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人口曾經占人類的三分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是帝國主義時代幾種主要的國家形式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具有與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相區別的一系列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人民是各個帝國主義國家里工人階級反對本國政府,爭取無產階級革命勝利這一斗爭的偉大同盟軍。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走哪一條發展道路,不僅對這些國家的人民,而且對整個人類的解放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列寧深入地論證過有關問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說的基礎。列寧的這一學說,既是他的政治理論,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和民族問題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他的經濟理論,特別是帝國主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列寧的這一學說,是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部中國近代史,主要就是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史。今天,當我們進一步深入開展對近代史的研討時,對列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學說進行再學習,有著特殊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由于一些學術問題之深入,有賴于這種再學習。更重要的還在于,這種再學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我國的國情,從而有利于建設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的中國脫胎出來的,因而對昨天中國的認識不僅會影響對今日中國國情的認識,而且會影響我們的工作。例如,有的人認為,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質上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這種認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就成了問題,同時也必然得出中國是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結論。根據這種認識,就很容易把新社會中仍存在的舊社會胎痕的性質及其社會歷史根源,統統歸之于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性質的殘余,影響便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它的批判。十年浩劫這場大災害引起了人們對封建專制主義流毒的注意,同時也引起了對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再認識問題。再如,有的人把前一階段存在的弊端之性質及其社會歷史根源,又統統歸之于封建主義。在他們看來,舊中國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際上是個封建社會。根據這種認識,他們認為需要“補上”資產階級民主這一課,甚至提出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本應”有一個相當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不該在五十年代著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可見,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認識過程,并來由于這種社會制度已被消滅而結束。這種認識不很統一,不太明確,影響著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貫徹執行。出現這種認識上的分歧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與發展規律缺乏具體的深入的研究與說明,二是對馬列主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說也缺乏系統的透徹的了解。因此,做一番探本求源工作,對列寧建立的羋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說進行再學習,不僅對研究列寧的理論和近代史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做好當前工作的一種需要。 一 馬克思、恩格斯分析過奴隸主國家的殖民地,封建主國家的殖民地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之間的種種區別,分析過資本主義殖民制度,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一種殘酷手段,對資本主義制度發生發展的作用,揭露過這種暴力掠奪給殖民地國家帶來的禍害和造成的變化,從而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殖民地學說。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的論著中,分析過中國、波斯、土耳其等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國,在遭到資本主義弭,國侵略以后,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重大變化,敏銳地指出了這些國家幾種可能的發展趨勢。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觀點,根據這些觀點分析了新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半殖民地學說。 典型的半殖民地國家的形式,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產物。馬列主義的半殖民地概念,是列寧在分析帝國主義時代的特征時提出的。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世界上還有一些地區未被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占領。這些強國還可以“無阻礙地”擴張,還可以“自由占領。”(《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841頁)當時,有幾個國家,已經占領了大量的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使宗主國窮于應付,不得不到處設官派兵,財政支出增加,人員傷亡不少,國內階級矛盾加劇。1852年,英國政府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迪斯累里認為:“殖民地是吊在我們脖子上的石磨”。列寧指出:“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英國自由競爭最興盛的時期,英國當權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是反對殖民政策的,他們認為殖民地的解放和完全脫離英國,是一種不可避免而且有益的事情。”(同上書,第798頁。重點是原有的,下同)后來,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在金融資本的驅使下,英、法、俄、德等國政府的代盲人公開鼓吹實行帝國主義政策。它們拼命地爭奪殖民地,終于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伴隨而來的,一是它們加緊了對中國、波斯、土耳其等仍未淪為殖民地的大而弱的國家的控制,二是被壓迫民族的覺醒,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特別是中國,波斯、土耳其等國家,人民具有反侵略傳統,民族意識強烈,人多勢眾,組織起來進行斗爭的能力強。他們為了維護民族獨立與國家主權,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奮起反抗,前赴后繼。帝國主義雖想把這些國家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卻無力實行直接的殖民地統治。1900——1901年,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侵華聯軍,盡管將義和團起義群眾鎮壓下去了,卻不能不承認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的堅強意志與雄厚力量。戰后,充當八國聯軍統帥的瓦德西認為:“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在此情況下,對中國這一類國家不可能采取殖民地統治方式。與瓦德西發表談話的同時,英國外交副大臣在議院發表政策演說,認為英國不可能用對印度的辦法(即實行殖民地統治的辦法)來對中國,而要實行“以華人治華地”的辦法。所謂“以華人治華地”,就是用“華人”管“華人”,而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則站在“治華地”的華人背后進行操縱控制。這就是列寧說的“帝國主義列強打著建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的幌子,來建立在經濟,財政和軍事方面都完全依賴于它們的國家”。(《列寧選集》第4卷,第275頁)。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波斯、土耳其等國家處于一種特殊的地位和狀況。它們在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剝削、控制方面,與殖民地國家基本相同,但在形式上它們又是獨立國家,未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所獨占,這又與殖民地國家不同。它們是帝國主義時代列強瓜分世界這種形勢和政策下的產物。列寧正是在分析帝國主義的這一特征時提出“半殖民地”這一概念的。他在一九一五年七,八月間寫的《社會主義與戰爭》一書中,首次提出有一類半殖民地國家。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又具體地指出,世界上的國家,除了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以外,還有中國,波斯、土耳其“這三個所謂半殖民地”國家。(《列寧選集》第2卷,第707頁)第二年春,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一名著中,列寧進一步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四類:宗主國,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殖民地的其他各國。列寧在談到半殖民地國家的本質特征時指出:“至于‘半殖民地’、國家,它們是自然界和社會各方面常見的過渡形式的例子。金融資本是一種在一切經濟關系和一切國際關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夠支配而且實際上已經支配了一些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國家,這種例子我們馬上就要講到。不過,對于金融資本最‘方便’最有利的當然是使從屬的國家和民族喪失政治上的獨立這樣的支配。半殖民地國家是這方面典型的‘中間’形式”。(同上書,第801——802頁)“既然談到資本帝國主義時代的殖民政策,即歸根到底是列強為了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分割世界而斗爭的國際政策,造成了許多過渡的國家的附屬形式‘這個時代的典型的國家形式不僅有兩大類國家,即殖民地占有國和殖民地,而且有各種形式的附屬國,它們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被財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屬關系的羅網包圍著。上面我們已經說過一種形式——半殖民地。”(同上書,第805頁)從列寧的論述中可以知道,半殖民地是帝國主義時代的一種國家形式,半殖民地這種國家形式是金融資本國際政策的產物,在整個世界體系中,半殖民地處于從屬的地位,是從屬國家形式之一,在從屬國家中間,半殖民地的地位是處于另外兩種從屬國家——一種是政治上完全獨立但受外國金融資本支配的國家,一種是喪失了政治上獨立的殖民地從屬國家一的中間。列寧從提出半殖民地這個概念時起,既將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予以明確的區分,又將半殖民地和一般附屬國予以明確的區分。列寧說阿根廷是“另一種形式的標本”,也就是一般附屬國的一個標本。阿根廷雖然在財政上緊緊地依賴英國,列寧卻不認為它是半殖民地國家。葡萄牙是列寧舉出的另一個例子。從十八世紀初開始,二百年中,葡萄牙實際上始終處于英國的“保護”下。通過條約,英國獲得向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輸出商品和輸出資本的優惠條件,獲得利用葡萄牙的港灣,島嶼,海底電纜等等的便利。列寧認為“葡萄牙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是政治上獨立而財政上和外交上不獨立的”國家,列寧也沒有將它列入半殖民地國家類型之中。(參見上書第805——808頁)列寧的這個觀點,在1920年7月26日向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作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他在分析帝國主義時代被壓迫民族的情況時說,“他們有些是處于直接的殖民地附屬關系中,有些是象波斯,土耳其,中國這一類的半殖民地國家,還有一些則是被某個帝國主義大國的軍隊打敗,由于簽訂了和約而深深地陷于對該國的附屬關系中”。(《列寧選集》第4卷,第333頁)列寧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將被壓迫民族或附屬國家區分為殖民地,附屬國和半殖民地這三種情況,這是列寧的貢獻。我們必須從列寧關于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半殖民地與一般附屬國的區別中,理解和掌握半殖民地概念的內涵。若干年來,在一些論著中,把被帝國主義強國打敗了的,從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造成在財政上和外交上依賴強國的國家,都認為其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是疏忽了列寧所作的上述區分,因而是不妥當的。 二 如果說關于半殖民地的概念,列寧是從分析一些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體系中的地位,從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的狀況中提出的,那么,關于半封建的概念,則是從分析一些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狀況中提出的。 在我閱讀過的列寧著作中,他曾經在兩種情況下使用過半封建這個概念。一是用以指一種國家的社會性質,一是用以指一種生產關系的性質。前者如1912年7月寫的《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在此文中,列寧第一次指出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半封建的農業國家。”(《列寧選集》第2卷第426頁)后者如1920年7月26日作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列寧認為在一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里,農民“處于半封建依附地位”,處于“封建和半封建的關系”之中。(《列寧選集》第4卷,第335頁)在這些國家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原來完整的封建社會受到破壞,變成了半封建社會,同時也使農民和地主之間原來的封建關系起了變化,變成了半封建依附關系。這兩種變化是同一過程。因此,列寧在上述兩種情況下使用的半封建概念,不僅內容是一致的,在歷史邏輯上也是一致的。 列寧在使用半封建這個概念時,十分明確地指出,在半封建國家里,是封建關系占著統治的地位。列寧在認定中國的社會性質是‘落后的、半封建的農業國’的同時,具體地分析了封建關系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中占統治地位的情況。“農業生活方式和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礎,中國農民這樣或那樣地受土地束縛是他們受封建剝削的根源,這種剝削的政治代表就是以皇帝為政體首腦的全體封建主和各個封建主。”(《列寧選集》第2卷,第426頁)列寧在指出土爾克斯坦的農民是“處于半封建依附地位”的同時,立即說明在這里“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前的關系還占統治地位”。(《列寧選集》第4卷,第835頁) 列寧認為,半封建國家又是和封建國家有區別的,主要的區別就在于有無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發展,是使一些封建國家變為半封建國家的主要契機。在落后國家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外來的影響,特別是與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有關。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輸出的主要是商品。那時雖然也有資本輸出,但數量少,在性質上是為商品輸出服務的。在那個階段,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差別,首先表現在前者“已卷入商品交換,但是還沒有卷入資本主義生產”。帝國主義改變了這種情況。因為帝國主義就是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總要影響到輸入資本的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資本主義發展”。(《列寧選集》第2卷,第785頁)帝國主義造成半殖民地國家的同時,也給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原來的封建國家變成半封建的國家。這是同一歷史過程,因此,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產物,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形成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也隨之產生和壯大。在這些國家的歷史上,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工人階級,都是新生事物。它們的成長使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影響。列寧曾特別重視這種變化及其意義,并予以具體分析。 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全世界已經劃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在這兩種民族里,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是迥然不同的。為了強調他的觀點,列寧常把西方與亞洲加以鮮明對比:“西方資產階級已經腐朽了……在亞洲卻還有能夠代表真誠的,戰斗的,徹底的民主主義的資產階級”。(同上書,第425頁)在歐洲,資產階級“支持一切落后東西”,在亞洲,“那里的資產階級還同人民一起反對反動勢力”。(同上書,第449頁)這是兩種歷史地位與作用不相同的資產階級。一種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壓迫其他民族的,腐朽了的,反動的壟斷資產階級。一種是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等被侵略壓迫國家的、反對帝國主義民族壓迫,反對中世紀封建勢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正是基于這種論點,列寧認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應該支持半殖民地,殖民地國家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需要強調的是,列寧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不是到此為止。首先,列寧在對半殖民地,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以對比時,既指出前者從整體上說是革命的,進步的,又指出并不是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如此。列寧認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資產階級有兩個派別。一個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另一個是自由共和派,或稱之為自由資產階級。(參見上書第428頁)這兩個派別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關系是不同的,因而對民主革命,民族解放運動的態度也不同。其次,列寧在將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以對比時,既指出了它們相互區別,互相對立的一面,又指出了彼此相同,互相聯系的一面。“因為帝國主義資產階級也極力在被壓迫民族中培植改良主義運動。剝削國家和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已經有相當親密的關系,所以被壓迫國家的資產階級往往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的場合下,雖然也支持民族運動,但同時又同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妥協,也就是同他們一起來反對一切革命運動和革命階級”。(《列寧選集》第4卷,第334頁)這就是說,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是可以參加民族解放運動的,但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任何時期都是如此,因為它容易同帝國主義妥協并一起來反對革命。總之,列寧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兩類國家里存在著歷史地位與作用迥然不同的兩種資產階級,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民族解放運動有支持和反對,對帝國主義有反對和妥協的兩種可能性。列寧的這些觀點,為科學地分析半殖民地國家資產階級的特征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共產黨人應該怎樣對待這個階級指明了策略。列寧指出,“只有在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解放運動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時候,在這種運動的代表人物不阻礙我們用革命精神去教育,組織農民和廣大被剝削群眾的時候,我們共產黨人才應當支持并且一定支持這種運動。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共產黨人在這些國家里就應該反對改良主義資產階級”。(同上書,第334頁)在這里,“真正具有革命性”的資產階級解放運動,也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共產黨人能在這樣的運動中用革命精神去教育、組織廣大勞動群眾,提高他們的覺悟與組織程度,使之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這種運動的勝利就將導致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并且有利于將來引向社會主義革命。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解放運動,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妥協,反對一切革命運動和革命階級,不可能真正改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六十多年的事實已經證明,列寧的這一策略思想是多么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半殖民地,殖民地國家的發展前途。 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上,列寧的思想有一個發展的過程。1915年8月,列寧認為中國,波斯和土耳其這三個半殖民地國家,“其實現在十分之九已成了殖民地”。(《列寧選集》第2卷,第707頁)翌年春,他對這三個國家的實際狀況作了進一步的具體分析,認為波斯“差不多已經完全變成了殖民地”,中國和土耳其“正在變成殖民地”。(同上書,第800頁)列寧認為半殖民地國家可能變成或正在變成殖民地國家的結論,是根據對當時世界形勢和半殖民地國家發展趨勢的分析得出來的。當世界上其他地方已被列強瓜分“完畢”時,爭奪那些仍然維持著形式上的獨立,尚未被某一強國獨占的半殂民地的斗爭,已經尖銳起來。每一個帝國主義國家都企圖把某一個或某幾個半殖民地國家變成自己獨占的殖民地。于是,半殖民地國家面臨著淪為殖民地的危險。以中國為例,1894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把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變成了它的殖民地。接著,帝國主義列強展開了瓜分中國的角斗,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讓地。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的二十一條。1931——1945年又發動妄圖吞并中國的侵略戰爭,軍事占領中國廣大地區。這樣,使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成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土耳其走得更遠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它曾被英、法等帝國主義所瓜分。至于波斯,如列寧所說,差不多已經完全變成了殖民地。可見列寧關于半殖民地是一種過渡形式的論斷,是符合當時實際的,并為后來的發展過程所證實。 當列寧指出半殖民地國家向殖民地演變的發展趨勢時,并沒有斷定這是唯一可能的出路。從分析帝國主義時代的特征中,列寧既看到了列強爭奪半殖民地斗爭激烈和企圖變半殖民地為殖民地的事實與趨勢,又看到了半殖民地國家里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并必將進一步發展的事實與趨勢,以及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產生,壯大與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的事實與趨勢。從二十世紀初年起,中國、波斯、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運動迅猛發展。這時的民族解放運動是由新興的資產階級領導的。他們提出的綱領,是希望在取得政權后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改革,從而使民族解放運動進入新的階段。在中國,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7月,列寧指出:辛女革命的領袖孫中山的經濟綱領如果能夠實現,將“是最純粹,最徹底、最完善的資本主義”,(同上書,第427頁)并認為這標志著“東方已完全走上了西方的道路,今后又會有幾萬萬人為爭取西方已經實現的理想而斗爭。”(同上書,第425頁)辛亥革命失敗了,孫中山的綱領未能實現。緊接著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大戰期間及戰后幾年里,中國等半殖民地國家和印度等殖民地國家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過短暫的然而卻是迅速的發展。1923年,列寧根據這種情況指出:“東方許多國家,如印度、中國等等,正是由于最近這次帝國主義戰爭的影響而完全被拋出了自己的常軌。這些國家的發展已完全按照一般歐洲式資本主義的標準進行”。({列寧選集》第4卷,第709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等協約國瓜分了土耳其。在基馬爾的領導下,土耳其人民反帝民族解放運動迅猛發展,并取得勝利,通過簽訂{洛桑條約》(1923年),列強承認土耳其獨立。基馬爾在土耳其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半殖民地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贏得國家的獨立和建立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發展道路比起淪為殖民地的那條發展道路來說,當然好得多。它有利于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有利于該國資本主義和民族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工人階級的壯大和它為獲得自身解放所進行的斗爭。然而,這并不是一條最好的發展道路。因為它不能使工人農民免遭剝削和壓迫。從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來說,資本主義制度已進入了走下坡路階段。因此,必須探求半殖民地國家的新出路。 根據二十世紀十多年間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發展的新事實,首先是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發展中新的情況,列寧在十月革命的前夕,即1916午,提出了一種設想,帝國主義國家中的工人階級在奪得政權以后,盡一切努力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親近和融合起來,“盡量給這些比我們更落后和更受壓迫的人民以‘大公無私的文化援助’”,“就是幫助他們去使用機器,減輕勞動,實行民主和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23卷,第62頁)這是一種顯示偉大膽略的設想,又是一種被后來事實證明了的科學預見。十月革命后,俄國共產黨在原屬沙皇殖民地的落后國家里進行的實際工作證明,在這些“資本主義前的關系占統治地位”、“幾乎沒有工業無產階級”的地方,處于封建和半封建關系中的農民能夠出色地領會蘇維埃組織的思想,并能在實際中很好地運用它。根據這種實踐經驗,列寧在1920年6月提出,必須援助落后國家中反對封建主義的農民運動,使西歐無產階級與東方各殖民地和一般落后國家的農民革命運動實現盡可能緊密的聯盟;“必須特別盡一切努力,用建立‘勞動者蘇維埃’等方法把蘇維埃制度的基本原則應用到資本主義前的關系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去”。(《列寧選集》第4卷,第275頁)列寧在闡述這個觀點時說:“問題是這樣提出的:對于目前正在爭取解放、而戰后已經有了進步運動的落后民族,國民經濟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說法究竟對不對。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革命勝利了的無產階級對它們進行了系統的宣傳,而各國蘇維埃政府以它所擁有的一切手段去幫助它們,那末,說落后民族無法避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就不對了。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國家,我們不僅應該組成能夠獨立進行斗爭的基干隊伍,即黨的組織,不僅應該立即宣傳組織農民蘇維埃,設法使這種蘇維埃適應資本主義前的條件,而且共產國際還應該指出,還應該從理論上說明,在先進國家無產階級的幫助下,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過渡到蘇維埃制度,然后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這樣,“落后國家的發展就能夠突破目前的階段”。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思而又十分重要的領域”。(同上書,第336頁)這個結論意味著,在一定的條件下,在生產力落后的國家里可以建立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落后國家可以不依次經過社會發展史上的每一個階段,也就是可以超越其中的某個社會制度階段而直接進入高一級的社會制度階段。這是理論上的一個突破。列寧的這個結論,是根據對人類歷史上大量事例和俄國十月革命后的實踐經驗而得出的。 這是運用辯證唯物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杰出范例。學習列寧的這一思想,能使我們看出,那種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那種認為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不能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要“補資本主義課”的觀點,無非是一種機械唯物論罷了。同樣,那種認為中國既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就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釋為也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或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說成是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形態,這也是不符合列寧的理論的。按照他們的這種解釋,勢必會認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進行民主革命,原是不必要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列寧關于半殖民地國家發展前途有三種可能的思想,使這些國家的共產黨人懂得,應該加強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使國家不淪為殖民地,應該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避免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前途,應該力爭走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階段而走向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列寧的這一思想,已由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發展為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并在中國變成了活生生的事實。有了這一理論作指導,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越過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使世界的面貌大為改變。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歷史已經證明,在人類社會的前進過程中,列寧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學說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