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名場面”,例如諸葛罵王朗、舌戰群儒、煮酒論英雄等經典橋段,為現代網絡貢獻了很多“?!保c許多“鬼畜”視頻素材,甚至一些網友,都能背出其中臺詞。不過在歡樂的同時,不禁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孕育了多種多樣的語言文化,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有很大的差異。諸葛亮是山東人,他與老鄉王司徒對罵起來,應該不存在太大的語言障礙,但是諸葛亮舌戰江東群儒之時,雙方能聽得懂對方的語言嗎?身為河北人的劉備,與安徽人曹操煮酒論英雄,又怎么能聽得懂對方說話?而且“父慈子孝”的董卓與呂布,一個是甘肅人,一個是內蒙古人,又怎能攪在一起“相愛相殺”?關于這些三國語言的問題,是一個不得不談的話題。
三國時期的通用語言“洛語”
其實在古代,不同的地區之間的人,若想要在一起溝通,也像現代一樣,必須要消除雙方的語言差異。這時候就也會制定一個,通用的官方工作語言,叫“洛語”。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商朝人向夏朝人學習說話,周朝人又向商朝人學習說話,所以當時人們都以夏言為雅言。夏朝與商朝雖然頻繁遷移統治中心所在地,但是一直在河南洛陽周圍移動,所以商周的雅言,又以洛陽音為準,取名為洛語。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掃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后,也為語言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十多年后秦朝二世而亡,隨后兩漢統治了中國長達400多年,在這期間漢文化與語言逐漸形成統一。而且兩漢都在洛陽定都,因此繼承了夏商周時期的雅言洛語,作為官方通用語言。經過長久的歲月之后,直到清朝,雅言的標準都處于洛陽一帶。
諸葛亮學習洛語的基礎
所以在三國時期,只要掌握了洛語,就能“嘴炮”天下。自稱南陽農民的諸葛亮,本是出生在山東沂南,早年跟隨叔父到了荊州,在其叔父死后,諸葛亮就在南陽定居了下來。雖然諸葛亮自稱南陽布衣,但這都是謙稱,諸葛家是山東沂南著名的官宦之家,諸葛亮的祖父曾任漢朝司隸校尉,他的父親也當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的母親,也是一位知書達理之人,她在早期就對諸葛亮,進行了啟蒙教育。如此官宦世家,使得諸葛亮自幼就接受到了精英教育,自然會說得一口流利的洛語。以此為基礎,諸葛亮憑著洛語,加上超高的學識與口才,到江東舌戰群儒聯吳抗曹,定是不在話下。有心的網友可以查閱一下,諸葛亮與吳國群儒的“嘴炮”過程,能看出諸葛亮的語言,是帶有濃重山東口音的洛語,東吳群儒是帶有吳儂軟語口音的洛語,雙方激烈辯論,是十分熱鬧的場面。
破落貴族劉備與洛語的淵源
再說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劉皇叔,《三國志》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变每ぴ诮窈颖变弥菀粠?,說劉備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雖然在東漢,皇家的后裔并不少見,可謂是“遍地走”,但劉家也是涿州的皇族名門,劉備的祖父劉雄,曾官至東郡范令。劉備的父親去世后,他雖然與母親淪落到以販履織席為生,但劉備家道中落之前,肯定會接觸到當地的上流社會,對洛語也會有一些耳濡目染的了解。加上劉備后期做生意,需要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客人,在當時又會學到一些通語。再后來劉備“創業”,結識到了許多英雄豪杰,與同為涿州老鄉的張飛,與山西人關羽結為兄弟,可見其有一定洛語水平。
在中原為官的官宦后裔曹操
曹操的家庭更了不得,他本是安徽亳州人,但他的父親曹嵩非常善于鉆營,拜了歷侍四代皇帝的大宦官曹騰為干爹。曹操19歲所以就被舉孝廉,到洛陽任北部尉。早年的家庭教育,加上后來在洛陽為官,曹操已經可算作是一位洛語專家。劉備與曹操以洛語為媒介煮酒論英雄,時值風雨欲來,曹操指著天空,說要與劉備論天下英雄?!把菁寂伞眲?,生怕被曹操識破自己的野心,一直在裝糊涂,最后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將手中筷子掉落地下。雖然當時雙方互相試探,各懷心事,不過在一個陰雨天,二人喝著酒吃著青梅,論天下時局與英雄,加上頗有味道的洛陽話,也算是一種貴族休閑方式了。
地處吳語地區的孫權和吳國,與洛語的關系
雖然劉備與曹操不是老鄉,但好歹雙方都算北方人,北方語系之間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所以二人學起洛語難度不大。那么三國時期,自幼學習吳儂軟語的東吳南方人,與洛語之間又是什么情況?兩種語系雙方如很大的差異,他們又以什么方法,來與說洛語的人溝通呢?江東孫氏世代在吳地為官,吳主孫權是吳郡富春縣人,就是今杭州市的富陽縣。孫家一直在吳地經營,按理說孫權并沒有機會,接觸到中原洛語,最多也就是學習誦讀一下詩文。不過孫權的父親,吳國的奠基者孫堅,是東漢末年驍勇善戰的猛將,曾經做過三縣縣丞,參與過鎮壓黃巾賊,與聯合袁術討伐董卓的戰爭,最終死在了與劉表的戰爭之中。孫堅征戰四方,麾下有來自不同地區的部下,所以在孫堅的大營之中,也是以洛語作為通用語言,否則就無法清晰傳達命令。因此孫權也是在此時,接觸到了學習洛語的機會,在孫權執掌江東之后,他的麾下還有山東人諸葛瑾、安徽人魯肅與周瑜這些部下,在討論國家大事之時,也是要講洛語才能讓所有人都能聽明白。
邊陲蠻夷與洛語的距離也不遠
魏、蜀、吳三國都是以洛語為官方語言,但在當時還有一些蠻人的存在,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一次與南蠻打交道的情節。雖然史料并未記載這些蠻人說何種語言,但是根據漢代超強的統治力來看,有大部分胡人肯定會說洛語,或者受到洛語的影響。諸葛亮平定南蠻,就是在今廣西、云南周邊地區,聚居在這里的人群,有多個民族。據學者專家稱,孟獲是建寧郡人,《漢晉春秋》記載孟獲曾追隨雍闿起兵反蜀,后來被諸葛亮“打服”,可見他還是能聽懂洛語,或者有一定的洛語積淀的。所以有了洛語這個官方通用語言,三國時期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無論是對罵還是辯論、閑聊,都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
后續各朝代的官話發展變遷
三國統一與西晉末年五胡攻陷洛陽之后,大批中原人為了避禍南逃而去,最終定居在江蘇與浙江等地,晉朝皇室也遷到了南京。當時說洛語的中原人,開始與金陵地區的吳語互相融合。北方戰亂不休,與南方政權形成了近300年的對峙,所以當時的通用語言,有了“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的評價。到了隋唐時期,國內的通用語言分成了兩派:金陵音和長安音,唐代制《唐韻》,聲明長安音為正統,并規定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隨著大唐王朝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開封,開封音又變成了正音?!熬缚抵儭苯鹑髓F蹄踏破汴京,趙構在應天府建立南宋政權,中原人再次南遷,在南北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下江官話”。
時代繼續向前發展,非常“能打”的蒙古人建立元朝,自然以蒙古語為尊。接著朱元璋橫掃暴元建立大明,當時各地人口不均,明朝為了平衡開始大規模人口遷移,并制定《洪武正韻》,以帝都南京方言為基準,將其作為官方通用語言。不過沒過多久朱棣將帝都遷到北平,南京話又與北平話互相融合成了正音。清朝人滅了明朝之后,積極向中原人學習,不僅繼承了明朝的體制,還學習了明朝的語言與文化,當時的北平城中,說的是夾雜阿爾泰語口音的北平話,后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使用,形成了清朝的北平官話。清朝被推翻之后,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環境之下,北平官話開始受到質疑與抵制,教育家王照,以漢語標準音為基礎,制作了漢語拼音方案,受到了民國政府的支持。不過在局勢動蕩之下,這套方案在兩年后,又被新的標準音所取代。
尾聲
民國教育部在1932年,制定公布了《國音常用字匯》,正式確定了以北平話為標準音的方案。新中國成立之后,又以河北承德市灤平縣語言,作為標準普通話,確定了現代標準漢語的普通話體系,并由此大力推廣到全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普通話的來源。中國的語言底蘊深厚,雖然在廣闊的土地上,生活著說不同語言的群體,但好在每個朝代都會制定通用語言,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時期,那些來自不同地區的英雄豪杰,只要學會了洛語,在一起交流并不是什么難事?,F代河南地區的網友,若是“穿越”到了三國,有機會與眾英雄名臣面談,估計也能和他們搭上幾句話,并能聽懂那個時代所說的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