的齊王田市轉封到膠東郡,這令他萬萬無法接受,于是田榮便舉起了叛旗。
至于田市,他擔心遭到項羽的清算,于是暗中跑到膠東郡就國,這令田榮更加氣憤,最終被田榮派出的追兵殺死。
之后田榮一不做二不休,又殺死了濟北王田安,兼并了齊國三郡。
不過田榮清楚項羽的厲害,單憑他自己恐怕難以抵擋,于是田榮又開始拉攏其他對項羽不滿者,準備打造一條反楚同盟。
田榮很快就和兩個重量級人物取得了聯系,他們分別是彭越和陳余,此二人都是在戲下分封體系中未曾獲益的人。
其中彭越在魏地叛亂,陳余則在田榮的協助下依靠自己三縣的力量起兵,擊敗了常山王張耳,又重新迎回趙王歇。
如此一來,項羽設計的分封體系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崩潰了,而這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項羽分封體系的得失請看這篇
對于沒能成為關中王,劉邦始終是心懷不滿的,當初他得知項羽要將自己困死在巴蜀之地時曾一度打算和對方拼死一搏,在蕭何、周勃、灌嬰、樊噲等老臣的勸說下才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但他奪回關中的想法卻并未消失。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對劉邦愈發不利起來。雖然當初劉邦來漢中就國時,有數萬人因仰慕而追隨他,但劉邦為麻痹項羽燒毀了棧道,將士們擔心再也無法回到故鄉,于是“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就是其中一個,不過他逃走的原因倒不是思鄉。
早先韓信在項羽麾下,因項羽從不采納他的計策而轉投劉邦,而初到劉邦賬下后韓信也郁郁不得志,一度因犯法險些被斬首,后來因氣度不凡被滕公救下并推薦給劉邦,于是劉邦任命他做治粟都尉。
對于這個職務,身負大才的韓信自然是不滿意的,于是便也逃走了。
幸好蕭何知道他是個奇才,及時將韓信追回,在他的建議下,劉邦終于對韓信重視起來,正式設壇拜將,封他做大將軍,而韓信也在第一時間體現出了他的價值。
在這大名鼎鼎的《漢中對》中,韓信充分展現出一位高明戰略家的風范。
首先,他基于雙方客觀條件的優略進行比較,指出發動戰爭的可行性。
項羽雖然驍勇善戰且霸有天下,他對部下的仁愛也使其收攏了不少人心,但項羽的缺點也是非常鮮明的。
他剛愎自用、吝惜封賞、任人唯親、暴虐無度又欺凌懷王,最終韓信得出項羽“匹夫之勇”且“婦人之仁”的結論。
反觀劉邦,雖然實力不如對方強大,但比起在關中燒殺搶掠的項羽,曾秋毫無犯的劉邦形象明顯要好得多,因此從人心角度來看足有一戰之力。
其次便是對戰機的把握,田榮五月在齊地叛亂,項羽勢必要去鎮壓,這正是出兵的大好時機。
而“吏卒畢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復用。”將士們東歸之心濃厚,此時出兵是順勢而為,遷延時日則會人心瓦解。
反觀項羽安排留守關中的章邯等三王,他們是導致二十萬秦軍慘遭殺害的罪魁禍首,正所謂“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他們在關中不得人心,統治基礎薄弱,因此“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漢中對》對劉邦的影響很大,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劉邦的表現是很正常的,雖然他曾表示過:“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但從實際執行方面來看,劉邦似乎并沒有直接攻打關中的計劃,他心中盤算的似乎是一個具有迂回性質的隴西戰略。
據《史記·酈商列傳》記載,“漢王賜商爵信成君,以將軍為隴西都尉。”當時隴西郡還在章邯的控制下,因此這一安排很可能是為日后攻打隴西做準備。
也就是說,劉邦最初的計劃很可能是先攻隴西,后取關中,而韓信的的一席話讓他得到了不少啟示,于是才表現得如此欣喜。
總之,《漢中對》是韓信高超戰略思想的精華,這成為劉邦扭轉不利局面的基礎,而在具體戰術層面,韓信的表現同樣令人驚嘆。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事實上這件事并未出現在任何史料中,而韓信制定的戰術也比傳說故事更加高明。
雖然隴西戰略太過保守,但并非一無是處,因為隴西方向可以設置一支疑兵。
據《史記·樊噲列傳》記載,在還定三秦之戰中,樊噲“別擊西丞白水北”。
西縣在隴西郡,而白水北岸大概是后來的武都郡范圍內,因此在戰爭初始階段,樊噲負責的便是進兵隴西。
當然,隴西并非漢軍主攻方向,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可見陳倉才是真正的目標。
鑒于這一史實,便產生了一種觀點,認為雖然“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不存在的,但韓信的戰術很可能是“明攻隴西,暗渡陳倉”。
其實這種認識也是不確切的,因為在隴西和陳倉兩路之外,韓信還安排了第三支部隊。
雖然縱觀各史料,韓信在還定三秦之戰中的動向不甚明朗,但其中還是能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這說明當初韓信和劉邦走的不是同一路線。
而韓信也不可能走隴西道,因為漢軍在這個方向是佯攻,于是便可以推斷,韓信所在的便是漢軍的第三路人馬。
據《史記·周勃列傳》記載,周勃在還定三秦之戰中的戰斗經歷為“攻槐里、好畤,最。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最。北攻漆。擊章平、姚卬軍。西定汧。還下郿、頻陽。”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就是“還下郿”,之所以用“還”這個字,說明周勃并不是第一次到郿縣,他第一次到郿縣時并未對此發起進攻,是后來回軍時才攻下郿縣。
按照史書中這段描述,周勃的行軍路線是沿著郿、槐里(廢丘)、好畤、咸陽、漆、汧,最后又回到郿縣,形狀大概是在關中盆地西部沿著逆時針繞了一圈。
也就是說,周勃第首次踏足關中的具體地點就是郿縣。
這樣看來,周勃走的必然是褒斜道,而韓信便很可能與他同行。
不過當初劉邦南下漢中時,棧道已經被燒毀了,莫非“明修棧道”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嗎?
其實我認為事實并非如此,而這就涉及到當初劉邦就國的具體路線。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杜縣在咸陽以南,因此可以得知劉邦南下走的時候子午道。
但《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王之國,良送至襃中”,這似乎說明劉邦走的是褒斜道,而且這兩則記錄后面都補充說漢軍將棧道燒毀,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
這個疑問可以從《漢書》中找到解答,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張良辭歸韓,漢王送至褒中”,這里與《史記·留侯世家》不同,前者說是劉邦送張良歸韓,而后者是張良送劉邦就國,雖然差別細微,但意義有明顯不同。
如以《漢書·高帝紀》為準,一切就可以解釋得通了,是張良先跟劉邦去漢中,隨后離開,劉邦在經褒斜道送別張良的路上,張良提出了燒毀棧道的建議,而破壞的自然是劉邦大軍南下時經過的子午棧道。
而送別時選擇走褒斜道,或許也有為將來沿此路北上做一次勘探。
現在結論已經很明顯了,當初被燒毀的是子午棧道,而褒斜棧道還可以使用,如果從褒斜道出兵,完全沒有必要修復棧道。
如今漢軍在隴西道、故道(陳倉道)和褒斜道三條路線上都制造了動靜,這令本就對在關中統治極不穩定的章邯坐立不安。
當初章邯將都城設在距離咸陽以西不遠處的廢丘,說明他一開始更加重視東線的防守,如今漢軍破壞了東部的子午道,反而在他防區內的西線動作頻繁,章邯無奈只好采取了處處設防的下策。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說“雍軍塞陳”,《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說“雍軍塞渭上”,這說明章邯兵力不足,在明知劉邦必然出兵的情況下也無力發起主動進攻,而被迫處處設防,最終陷入兵法中“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窘境。
在具體交戰中,漢軍依照韓信的策略,采用正奇結合的戰法,以陳倉道為正,褒斜道為奇,很快在戰爭中取得了主動。
據《華陽國志》記載,一個叫范目的閬中人非常看好劉邦,于是征募了大量賨人加入漢軍。
賨人便是板楯蠻,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板楯蠻“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說的便是此事。
不過賨人固然勇猛善戰,但章邯畢竟已經在陳倉嚴陣以待,這座要塞并非可以輕易攻下,于是劉邦動了暫時撤退的念頭,看來他是將希望放在韓信和周勃身上了。
不過趙衍卻提出了一個計策,他是漢中本地人,對當地地形十分熟悉,因此趙衍建議走小路進攻麻痹章邯,最終此計大獲成功,勇猛的賨人神兵天降,陳倉守軍猝不及防,最終遭到慘敗,劉邦順利得到了這座關中西部的要地。
而東路軍進展也極為順利,由于章邯將主力已經調往陳倉,導致東部空虛,于是周勃和韓信章邯的后方如入無人之境,而這也是章邯迅速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他后來困守廢丘長達十個月之久,但他早就注定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見章邯戰敗,司馬欣、董翳二王紛紛投降,關中基本被平定。
劉邦在不到半年的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扭轉了不利局面,至此他正式取得了爭霸天下的資格。
西晉帝國系列在這里
百年東吳系列在這里
建安的尾聲系列在這里
三國名將系列在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這里
希望與作者進行討論的話請加入讀者交流群,本文下方留言或公眾號后臺私信聯系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