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出自東漢安世高翻譯的《佛說罵意經》——安世高翻譯此經,從建和二年至建寧三年,花了整整22年。爾后此語在《增廣賢文》《醒世恒言》等作中也多次引用。
這里浮屠的“屠”,應讀dá。
屠,在漢語史中,曾有兩種讀音:
屠,dá,古音,“浮屠”,佛。
屠,tú,意為“殘殺,宰殺(牲畜)”;姓。
浮屠,即佛。在不同的語境下,還可以代指佛教、和尚、佛塔等等。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浮屠、檀越(編者按,即佛教徹底本土化后所稱的“施主”)這些詞匯就是佛教用語漢化時的音譯。
雖然佛教是舶來品,但這些外語借詞卻是我們研究漢語古音十分珍貴的材料。
東漢明帝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在譯經的過程中,因為“佛”(編者按,buddha)的發音,“浮屠(dá)”便誕生了,而在漢代,“屠”本身就讀dá。同時“浮屠”在同一時期也被寫作“浮圖”,說明“圖”在漢代,也讀dá。
到了唐代,中古音相較上古音又產生了變化(編者按,漢語史照語音變化節點劃分時期,與歷史學所說的中古、上古區間不同),屠、圖,不再讀dá,因此改稱“佛陀”。
你是不是想說:這詞兒我熟,佛陀(tuó)?哈哈,那你就上當了——其實,陀,在唐代,讀dá,這也是用它來替換“屠/圖”的原因。只是今天的普通話念陀(tuó)罷了。順帶一提,“印度”一詞,也是唐代人發明的譯名,此前則譯作“身毒”或“天竺”。
自東漢以來,佛教的本土化,雖然歷經過三武一宗滅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但最終還是要歸于成功的。首先是神祇,中國神話系統里的陰間天子十代冥王、四大天王、二十四諸天、哪吒等均脫胎自佛教。
另一方面,隋唐佛學,更是國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和"禪宗"都曾名躁一時。
南朝佛教徒梁武帝蕭衍,讀《楞伽經》心血來潮,發愿吃長素,創立了佛教徒不沾葷腥的清規,還五度出家,害得朝臣每次都挪用國庫向寺廟捐錢億萬贖回皇帝。佛法興盛,寺塔一多,就有逃避賦稅的跑去當和尚,國家錢糧不繼,就要引出戰亂,這也是三武一宗選擇滅佛的共同原因之一。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哪來的錢建寺?只能問蕭衍。
禪宗初祖達摩從天竺來中國,見蕭衍,蕭衍曾不無得意地問初祖如何看待自己積的“善業”,達摩要是個粗人,估計會說“施主這算個屁”,但意思是差不多的,搞得蕭衍很不高興,達摩可能也覺得南梁愚信的風氣蠢到自己無法呼吸,望江北而去,還留下了“一葦渡江”的傳說。
關于達摩對蕭衍的態度,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能給出解釋。
慧能在五祖傳授衣缽后,被師兄神秀(編者按,五祖弟子,武周朝時被武則天封為國師)的追隨者追殺,逃至廣東曹溪后曾與獵戶生活,吃肉邊菜。六祖犯戒了嗎?
按以前,肯定是犯了。
但
是
當年慧能的師兄神秀寫出“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的僧偈,慧能便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回懟,何意?
佛家講“四大皆空”,于是無數個蕭衍、神秀搖頭晃腦地敲著木魚念著經,告訴自己一定要“四大皆空”(編者按,“四大”者,地、水、火、風),殊不知,這個過程中,執著的心態已成了“第五大”,這也能叫“皆空”?笑死。六祖不執著,所以肉邊菜,吃就吃了。
至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話,蕭衍這種虔誠的信眾當然是聽過的。所以他收留了逃亡的東魏叛將侯景。侯景也不負眾望地在南梁再度興叛,陷落建康后將蕭衍囚禁餓死。
蕭大師負責“救人一命”,侯檀越負責超度蕭大師——有趣得很。只是不得而知,侯檀越會不會對臨上路的蕭大師祝福一句:“您火化必出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