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的楷書,基本上都是繼承二王的筆法和結構,左收右放、左低右高。而且多是小楷,沒有大楷。
直到顏真卿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傳統。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做官做到吏部尚書、太子太師,還被封為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又得筆法于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范,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所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
就連被委任為太子少保時的“任命書”都是自己寫的,一般來說行政部門有專門這樣的寫手,特別是有唐一代——楷書發展的頂端,寫手想來應是比比皆是,然而怎能與魯公相比,朝廷就委托他自己來寫了。書寫此帖時顏真卿72歲,正是楷法最為爐火純青的時候。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書告身帖》又稱《自書太子少師告》。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尺寸:207*35cm
在唐代書法史上,顏真卿是師承最多、取法最廣的一位。正像初唐諸家多取二王和北碑,顏真卿也學習過王羲之。蘇軾說過:“顏魯公平生寫碑,惟《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此語雖有懸測之嫌,但也能說明顏真卿在書法上博采眾長這事實。
《自書告身帖》,蒼勁謹嚴,匯穩厚重,字里行同處處體現出顏體“筋力美”的審美特點。在《自書告身帖》中無論是橫畫還是豎畫,皆不取筆直的水平線和垂直線,哪怕本身是一條直行線, 多數取直中寓曲式的線造型,從而表現出特殊的“筋力”的韌性美,這點與顏書另-杰作《麻姑仙壇記》有很大的區別。這也反映出作者在線條的表現上有著極大的豐富性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顏真卿作為書法大家,他當然知道“法度”在書寫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從《多寶塔碑》《顏勤禮碑》和《自書告身帖》三者的對比上可以看到,在總體風貌上,《自書告身帖》在用筆的形態和意趣的表達上顯得更加輕松、灑脫、自如。
從我們在《自書告身帖》中所選取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字中可以看到,顏真卿在書寫時已經跳出了“法”的束縛,更加注重的是一種書寫情趣的表達和內心情感的抒發。
我們從“清”、“以”書寫的連帶上看到,顏魯公已經把森嚴的法度幻化成為自然、輕松的書寫意態。“之”和“家”在書寫上雖然沒有太明顯的連帶,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從筆畫之間透露出的那種雄渾、灑脫的意境。
我們知道,楷書書寫的難度并非用筆和造型,重要的是在嚴格的法度之下去如何表達意趣。而顏魯公恰恰是通過他晚年熟練自如地運用自然天真的行書筆意,將楷書的萬法幻化到無法的境地,從而使得筆下的文字更加的活潑、自然、靈動。
正是因為顏魯公晚年的書寫更具有寫意性,從而他的晚年書法也就更加具有了藝術性。這也正是顏真卿的書法藝術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道理所在,更是我們后人學習顏氏書法的精髓所在。
同時顏真卿將楷書的法度和書寫規則進一步的明朗、簡單化、其用筆更簡單明了的可依循的規矩,這也是顏體在后世大受歡迎并普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