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100秒》陪伴您第078天
趨利避害,好惡之情,沒有誰不能,但這種“好惡”大多是情緒性的,甚至是生物性的。讓這種“好惡”支配,社會必然走向混亂,這就需要一種超脫了個人私欲的“好惡”。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說的就是這種“好惡”。它不再是個人角度的“好惡”,而是融括了對方、雙方甚至多方的“好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愛人要愛得對,恨人也要恨得對。這才是真正的“能好人,能惡人”,這樣的“好惡”也才是真好、真惡。
不過,這僅僅是原則,具體怎么做,還得靠自己的修行和反省。
比如:我們的好惡是不是還建立在情緒和欲望的基礎(chǔ)上?是不是還“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對家人和朋友,是不是“好而知其惡”?對對手和敵人,是不是“惡而知其美”?有沒有“因言舉人”,或是“因人廢言”?表現(xiàn)的是真好、真惡,還是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
當(dāng)然,如果是“在上位者”,更要把握好自己的“好惡”。因為下屬跟著領(lǐng)導(dǎo)走,上行下效,甚至有些人專門觀察、琢磨領(lǐng)導(dǎo)喜歡什么、討厭什么,然后投其所好,以行其私。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需要管理自己的好惡,修養(yǎng)自己的好惡,改變自己的好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