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基礎知識【三】
各位朋友晚上好:
今天講課內容
一:對聯語法
盡管對聯基礎里包含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節奏)一致、詞性相同、平仄相對、末字上仄下平等多項指標,但格律的核心只有三條:即結構一致、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為了便于記憶和理解,我們不妨稱這為“對聯三原則”。
對聯要求詞性相同,就是我們說的“實對實,虛對虛”,實指實詞,虛指虛詞。
(一)實詞和虛詞的劃分
漢語的詞首先根據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另外還有兩類無法歸入實詞和虛詞的特殊詞類:擬聲詞和嘆詞。
1、實詞
實詞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意義比較實在,表示事物、動作、行為、變化、性質、狀態、時間、處所等。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區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等八類。
實詞可以根據意義和功能分成體詞和謂詞兩大類。八類實詞中,只有副詞既不屬于體詞,也不屬于謂詞。
體詞主要用來指稱人或事物,以名詞為代表,數詞、量詞、區別詞和代替這幾類詞的代詞。
謂詞主要用來陳述,主要包括動詞、形容詞和代替這兩類詞的代詞。
體詞和謂詞在語法功能上的主要區別是:體詞主要作主語和賓語,謂詞主要作謂語,謂詞前可以加上否定副詞“不”,體詞則不能加。
2、虛詞
虛詞只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
下面就列舉一些例子,進行分析。
例一、杜甫《遣意》:
云掩初玄月;
香傳小樹花。
“云掩”、“香傳”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玄月”、“樹花”,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初”、“小”,形容詞對形容詞,全句對仗工整。
此聯為主-謂-賓結構。上聯主語“云”,謂語“掩”,賓語“月”。下聯也是主-謂-賓結構,但主語不是“香”,而是“花”,賓語不是“花”,而是“香”。整個兒顛倒了。
例二、杜甫《旅夜書懷》: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名”、“官”,名詞對名詞,“著”、“休”動詞對動詞。“文章”、“老病”,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此聯的本意是“因文章著名”,“因老病休官”,因為對仗的需要,故意將秩序顛倒。句子的語法也很別扭,誰主誰副?很難分析。
例三、杜甫《江漢》:
片云天共遠;
永夜月同孤。
“片云”、“永夜”,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天”、“月”,名詞對名詞。“共遠”、“同孤”,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正常的句子是“片云和天一樣遠;永夜同月一樣孤”。如果按正常語法陳述,就沒有一點詩意了。只有這樣“顛三倒四”,才獨具韻味。
例四、白居易《新春江次》:
鴨頭新綠水;
雁齒小紅橋。
例“鴨頭”、“雁齒”,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新”、“小”形容詞對形容詞。“綠水”、“紅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此句正常敘述是“綠水如同鴨頭;紅橋如同雁齒”。按正常敘述容易理解,現在將它顛倒過來,還真有點兒莫名其妙呢,
例五、杜甫《送遠》:
故國猶兵馬;
他鄉亦鼓鼙。
“故國”、“他鄉”,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猶”、“亦”,副詞對副詞。“兵馬”、“鼓鼙”,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上句說“故國猶見兵馬鬧”,下句說“他鄉亦聞鼓鼙喧”,省略“鬧”和“喧”等動詞,主語也被省略了,詩詞、對聯的句子常常如此。
例六、溫庭筠《商山早行》: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雞聲”、“人跡”,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茅店”、“板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月”、“霜”,名詞對名詞。全句對仗工整
上句并列三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下句也是并列三個名詞:“人跡”、“板橋”、“霜”,看來語法很不完整,也沒有主次,但卻完整地表達了詩人的所見所聞。
例七、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細草”、“危檣”,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微風”、“獨夜”,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岸”、“舟”,名詞對名詞。全句對仗工整。
上下句也是各由三個名詞并列,和例六不同的是,上聯的主語是“岸”,“細草”、“微風”、都是修飾“岸”的。下聯的主語是“舟”,“危檣”、“獨夜”、都是修飾“舟”的。
例八、杜甫《夔州歌》:
晴浴狎鷗分處處;
雨隨神女下朝朝。
“晴”、“雨”,名詞對名詞,“浴”、“隨”動詞對動詞。“狎鷗”、“神女”,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分”、“下”,動詞對動詞。“處處”、“朝朝”,副詞對副詞。全句對仗工整。
這個句子上聯主語是“鷗”,謂語是“浴”,下聯主語是“女”,謂語是“下”,“處處”、“朝朝”是狀語,正常的狀語都在中心語之前,而這里卻放在句中心語之后。
例九 杜甫《蜀相》: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隔葉”,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碧草”、“黃鸝”,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自”、“空”,動詞對動詞,“春色”、“好音”,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上聯“碧草”“春色”兩個名詞并列,下聯“黃鸝”“好音”兩個名詞并列,“映”“隔”兩個動詞放在句首,都不是正常的語法結構。
例十、白居易《答客問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號錢塘瀉綠油。
“山名”、“湖號”,名詞對名詞,“天竺”、“錢塘”,名詞對名詞,“堆”、“瀉”,動詞對動詞,“青黛”、“綠油”,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上聯字面意思是“天竺”“堆”“青黛”,似乎是主-謂-賓句式,但于理不通, “天竺”怎么“堆”“青黛”呢?下聯也一樣,字面意思是“錢塘”“瀉”“綠油”。實際的意思是:“天竺山好似婦女的眉毛,錢江水好似綠色的油脂”,把兩個助詞完全省略了。
例十一、花果山水簾洞楹聯:
百丈水簾,自古無人能倒卷;
一輪明月,迄今何匠敢行磨?
“百丈”、“一輪”,數量詞對數量詞,“水簾”、“明月”,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自古”、“迄今”,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人”、“匠”,名詞對名詞。“倒卷”、“行磨”,動詞對動詞。全句對仗工整。
二句以上的對聯,要完整分析語法結構就更不容易。此聯可以概括為主-謂-賓結構,“人”和“匠”是主語,“卷”和“磨”是謂語,“簾”和“月”是謂語,但因為語序顛倒,賓語放在最前面,叫人眼花繚亂。
例十二、測字對聯
失主尋鞋,陰差陽錯傳佳話;
能人測字,豎解橫分顯智才。
“失主”、“能人”,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尋”、“測”,動詞對動詞,“鞋”、“字”,名詞對名詞。“陰差陽錯”、“豎解橫分”,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傳”、“顯”,動詞對動詞,“佳話”、“智才”,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全句對仗工整。
上聯前四字就構成主-謂-賓結構,“失主”是主語,“尋”是謂語,“鞋”是賓語。下聯也一樣,“能人”是主語,“測”是謂語,“字”是賓語。但這不是句子結構的全部,下面還有謂語“傳”和“顯”。按王力的說法,含兩個以上謂語的句子,就是復雜句。而末三字“傳佳話”和“顯智才”才是此對聯的核心。
一般分析全聯的語法結構比較困難,對聯越長困難越大,分解成單句就相對容易一些,再進一步將單句分解成“詞組”和“單字”,結構和詞性就變得簡單。這就是“化整為零”,“一一對應”分析法取巧的關鍵所在。在對詞組的結構進行分析的同時,應同時注意詞性的判定,避免出現“以一對二”的現象。
例如例句十二的最后兩個字,上聯“佳話”為偏正結構,下聯“智才”一般理解為并列結構,如果這樣,就是“以一對二”,不合格律。但“智”可作形容詞用,如果作形容詞,“智才”同樣是偏正結構,整個對聯就十分工整了。
判斷詞組的結構,只能靠分析,判斷詞性則可以查字典。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就有詳細詞性注釋,聯家不可不備。
二:平仄概述
對聯與律詩一樣,是講究格律的,對聯的平仄就是格律的一部分。對聯的格律,簡稱為聯格或聯律,就是對聯在內容、詞性和聲律三個方面的規則,從廣義上來說,實質上涵蓋了對聯的所有六個要素,即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意境相容,所謂對聯的“六相”。“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這四點講的是對仗方面的問題。“內容相關,意境相容”實質上是立意、意境方面的問題。而“平仄相諧”,即從聲律、音韻方面對聯句提出要求,目的是使對聯更具音韻美與和諧美。
一、什么是平仄?怎樣辨別平、仄聲?古、今音平仄有何異同?
要了解什么是平仄,首先要了解新舊四聲。新四聲也就是現代普通話所分的四個聲調,即陰平(比如:央)、陽平(比如:羊),上聲(比如:養)、去聲(比如:樣)。而古漢語則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需要說明的是,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在現代漢語的普通話里已經不存在,但卻常見于南北方部分方言中,比如山西、江浙、閩南、潮州、廣東話、湖南話等等。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分布在新四聲的各個聲調里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聯友經常問到的,一些聯句中明明某個地方本來應該用仄聲的,句中卻用了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屬陰平或陽平的字,因為這個聯句用的是古韻,那個平聲字在古漢語里往往讀入聲。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拍”在現代漢語中讀一聲,也就是陰平,但在古漢語則是入聲字,屬仄聲。至于現代漢語中哪些字屬古漢語的入聲,大家可以參考《平水韻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等等。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本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所謂平聲,在音韻上表示沒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釋義,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當前對聯的格律應用上,并存著兩套平仄系統:一是今音,即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新四聲作為劃分平仄的依據。在以今音為基礎的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新四聲的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仄聲。二是古音。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代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現代漢語中其他的陰平、陽平字多由古漢語中的入聲字演變過來的);仄聲,包括上、去、入聲。這里多說一句,對于聯句平仄應從今音還是從古音,目前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倡新者認為,對聯的格律理論應當順應歷史潮流和語言的發展規律,要破舊革新,提倡用今音。崇古者認為,傳統的東西不能丟,而且對聯本來與古詩詞就密不可分,自然應當用古音。不過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在同一幅對聯中,要么單用今音,要么單用古音,古今音混用是一大忌。那么,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下面介紹下學習古仄音八法
一:凡是用b,d,g,j,z,zh五個聲母的,并且現在今音中讀為二聲的,一定是仄音。
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國家的國,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二:凡是d,t,l,z,c,s六個聲母,跟韻母e拼合時,不管普通話讀什么聲調,都是古仄音。
如:得,特、勒、則,側,瑟。
三:凡是聲母是k或者四個卷舌音zh,ch,sh,t,而韻母是uo的話,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闊,桌,戳,說,若。
四:凡是聲母中,前面幾個聲母b,p,m,d,t,n,l這七個聲母如果跟韻母ie來拼的話,不管普通話讀什么聲調,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這個字例外,
如:別,撇,滅,牒,貼,涅,列。
五:凡是d,g,h,z這四個聲母,如果跟韻母ei來拼的話,無論普通話讀什么聲調,都是古仄音,
如:得,給,黑,賊。
六:凡是聲母是f,而韻母是a或o的話,拼出來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話讀什么聲調,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法,佛。
七:凡是韻母是ue的話,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個字例外:嗟、瘸、靴。
八:還有一種字,一個字有語音和讀音兩種,如果讀音是開尾韻(沒有韻尾,以元音結束),而它的語音是i或u韻尾,這種字都是古仄音。
如:宅,語音是zhai,但古代讀zhe,如李白的白,古代讀bo,北古代讀bo,肉古代讀ru,六古代讀lu,藥古代讀yue。
平仄在詩詞和對聯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仍以《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為例:
金沙水拍云崖暖,
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有關平仄交替的規則,下文還要詳細討論。
在講解平仄聲律之前,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種格律分類的觀點。這種觀點把對聯的格律分為正格聯、變格聯和無格聯三種格律形式。所謂正格聯,即以對聯尾字的平仄作為基準,凡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的,都稱之為正格聯(所謂仄起平收)。
在正格聯中,又分為
律聯(律聯的上下聯一般均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與律詩基本相同)、
組合律( 對聯與律詩不同,對聯的句式比較隨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對聯的句式不拘一格。有兩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幾百字的)、
寬律(寬律在清代以前是很少存在的,清代以后,由于小說文體的普及以及白話文的興起,對于聯律要求也就越來越寬松。寬律的規則很簡單,即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三種形式。變格聯的定義很簡單,就是與傳統的正格聯不同,上聯可以平收,下聯可以仄收。變格聯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詩聯。所謂無格,也就是對聯時根本不講究平仄,隨心所欲,只講究詞與意思的對仗,而不考慮平仄,這種聯多見于技巧聯。
遵循正格聯律,其它變格聯不提倡使用,在初學階段,建議大家以正格聯為準。為了不誤導學習方向,這里將嚴格按照正格聯的聲律規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介紹:尾字平仄規則、句中平仄規則、句腳平仄規則。
1、尾字平仄規則(上聯仄起,下聯平收)
一副對聯,上下聯收尾的各一個尾字,合共兩個尾字,必須是一仄一平。在正格聯中,這個原則是鐵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當然,正如前面所講,有些變格聯,如岳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則是平起仄收的,例:“人不可以無師,物常聚于所好”,“一粒沙子萬斛珠,半灣湖水千江月”,不過這在浩若煙海的古今楹聯中,卻是為數不多的。
我們看下面的正格例句:
例如:自題聯----陳鍔
事能知足心常愜;------尾字愜為仄
人到無求品自高。------尾字高為平
2、句中平仄規則
對聯平仄按馬蹄韻的規則。所謂馬蹄韻,是一種形象的表達的方式。馬在奔跑的時候,前兩蹄提起,后兩蹄落地,在聲音上呈一輕一重的形態。平仄兩兩交替而行。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一般規律是,同一聯句當中,每兩個要互換平仄。如遇領字或意節特殊的或可能三字換平仄。(平仄交替規則)上下聯之間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對立規則)----正所謂逢雙必反,135不論,246分明。公式如下:(以下所舉的,皆是正格,變格不計在內)
(1)一言聯格律。
上聯:仄
下聯:平
例如 虎雨畫墨
龍風詩泉
(2)二言聯格律。
上聯
下聯:平平
例如 上海 彩鳳 綠葉 好友
寧波 金龍 紅花 良朋
(3)三言聯格律。三言聯格律有兩種:
A 上聯:平仄仄,
下聯:仄平平。
例如:三尺劍
六鈞弓
B 上聯:平平仄,
下聯:仄仄平。
例如:
空中月
水底天
(4)四言聯格律。
A 上聯:平平仄仄。
下聯: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鳥語
月夕雞棲 (夕字古仄)
B 上聯:仄平平仄。
下聯:平仄仄平。
例如: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杰字古仄)
(5)五言聯格律
A 上聯:平平平仄仄。
下聯: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殘燈明市井==曉月辨樓臺
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B 上聯:仄仄平平仄,
下聯: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聯格律。
上聯:仄仄平平仄仄,
下聯: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長天一色===落霞孤鶩齊飛
(下聯平仄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種變格,但仍遵循246平仄交替的原則)
(7)七言聯格律。
A 上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白字古仄)
名傳塞北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壓字古仄)
B 上聯: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聯: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無邊天作界===山臻絕頂我為峰。(絕字古仄)
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
(8)八言聯聯格律。
A 上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會和諧,國強民富===神州壯麗,水秀山青
(“國強民富:仄平平仄,為平平仄仄的變體,但在意節點上平仄相對)
B 上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圖右史書香永代===綠水青山宇宙長春
八言聯也可以是四言聯的組合。
九言聯,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聯相加。十言聯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聯多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組合而成,其余照此類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聯的平仄可視節奏而定。下聯平仄與上聯相反。
幾點說明:
1.在聯句格律上,目前聯界并存著三種規則。允許在應對和撰聯時只顧其一。
(1)“詩詞格律”,五七言對聯遵從詩詞長短句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不過不可濫用這條寬大政策,也就是說,放寬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現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現象.
(2)"馬蹄韻"規則,即如上面敘述的一些規則。
(3)“意節說”主張聯句內應遵循詞組或節奏點平仄交替的規則。比如聯句中使用了3個字或四個字或者更多字的專名、成句,(如社會主義,三個代表,因特納雄耐爾)這時可遵循“節奏點交替”規則靈活處理.如:“李謫仙/欲以/千金裘/換酒;陶彭澤/不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聯,如三字、四字的聯,越要講究平仄分明。
在上次講課中,給大家發了http://www.zhgc.com/pz/pz.asp
.漢字古今四聲平仄查詢系統
這個工具表可以幫助大家查詢對聯平仄。
對聯注重實戰練習,多看多練習才有進步,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最終達到對聯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