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希臘有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曾經在溫泉關抵抗波斯二十萬大軍,成功拖延波斯軍隊的進攻,為雅典和其他城邦爭取到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中國也有自己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中國版的“斯巴達三百勇士”,耿恭十三勇士歸玉門。
耿恭,字伯宗,陜西扶風茂陵人,是東漢大臣耿況的孫子,建威將軍耿龕的侄子。
作為東漢名將耿氏家族的成員,耿恭為人慷慨而有謀略,有大將風范,一心想建功立業,征戰沙場。
公元74年,騎都尉劉張出兵攻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耿恭主動請戰,擔任司馬,跟隨劉張、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耿恭堂弟)一同西進,打敗車師軍隊,并將車師國納入東漢疆域。
東漢的疆域勢力再度擴張到西域后,漢明帝便開始在西域重新設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而耿恭被任命為戊己校尉,負責駐守金蒲城(今新疆奇臺西北)。
盡管東漢的勢力已經開始進入西域,但由于西域遠離東漢的中心,又大多為沙漠荒漠之地,東漢朝廷不可能派遣重兵駐守西域,所以留在西域東漢將士只有數千人,這就給老冤家對手北匈奴提供了在西域攪局的機會。
公元75年二月,北匈奴左鹿蠡王率兵兩萬攻打后車師國(今新疆奇臺縣西北),耿恭派兵三百救援車師后國,但由于寡不敵眾,全部戰死。
左鹿蠡王乘機率兵殺死車師后國王安得,并率兵將耿恭駐守的金蒲城團團包圍。
此時金蒲城的東漢守軍數量,雖然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估計不會超過1千人,而北匈奴的兵力在2萬左右,以不到1千之兵力對抗2萬匈奴大軍,形勢對耿恭十分不利。
但耿恭毫不畏懼,他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
耿恭先命手下將毒藥涂在箭矢上,然后他對城下的北匈奴大軍說道:“這是漢朝的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
隨后,耿恭便命守軍向進攻之中的北匈奴軍隊發射箭雨進攻,很多中箭的匈奴士兵發現傷口處血水沸涌,覺得十分奇怪。
而此天空開始狂風暴雨,北匈奴將士大為驚恐,真的以為漢軍有神箭相助,開始軍心大亂。
耿恭便乘機出城,主動發起攻擊,北匈奴軍隊一片混亂,狼狽逃跑,第一次金蒲城之圍遂解!
但耿恭知道,北匈奴是不會甘心就此失敗的,他們隨時都會重新攻打金蒲城,考慮到金蒲城缺乏水源,耿恭決定撤離金蒲城,將治所搬移到有溪流繞城的疏勒城,占據疏勒城,繼續對抗北匈奴。
七月,北匈奴得知耿恭移兵疏勒后,便再度率兵攻打疏勒,但疏勒臨深澗、倚險固守,比金蒲城更難攻打,
所以北匈奴軍隊干脆采用圍城戰術,而且十分歹毒的將溪流截斷,切斷了疏勒城的水源。
隨后,匈奴便向耿恭開出了極其優厚的條件,要求耿恭向北匈奴投降,但遭到了耿恭的斷然拒絕。
耿恭雖然不可能向北匈奴投降,但城中水源的切斷,讓城中守軍的處境十分困難,耿恭只能發動將士在城中打井取水。
但大家在城中打了好多井,甚至下挖十五丈,仍然都沒能看到水源,城中將士饑渴難耐,只能“榨馬糞汁”來解渴!
面對看不到水源的枯井,耿恭只能向上天祈禱,結果奇跡終于出現了,一口枯井中開始涌現了泉水。
耿恭立即命士兵打水拿到城頭,當著北匈奴將士的面,揚威示威,把北匈奴人氣得半死,最后認為有神明保佑漢軍,只能暫時撤軍。
雖然兩度擊退北匈奴,但耿恭的處境并沒有得到改善,因為很快他發現自己已是孤軍奮戰。
自己的上級領導西域都護陳睦被投靠北匈奴的焉耆和龜茲兩國攻殺,駐守柳中城的關寵也被北匈奴殺死,整個西域只剩耿恭在疏勒城孤守,其他小國紛紛投靠北匈奴。
水源問題盡事解決了,但糧食問題卻又出現了,很快疏勒城糧草耗盡。
車師后國的王后是漢族人,她經常冒著危險向耿恭提供糧食補給,但仍然不能解決疏勒城的糧草問題。
幾個月后,疏勒城糧草緊缺,將士們甚至用生牛皮制成的鎧甲與弓弩煮了充饑。
北匈奴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再度對耿恭開出投降條件:“如果投降,單于就封你做白屋王,給你女子為妻。”。
耿恭假意接受投降,將北匈奴使者誘至城中,然后將使者殺死,在城頭炙烤北匈奴使者尸體而食之。
北匈奴單于勃然大怒,立即率后再度攻打疏勒城,但在士氣高漲的漢軍面前,北匈奴攻城不利,再度無功而返。
盡管又一次打退了北匈奴的進攻,但耿恭和他手下的勇士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位,但他一直在堅持,沒有放棄,他在等待朝廷的援軍。
當耿恭被北匈奴圍攻時,由于漢明帝去世,朝廷忙著幫皇帝辦喪事,短時期內沒空去關注西域。
漢章帝繼位后,關于是否要救援西域,朝中分為態度截然不同的兩派,很多大臣建議放棄路途遙遠的西域,但司徒鮑昱堅持發兵救援西域。
于是漢章帝派征西將軍耿秉屯守酒泉,派酒泉太守秦彭、謁者王蒙、皇甫援征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隊,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西域。
公元76年正月,秦彭等人率軍在柳中集結,進攻車師,攻打交河城,斬殺三千八百人,俘虜三千余人,北匈奴軍隊驚慌而逃。
但疏勒城離柳中城還有一段距離,大家并不知道耿恭還在堅守疏勒,因此王蒙等人主張撤兵東返,但部下軍吏范羌堅持要出兵救援疏勒。
出兵西域作戰十分危險,而且又要面臨北匈奴的軍事威脅,大家都不想再深入西域,最后決定派2千人馬給范羌,讓他自己去救援疏勒。
范羌于是率領著2千人馬,向北翻越積雪皚皚的天山山脈,歷經千幸萬苦,終于到達了疏勒城。
當耿恭聽到城外的人馬聲時,以為北匈奴又來進攻,大為震驚,這時范羌對著城中高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隊迎接校尉了!”
城中守軍立即齊呼萬歲,打開城門,迎接援軍,眾人互相擁抱,痛哭流涕!
此時疏勒城中耿恭的守軍只剩下26人,如果不是范羌堅持派兵救援疏勒,耿恭和他的手下將士將永遠長眠在疏勒城了!
但事情還不算完,北匈奴很快得知了漢軍救援疏勒的消息,很快派兵攻打疏勒城,耿恭和范羌立即組織全軍撤退。
這支軍隊邊走邊打,一路忍饑挨餓、饑寒交迫、向東行軍,三月,大家終于走到了玉門關,這里已經是東漢朝廷的勢力范圍,大家終于回到家鄉了!
耿恭的這支軍隊,從疏勒城出發時,還有26人,但一路之上一直有人死亡,最后走到玉門關時,只剩耿恭在內的十三人!
當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看到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的十三位勇士出現在他面前時,激動的熱淚盈眶,立即安排為耿恭及其部下安排洗浴,更換衣帽。
鄭眾隨后向朝廷上書道:“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數萬大軍,經年累月,耗盡心力,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后殺傷敵人數以千計,忠勇俱全,沒有使朝廷蒙羞,應當賜給他榮耀的官爵,以激勵將帥!”
耿恭回到洛陽后,司徒鮑昱上奏稱耿恭的節操超過當年的蘇武,應當封爵受賞,于是任命耿恭為騎都尉。
耿恭和十三勇士孤守疏勒一年多,先后殺傷北匈奴數千人,一直牢牢控制著北匈奴進入西域的通道疏勒城,不辱朝廷使命,最后千幸萬苦,成功回歸祖國,其英勇事跡并不亞于希臘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古代戰爭電影題材,有慘烈悲壯的戰爭場面,有西域美麗的天山雪景,有千里奔襲的遠征作戰,有堅貞不屈的英雄豪杰,希望中國的導演們好好利用這個歷史軍事題材故事,爭取拍出中國版的《斯巴達三百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