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漫記
文:施訓洋
“兒子大了,愁著講不到好媳婦。”“女兒大了,怕著許不了好婆家。”“生兒養(yǎng)女都煩神。”這些話,母親、大媽和表嬸們聚在一起擇菜或搓洗時常掛在嘴上。
每次聽到這些話,總想起老家的婚俗。老家一帶,男女之間從相親到結婚有一整套的儀式和習俗。
我向來愛湊熱鬧,尤其是對于婚禮更有一種莫名的喜愛。總覺得新郎新娘穿戴一新,大紅大紫,拜天拜地拜父母拜祖宗,夫妻又對拜,很有儀式感;整個婚禮過程處處洋溢著喜慶、溫馨與祥和的氣氛,是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所以從懂事起,遇到村里有結婚的人家,我時常會和小伙伴們?nèi)悅€熱鬧。
時代發(fā)展,從媒妁之約到自由戀愛,但婚俗似乎一直遵循定親、走親、限日子、接親、看三、回門來進行。
定親
定親,其實就是說媒。撮合男女婚事,常需紅娘作媒。據(jù)傳早在三國時,東吳招親,孫乾、李范就充當了男女雙方的媒人。
做媒人因為有利可圖,漸漸衍生出許多繁文縟節(jié)來。故鄉(xiāng)下有“男家吃掉一籠雞,不知女家住哪頭”、“媳婦美不美,全憑媒婆一張嘴”等俚語。媒人大多是女人,所以又叫媒婆。
有兒子的人家成年后便急著找媳婦,大多是親托親、友靠友,大姑家門口有般配的女孩總會想著自家侄子,舅舅家門口有般配的女孩自然想著外甥。
找對象,多是媒人從中牽線搭橋。相親,是第一步。在此之前,雙方都會互相打探一下,俗稱訪人家。這一過程會有好事者從中作梗,說一些不利于男方或女方的話。媒人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經(jīng)過一番番花言巧語的周旋,十之八九能將雙方說合。
過了這一關,女方應邀到男方家里瞧人家。去的人都是女家主要親戚,還有媒人,一般六人。女方家長事先約定若是沒有意見,就留在男家吃飯。吃下這頓飯,表示答應了這門親。此后,雙方商定擇日吃定準飯,也就是太平喜酒。
男女雙方都會邀請親戚朋友吃太平喜酒。女方親戚朋友都是到男家吃喜酒,兩家喜事一家做。在這之前,男方會領著女方一道上城扯布。時代發(fā)展,扯布變成買手表、自行車,再后來變成買金戒指、金耳環(huán)、金項鏈。
一直到今天,買定親之物依然必不可少。
“爆竹一響,就不能出爾反爾。”這是男女雙方都一再承諾的話。
若是中途有悔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女方悔親,要經(jīng)受男方家里的無休止的上門吵鬧,最后才由德高望重的中間人出面,退還男家訂婚時買的物品,還要賠償一筆分手費。男方悔親,也是如此,女方會上門鬧,更有甚者還會砸男家東西,最后也是中間人調(diào)停,男家所有花費白搭還要到女家放掛大爆竹賠禮了事。這,是誰也不愿看到的事。
走親
親,定下之后。逢年過節(jié),男家都要到女家送節(jié),端午、中秋、過年。女家若是戶家大,男家得用稻籮挑著送節(jié)的禮品,我就見過挑著兩大擔子送節(jié)的。沒有結婚之前,男家也是要到媒人家送節(jié)。
端午、中秋,通常是早飯在女方,上午接女方來男家過節(jié),下午再將女方送回。
最有意思的當數(shù)雙搶了,有成年女兒的人家總能提前忙完。他們家從雙搶的第一天便會多上一個做事的人,就是新女婿。女兒多的人家,成了全村人羨慕的對象。
要想知道哪家女兒許了婆家,哪家兒子找了對象,雙搶時就能看出眉目。
這期間男家會不斷托媒人到女家催接,女家一般會找充足的理由拒絕。過了三冬四夏,自然不好再拒絕,于是便開始談婚論嫁。
限日子
經(jīng)過一番商議,男女雙方終于決定結婚。這對于雙方而言,都是大事,自然要選個好日子。講究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總有許多規(guī)矩。最重要的就是要避開女方不方便的日子。據(jù)說,若是結婚時遇上女方來月經(jīng),那是天大的忌諱,說是有很多惡果。
男方送日子到女方,女方根據(jù)自身對日子進行測算,便初步敲定。送日子之前,多半會請懂黃歷的人根據(jù)雙方生辰進行推算。
限日子也很隆重,男、女方都會請家里的三堂親到場為證,媒人自然是重要角色。限日子,是接親的預演,菜肴都是按婚宴準備。大、小爆竹也是和結婚當天一樣,當家人、媒人都是要被套草繞或鍋圈,還要抹紅。
女家母親從這一天便開始哭嫁,多是表達對女兒的不舍。
日子一定,雙方開始準備。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婚房。男家開始逐個親戚家接吃喜酒。女家親戚不用接,都是主動打探,尤其是吃過太平喜酒的。
隨著婚期臨近,女家開始給村子里各家送喜煙和喜糖,一戶一包香煙、十個小糖,一戶不漏。近鄰和本家以及沾親的,會在收到喜煙、喜糖之后用葫蘆瓢裝上十來個雞蛋送到女家,這叫“送茶”。
出嫁前三天,女孩都是不在自家吃飯的。舅舅、姑姑、叔伯等嫡系親戚會主動上門請她上家中過上一天,一日三餐,都是好招待。我從長輩們口中得知,這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接三天”。
頭天晚上,男女都會用“艾葉水”熏澡。男方還會穿上鞋底染紅的布鞋,俗稱子孫鞋。
男家準備好各種結親的物品,扁擔和圓木的兩頭都染了紅,特別是“三生擔子”。
挑“三生擔子”的人和陪姑娘人選最為講究,都是精挑細選。
接親
“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是我老家流傳甚廣的一句話。
起先,我一直不解其意。見證了很多次婚嫁場面,終于悟出這句話的真諦。
迎親隊伍來到女方,打頭的當家人放響鞭炮,女方親眷早已備好草繞、鍋圈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物件,專門伺候當家人。當家人手中的鞭炮剛一脫手,那一群手持各種可以鎖住脖頸物件的男女一擁而上,當家人脖頸上多出了數(shù)條草繞、鍋圈和藤條。一樣被套住脖頸的還有兩位月老。場面很是壯觀。
兩位月老被套都是象征性的,不大會兒功夫便被解鎖。倒是當家人被鎖得更緊,他卻一點兒也不惱,還一個勁兒說著客套話。大多時總說小姓人家,沒有做過大事,若有不周之處,還請多多包涵。還會說你們有何需求,盡管吩咐,只要能辦到。
起哄聲陣陣,要喜煙喜糖,要開門紅包。于是,雙方開始談,那些草繞、鍋圈依舊鎖在當家人的脖頸上。有時,還有人故意起哄,說是再不答應他所提出的條件就要套狠一點。即便那些人真用力,男方當家人也是滿面笑容,毫無怒氣,依舊是不停地說著自謙的話。女方有主事人會在適當?shù)臅r間節(jié)點出面,一番調(diào)和,達成一致。那些草繞、鍋圈從當家人的脖頸上紛紛撤離。
喜煙喜糖還有開門的紅包一樣不落地交由領頭人,大門開了。男方接親的人被迎進女家,當家人要將陪新的姑娘送進閨房,房門早已緊閉,少不了喜煙喜糖和開門紅包。忙完這些,當家人和其他接親人坐在主桌等候開席。
臨近開席,當家人要掏出香煙,挨個向女方親戚敬煙。時不時地掏出一小掛鞭炮在廚房外邊點響,以此來催席。廚房自然不會輕易加快進度,又由女方主事人來為當家人支招,最后還是要喜煙喜糖。
抹紅,是開席后最精彩的一道程序。女方的女眷們將早已調(diào)好的紅裝在碗里、斷在手上,幾個人悄悄地來到桌旁,趁當家人和月老不備,將他們抹了個滿堂紅。他們在聚精會神地邊吃邊聊,自然沒有防備,一張涂滿紅顏料的臉只露出兩只眼在眨巴,樣子確實可愛。有時,他們明知道,卻并不躲閃,反而伸長脖子讓她們抹。
酒過三巡,當家人的小鞭炮不時響起,女方開始吃分家飯。閨房里傳來哭嫁聲,女方媽媽、姑姑、姨媽等眾多女眷相擁而泣。
開始上三圓,當家人在女方主事人的帶領下挨桌敬酒說好話。
三圓上齊,當家人領著迎親隊伍開始搬嫁妝。屋內(nèi)的陪嫁物品,他們是沾不上邊,都在女方親眷手中,或抱、或拎、或提。大人、小孩,男的、女的,人人手中都有一樣。當家人站在大門口,一手拿著小紅包挨個發(fā)給拿嫁妝的人,一邊指揮著迎親隊伍接嫁妝,一邊說著客套話。
待嫁妝都接到手了,女方主事人說發(fā)轎,新娘由自己哥哥或是別的男性背著離開閨房,出房門時新娘隨手拋出事先持在手中的一把紅筷子。早有手快的女人掏走了裝在新娘口袋里的喜糕。
新娘子由陪親的姑娘攙扶著走在最前面,接親的隊伍或挑、或抬,跟在新娘后頭。若是男女雙方為瑣事生過氣,結婚這天女家還會在陪嫁的櫥和柜子里塞進很多塊大土基,以此來表達不滿。
路過每個村莊,都有看熱鬧的,當家人會掏出喜煙。
快到男家了,早有親戚家小孩們跑在村頭,見著迎親隊伍,大喊大叫:“新娘子來了,新娘子來了。”也有調(diào)皮的孩子,高聲喊著:“新娘新,胖墩墩,兩個奶子十八斤。”那喊聲雖刺耳,卻充滿鄉(xiāng)土氣息。
迎親隊伍進了村子卻不走了,借口累了,其實是要喜煙喜糖。此時,當家人也不過問,有人早傳話了,新郎家主事會帶著煙和糖過來,每個人都有一份。
一陣隆隆的鞭炮聲中,新娘來到了男方家門口。大門緊閉,說是關關新娘性子,其實還是要糖要煙。這時新娘在陪姑娘的攙扶下站在門口,任由看熱鬧的評頭論足。陪姑娘的一個勁兒催促開門,說是新娘家里交代好幾天沒吃東西,不能站太久。
進了婚房,新娘坐在婚床上,陪姑娘寸步不離。鬧新的人越聚越多,有要新娘幫著點香煙的,有將小毛孩塞進新娘懷里的,還有說好的。
看三
婚后第二天,女方會邀請頭天吃喜酒的女眷還有孩童以及隔壁鄰居的女眷到男家吃午飯,俗稱“看三”。受邀的多是女方直系親屬,舅媽、姑媽、姨娘、嬸子、表姐、表妹、閨蜜。
這天一早,新郎正式以姑爺?shù)纳矸萸巴险扇思医涌慈?/p>
來時,丈母娘會給姑爺做一碗炕蛋下面。吃過之后,帶著姑爺挨門逐戶請人。
待人都到齊了,開始向姑爺家進發(fā)。起先是走,后來是包車,現(xiàn)在這一習俗已經(jīng)消失。
看三,人多時有好幾桌,人少也有三、兩桌,和頭天辦正經(jīng)事一樣。爆竹接、爆竹送,要發(fā)喜糖喜煙,小孩子還要發(fā)紅包。
看三,說是娘家人來看新娘頭天有沒有受欺,更是給新娘撐腰壯勢。
回門
看三之后,新娘和新郎要回門。新娘家里會派弟弟、妹妹上門來接。
新姑爺回門,自然會有舅嫂子們來鬧新。
她們早就做著準備,將家里的大板凳端出來置于門前場基上,待姑爺來時,開始鬧。自然是讓姑爺跳大板凳,姑爺當然是要討價還價的,但即便怎樣鬧,也是不能生氣。
跳板凳,其實沒難度,難就難在不是跳一條。她們輪番轟炸,你跳過一條,她們又擺上一條。這其實是在考驗姑爺?shù)臋C智和靈敏。
還有就是吃飯時給新姑爺加飯,這也是考驗新姑爺?shù)臋C智。老家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新姑爺上門,盛到碗里的飯不能剩。有些姑爺為了不至于出洋相,一開始就少盛,幾口下肚結束,讓人始料不及。有些姑爺很機智,邊吃邊用手罩著碗,做足防范。也有姑爺被加了很多,吃得實在,撐得難受。
時至今日,人口流動性大增,跨市、跨省婚姻陡增。閃婚,也成了一種現(xiàn)象。
許多農(nóng)村青年已移居城市,當起了城里人,操辦婚事多數(shù)按城里規(guī)矩辦,婚禮也越來越程序化,成了一種攀比。
每當聽到那延襲幾千年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的婚禮主婚詞,總是令人陶醉,總能喚起你心中的無限遐想。
如今,很多婚俗成了記憶,只在回憶中搜尋到一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