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不老 禍福吉兇盡在其中
「善惡必報」的天理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經常見諸于古典文化典籍里,構成了古典文學如小說、散文、隨筆等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世代相傳的口頭禪。
《增廣賢文》有云:「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間私語,天聞如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中國老百姓對「善惡必報」也有其通俗明白的理解和表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腳上的泡——自己走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來世我當牛做馬報答您的大恩大德。」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愿意閱讀這些古典著作,即使被當成作業來閱讀,也不會相信善惡必報的故事。爺爺、奶奶講的故事,他們不愿意聽,視為「老話」、老生常談,并取笑老人們愚昧、不講科學、封建迷信等。
實際上「老話」不老,這可是千百年流傳到今天的天理,用老百姓自己的通俗語言表達,人一生的命運以及兒孫們的禍福吉兇盡在其中。
小的時候,老人們最愛講的一句話是:祖上積德,后世兒孫有好報。我們很愛聽,也相信老人們講的沒錯,也看到身邊發生的很多天災人禍之事,老人們的感嘆都是:「作孽啊,不做好人的報應。」后來讀了大學,接觸了許多古典書籍,里面有大量的有關這方面故事的記載,都是那個時代的真人真事,在此摘取一例:
清朝康熙四年,杭州城遭大火,幾天幾夜不熄,燒了上千家的房屋。官員們都出動去救火。眾人看見火光中有一個穿金甲的神人,手執紅旗,圍繞著一座宅院,左右指揮。火一燒到這里時,便退了回去。大火熄滅后,在一片瓦礫之中,只有這一座宅院孤立獨存。原來這座宅院是一個北新關吏姓顧的房子。這時顧正奉命到江南出差,還未回來,家中只有婦人和幾個孩子。大家都很驚訝,不知道為甚么大火不燒他家。
原來,當顧出差到江南的時候,泊舟在蘇州河邊。黃昏時,看見一個少婦沿河哭泣。顧問她為甚么哭,她說:「我丈夫因為無法交納價值五十金的糧食,被官府關在牢房里拷問追逼,命在旦夕。我不忍心看見丈夫先死,所以到這里來尋短見。」顧馬上從口袋中取出五十金交付給她。少婦拜謝而去。顧辦完公事后又經過這里,偶然間到酒店飲酒,酒店對面就是這個少婦的家,少婦看見顧,告訴自己的丈夫。夫妻倆邀請他到家中,置酒款待,留他住宿,少婦的丈夫對少婦說:「救命之恩無以報,你今晚就陪他睡覺來報答他。」到了半夜,少婦來到顧的房間,顧毅然拒絕,起身披上衣服,回到自己的船中。
顧回到家中,慰問的人接踵而至,紛紛詢問他有甚么回天的功德。顧茫然不知。經大家一再追問他,才說出了前幾天發生的那件事情。大家屈指一算,與起火的時間正好一致。
人發自內心的善念善行,就能得到上天的護佑。顧遠在江南,其善行就能得到全家免于火災而平安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