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癥狀學概述
|
癥狀學是目前精神障礙診斷學的基礎,
去了解和識別精神障礙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
|
精神活動
是大腦功能的具體表現,
內容豐富多彩且又非常復雜,
我們把大腦功能出現異常,導致臨床上表現出異常精神活動的現象
稱為精神癥狀。
|
判斷精神活動是否正常
需要兩個方面比較分析:
→
一、縱向比較,
將被檢查者當前的精神活動
與過去的一貫表現比較是否一致。
→
二、橫向比較
將被檢查者當前的精神活動
與條件類似的大多數人比較是否一致。
|
因此,
精神癥狀的判斷
必須與患者的過去現在進行比較,
并結合其處境癥狀的頻度,持續時間,嚴重程度
進行綜合的客觀的評估。
|
研究精神癥狀的學科
稱為癥狀學 或 精神病理學。
|
癥狀學是精神病學的基礎,
就如診斷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一樣,
學習癥狀學是熟悉和掌握精神病學的前提。
|
認識和辨別這些精神癥狀
是每科臨床醫生的需要,
也是精神科醫生必備的基本功。
|
每個患者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患者的人格常常會影響、修飾其所患疾病的臨床表現,
從而影響醫生的臨床判斷。
|
精神癥狀的確定
需要采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
因為患者的精神癥狀可能是波動的,不一定每時每刻都表現出來。
|
患者的精神活動也不一定是每個方面都是異常的,
如有情緒障礙的患者不一定有思維障礙。
因此,
患者的精神癥狀必須花時間去觀察,去辨認,去發現。
|
僅僅根據短暫的片面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
很容易造成診斷錯誤。
|
精神癥狀的發現
主要通過醫生與患者交談和觀察獲得,
能否發現隱蔽的精神癥狀,
取決于醫患關系和醫生的交談技巧。
|
發現精神癥狀后,
醫生應客觀的判斷精神癥狀
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
是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思維散漫?
還是情緒癥狀,如焦慮、抑郁?
|
癥狀的持續時間和頻度
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
普通心理學
將精神心理活動分成
感覺、知覺、情感、思維、意志等心理過程。
|
人的心理活動
是一種復雜的互相聯系的現象,
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
判斷精神活動正常與否,必須整體考慮。
|
采用通用的癥狀學區分和定義,
將精神癥狀分為
感知障礙,
思維障礙,
情感障礙,
意志障礙,
動作及行為障礙,
記憶障礙,
注意障礙,
意識障礙,
智能障礙,
自我意識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