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
《四書》—— 儒家的五種經典—— | ![]() |
四書
南宋紹熙年問,儒學大師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由此奠定了四書在傳統儒學中的突出地位。也就自那時起,這四部經典便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治學、做人、從政、處世的最基本準則。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有人把四書與西方的《圣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圣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特別是其中的《論語》),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捧讀經典,是滋潤青少年生命的最有意義的營養,因為經典不僅教給他們知識,還可以使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書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與演變。其蘊含的思想光芒,透過歷史的迷霧,直接照進了現代人的心靈。它給我們以知識的力量,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哲理睿智。
四書——應該說,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書》。它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并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匯輯刊刻,從此廣為流傳,名聲鵲起。
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著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揚棄的。因此,我們應當抱著去莠存良、古為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四書》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五經
【儒家經典】
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并入《禮經》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于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于《易》經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后分為夏、商、周書,以后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于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于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后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后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于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圣所編49篇并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后人為其作注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
五經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后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于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