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詞的用韻方法
詩和詞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押韻。
那么什么是韻?南齊劉勰在《文心雕龍 聲律》中說:“同聲相應謂之韻”。
以現代漢語的概念,韻母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字,這些字音就是韻。把這些字用在詩或詞句子的末尾,就是押韻。
押韻是伴隨著詩歌的產生而出現的,從《詩經》開始,詩句就開始押韻。
三國時期魏國的李登編纂了《聲類》,這是我國最早的韻書。隋朝的陸法言、顏之推又編成了《切韻》,北宋年間又出現了《廣韻》《集韻》二書,南宋時期又出現了《平水韻》,這些都是研究詩韻的書。
在清代以前,沒有專門研究詞韻的書,人們填詞都是參照前人的作品,依據詩韻進行的。到了清朝初年,沈謙編了一本《詞韻略》,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的詞韻學著作。道光年間,戈載根據《詞韻略》又編纂了一本《詞林正韻》,《詞林正韻》流傳至今,成為詞學研究的經典著作。
《詞林正韻》共分十九個韻部,其中有五個是單獨的入聲字韻部。其余十四個韻部都分成平、上、去三個部分,實際上共分為四十二個子韻部。
古漢語中,把漢字的讀音分成平、上、去、入四種形式。平聲又分為陰平和陽平,對應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上聲,對應現代漢語的三聲;去聲對應現代漢語的四聲;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
古漢語中,把平聲字定為平,把上聲、去聲、入聲字定為仄,這就是我們詩詞中經常說的“平仄”。
但是,入聲字雖然也被歸納在“仄”的范疇,它不能和上聲、去聲字相混淆。
現代漢語也有一系列研究聲韻學的著作,《詩韻新編》《中華新韻簡表》等等,如今的人們填詞可以依據這些新的聲韻學著作進行韻字檢測,不必拘泥于古聲古韻。
詩的用韻比較嚴格,格律詩要求押平聲韻,不能用仄聲韻,韻字應該統屬同一韻部,不能用相鄰韻部的字。如有違反,就成為落韻或出韻,是比較嚴重的錯誤,因此格律詩非常難寫。
古體詩的用韻比較寬泛,可以押仄聲韻,可以用鄰韻(相鄰韻部的字),也可以上、去(同一韻部分屬上聲和去聲的字)通押。唐宋時代的詞人基本都是按寫古體詩的辦法來填詞的。
詞的用韻比詩更寬泛,通常是幾個韻部通押的。
詞與詩相比較有其特殊性,每首詞都有固定的詞牌,每個詞牌都規定了韻腳的平仄,因此具體到每首詞要用什么韻,先要看詞牌的要求,是平聲韻還是仄聲韻。看詞牌是否有平韻、仄韻互換的情況,然后進行初步構思,再去檢索某一個或幾個韻部,看看有哪些能用的韻字。
在填詞的時候,一般是先根據詞譜的句式要求和平仄要求寫出基本的詞句,然后再拿著韻腳,去對照某一韻部,看看這個韻字是否在韻部之內,如果不在,是否在可以通押的相鄰韻部之內,如果都不在,就要適當修改。
一般情況,同一首詞內,押平聲韻或仄聲韻,都會一韻到底,但有些詞牌是有特殊要求的,一般有如下幾種情況:
1、同韻部平仄通押。例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評注]
這是一首寫景詞。寫農村夏夜幽美的景色,表達作者喜悅的心情。語言輕快、簡明,筆調靈活、清新,與一般的辛詞不同。
上闕蟬、年是平聲韻,片是仄聲韻;下闕前、邊是平聲韻,見是仄聲韻。這些韻字都屬于同一韻部,只是平仄不同而已
2、平仄韻轉換。一首多韻,韻字分屬不同韻部。例如《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評注]
此詞精心刻畫了一個閨閣中打扮得珠光寶氣的一個貴婦,慵懶而又有所思,有所待。語言華美,風格香艷,這是溫庭筠的代表作。小山重疊,指女人盤起來的發式,像小山一樣。
滅、雪是仄韻,眉、遲是平韻,鏡、映是仄韻,襦、鴣是平韻。這四組韻字分屬不同的韻部,仄韻轉平韻,再轉仄韻,再轉回平韻。
還有其他更為復雜的用韻方式,比如以一韻為主韻,穿插其他韻為賓,主韻、賓韻平仄不同。再比如有用疊韻的方式等等。
掌握填詞用韻的方法沒有捷徑,多讀,多模仿是唯一可行的路徑。要弄懂《詞林正韻》的韻部,也要弄懂《詩韻新編》《中華新韻簡表》等現代漢語的音韻詞典,熟悉每個韻部的常用字,在填詞的時候能夠信手拈來。
我們在填詞的時候,以其中一部詞韻書籍為標準即可,沒必要求全。即使是個別韻腳出韻,也沒必要削足適履,堅持以意為主,不能因韻害意。
在古代,著名的詞人蘇軾、辛棄疾都是這樣做的,毛主席的詞也有出韻的情況,但這不影響作品的偉大。
總之,寫詞用韻要有法度,但又不能居于成法,先要寫出來,然后再進行推敲,先要求“有”,然后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