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那段血與火的歲月——題記。
吃東西圖新鮮,觀影亦如是
7月27日下午下班,雖已累趴
但還是沒按捺住沖動
在《建軍大業》提前上映的這天
去了電影院
一直深深以為
那是一段波瀾壯闊、熱血燃燒歲月
革命與反革命
成功與失敗
生與死
都在和時間賽跑
這是革命的勝利占領、是武裝反抗的第一槍
這段歷史
我們了解得還不夠
此文之所以選擇與《建軍大業》同步“上映”
旨在帶給您《建國大業》里沒有的
但是卻更加精彩的故事和細節
《建國大業》結尾時,朱毛勝利會師
朱德感慨說了八字:“千里轉戰,九死一生”
毛澤東則豪氣干云,回贈八字
這也是給反革命敲響喪鐘的八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字”在中國古典哲學里是命運的暗示
電影的確精彩,但我們應該知道
真的歷史絕非如此浪漫、圓滿
勝利也絕非如此輕而易舉
你能大膽想象到嗎?
起義軍2萬余將士,幾經沙場征戰
最后成建制保存的僅剩800人
你能再大膽想象到嗎?
就是這800“殘兵敗將”、“喪魂落魄者”
成為了朱毛紅軍、英勇解放軍建軍的基本班底
這800將士里
站著“紅軍之父”朱德
站著元帥陳毅
站著后來指揮東野的林彪
站著后來指揮華野的粟裕
你能更大膽想象到嗎?
南昌起義響徹云霄的這“第一槍”
打出了十大元帥中的八位
——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
——林彪、陳毅、葉劍英、徐向前
打出了十員大將中的六位
——陳賡、粟裕、許光達、張云逸
譚政、羅瑞卿
歷史的精彩和巧合
遠超我們的想象力
而且
失敗往往比勝利更精彩
更千鈞一發、扣人心弦、動人心魄
當歷史回眸
大浪淘細沙、烈火煉真金
那些失敗中仍執著堅守的主義、信仰、理想
正如
沖鋒的號角聲穿越世紀、愈加嘹亮
血與火的榮光映照山河、燦若星空
【8月3日-8月6日,雄關漫道
撤離南昌孤軍南進,損兵7000】
之所以蓋棺定論
“八一”南昌起義為建軍之始
在于此前
中共并無可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
這個沒有
卻并不代表可以掌握的部隊為零
大革命時期,國共第一次合作
聯合創辦黃埔
共同揮師北伐
給了共產黨人一次寶貴契機
地巖的熔火潛藏流深
波瀾不驚卻又洶涌奔騰
建黨7載
共產黨人傾注心血革命
總算有了數支可以掌握的部隊
這支部隊就成了南昌起義的主力軍
集中在張發奎統率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
他們是
賀龍任軍長的暫編第20軍,約7500人
葉挺任副軍長的第11軍,其中
葉挺兼任第11軍24師師長,約5000人
蔡延鍇任第11軍10師師長,約4500人
以及由聶榮臻組織、周士第直接指揮的
原葉挺獨立團擴編而成的
第11軍25師的第73、75兩個團,約3000人
此外,另有
朱德任局長的南昌市公安局兩個保安隊
朱德任團長的軍官教導團武裝,共約500人
史冊載,起義軍很長一段時期號稱3萬人
但據實考
就是這“兩萬余”(約21000人)
占領南昌城后
起義軍進行了改編
仍沿用舊番號
稱第二方面軍
整編為第9軍、第11軍、第20軍
朱德任第9軍副軍長
主持全面工作
該軍沒有基本部隊
主要由朱德的教導團和保安隊組成
500來人,就是個空架子
葉挺任第11軍軍長,轄8個團
賀龍任第20軍軍長,轄6個團
成立了參謀團,缺乏主任人選
周恩來就指定劉伯承來做參謀長
劉伯承就這樣成了中共軍史的第一位參謀長
根據起義既定方針
部隊將立即南下
占領廣東、奪取出海口
依靠國際援助(蘇援)
實施“二次北伐”
8月3日始,部隊開始啟動撤離
至8月6日,浩浩蕩蕩
終于全部離開南昌城
后衛為第11軍第25師(師長周士第)
前衛為第11軍第10師(師長蔡延鍇)
然,前后有別、世事如棋,出師不利
就在出發次日(8月4日)
第10師在蔡延鍇師長帶領下
偏離行軍路線東出
竟往浙江福建方向叛逃
投靠其老上司陳銘樞去了
期間
還控制了該師由共產黨人掌握的第30團
拘捕了團長范藎及營連級共產黨人
這不僅直接損失了起義部隊的1/4兵力
還嚴重折損了軍心士氣
加上人馬困頓、痢疾施虐
病倒的、脫隊的非戰斗減員十分嚴重
軍行3日,實力損耗近1/3
人心惶惶、冥冥之中
似乎預兆了這支起義部隊最終的失敗
讓我們記住這位蔡延鍇師長
他并非共產黨員,無須苛責
但畢竟不仗義
因為和葉挺是“老鄉+好友”
被臨時勉強拉進了起義部隊以壯聲威
血的教訓證明,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是不能攜手創業的,更何況是建軍、建國?
5年后的1932年,上海
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爆發
已是19路軍軍長的蔡延鍇
在未得到大后方蔣介石政權支援的絕境下
孤軍奮起抗戰、拼死抵御外侮
成為歷史公認、人民謳歌的民族英雄
建國后官至全國政協副主席(副國級)
歷史教科書中
我們記住了民族英雄蔡延鍇
今天,在這里
也請我們記住帶師逃離的師長蔡延鍇
【8月7日-8月31日,劍指南天
刀鋒初試會昌戰役,損兵約3000】
千里南征,驕陽似火、酷暑難當
彼時,由于群眾工作經驗不足
給養保障難以跟上
疲憊疫病流行
造成部隊較嚴重的非戰斗減員
武器彈藥亦丟失甚多
但絕大多數將士仍士氣高昂、信仰堅挺
8月8日,抵達臨川撫州
不久又進抵宜黃
從武漢趕來
因錯過時間未能參加南昌起義
又風塵仆仆急追南下隊伍的陳毅
終于在這里找到組織
周恩來安排他去第25師73團任指導員
并笑著說
“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
陳毅爽快地回答
“什么小不小
叫我當連指導員我也干
只要拿武裝我就干”
這就是鏗鏘有力、能文能武的陳毅
8月15日,入駐廣昌
在這里,起義前尚不是共產黨員
行軍中三番五次強烈要求加入組織的賀龍軍長
終于在廣昌入黨宣誓、得償夙愿
和他一起入黨的
還有郭沫若
以及光緒年間同盟會成員
后來農工黨創建人之一——彭澤民
行軍千重山,考驗更萬重
一路急行軍
有叛逃、有開溜、有離隊
也有飛蛾撲火般向往光明的
執著者、前行者、堅定者
苦難磨信仰,烈火煉真金
7月28日
南昌起義前最為黑暗的時刻
周恩來就起義部署征求賀龍軍長意見
賀龍擲地有聲
“黨叫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周恩來說
“黨給你的第一個命令
就是委任你為起義軍總指揮”
于是,共產黨打響的武裝反抗第一槍
卻有一個非共產黨員的總指揮
奇也,神也,巧也
前不久古人、后不見來者
這正是生死相托、性命之交
是源自救國救民的樸素愿望的坦誠托付
是信仰碰撞的閃亮火花
是真的革命同志
8月19日,繼續進軍
24日,在一個較壬田市的地方
賀龍的20軍和敵錢大均部兩個團遭遇
一陣猛打
敵逃,自身損失亦大
25日下午,部隊進抵瑞金
并于30日發起了著名的會昌戰役
由于戰斗指揮經驗不足,過于強調擊潰敵人
戰士滿腔熱血、猛打猛沖
雖很快打跑了錢大鈞部主力
自身亦傷亡千余
與敵基本持平
陳賡此戰身負重傷,左腿兩處中槍
膝蓋被打穿,腳腕骨被打斷
藏在草棵之中,把腿上的鮮血涂抹了一臉
敵人來回搜索
有個士兵還踢了他一腳
以為是個死人
陳賡這才逃過一劫
【9月1日-9月25日,激流東進
三河壩、潮州兩次分兵,從此勢單】
9月1日,部隊自瑞金進發
經汀州、上杭、大浦
于14日抵達三河壩
此時入粵部隊約11000人
在這里
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合壩分兵”
由朱德指揮周士第的第25師及第9軍教育團
留守三河壩,近4000人
目的是鉗制敵人
仍舊是一個后衛的布陣
9月24日
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率領的主力
占領了潮汕,在此又進行了一次分兵
留下第20軍第3師(師長周逸群)守潮汕
約1000人
這一程暴風驟雨、萬水千山的急行軍中
雖未遭遇較大戰斗
卻因兩次分兵
最終予敵以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機
聶榮臻回憶說
今天看
為守三河壩留下最強的主力師是完全不應該的
而在潮汕,又進一步分了兵
與此同時,恰恰相反
敵人因為地盤被奪、驚恐萬分
于是同帝國主義勾結
廣東軍閥傾巢出動、瘋狂反撲
集結重兵于揭陽、湯坑一帶
圍追堵截
一正一反,一強一弱
天平已然傾斜
分兵在當時固非良策
但歷史不容假設、永遠充滿未知
假如朱德和25師不留在三河壩
焉知后來會有天心圩整訓
800將士轉戰千里
最終上了井岡山?
時也、命也
對也,錯也
全在瞬息萬變的戰機里臨機決斷
看似偶然,卻又早已注定
【9月26日-10月2日,碧血黃花
湯坑戰役血灑南粵,損兵6000】
9月26日,經近兩個月長途奔襲
賀龍、葉挺率主力西進抵達揭陽榕城
說是主力
實則僅余6000人
即第11軍的24師和20軍的1、2師
這時
一個錯誤情報埋下了致命的毒藥
一名叫梁若塵的同志向起義軍報警
說西進往廣州方向的的揭陽梅州交界線上
一個名叫湯坑的小地方
只有潮梅警備司令部王俊何輯伍兩個團防守
于是,9月28日凌晨
迅速發起“湯坑戰役”
決意迅速消滅敵兩個殘團
于是,湯坑果真成了一個“坑”
事后有證,正是28日
敵薛岳第2師、陳濟棠11師相繼趕到湯坑增援
敵總兵力15000,武器精良、眾寡懸殊
戰斗異常慘烈
雙方隔著一個小山頭反復拉鋸
手榴彈扔過來又打過去
24師有個營長叫廖快虎
部隊拼光了
他就坐在陣地上寧死不退
最后與陣地同歸于盡
激戰兩晝夜,傷敵人四千,自損兩千
南昌起義由勝利轉向失敗的拐點已然出現
幾乎同時
三河壩朱德部亦遭遇激戰
三天三夜阻擊戰后
只剩下2000人撤出
中途路遇潰敗下來的第20軍教導團200多人
粟裕正在這支潰敗小隊伍中
才得知主力受挫
遂決定北撤福建武平
守潮州的第3師也為黃紹竑部很快攻占
兵敗如山倒,這時
周恩來感染瘧疾病重高燒
神志不清時,仍在高喊,“沖啊、沖啊”
終于,10月2日
起義軍領導機關走到了普寧流沙鎮
連名字都預示著要“流亡、沙散”的一個小鎮
在這里
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流沙會議”
【10月3日后,壯志難酬
召開流沙會議,星火漫天】
10月3日
賀龍、葉挺和聶榮臻先后亦趕到流沙
流沙會議是南昌起義最后一次會議
周恩來臉色鐵青
被擔架抬到會場
會議總結了作戰失敗的慘痛教訓
主要是戰術錯誤、情報差和輕視敵人
決定取消國民黨旗號
打出蘇維埃旗幟
但對收集部隊后去海陸豐還是福建
尚未形成一致意見
正討論激烈之時
壞消息接踵傳來
第20軍1師在流沙以西遭陳濟棠部截擊
大部分繳械投降了
大家紛紛發言
周恩來表示
“我是不會離開部隊的
一起去海陸豐
在那里豎起蘇維埃旗幟”
葉挺感慨
“到了今天,只好去當流寇,還有什么好說”
賀龍沉默良久,以洪亮的聲音說
“我不甘心,我要干到底
就讓我回湘西去吧,我要卷土重來”
可是,千鈞一發
戰場連開會的喘息時間也不允許
下午2時
陳濟棠部已攻至流沙
機關緊急撤退,四處都是槍聲
機關人員、后勤人員、作戰部隊混雜一團
指揮系統很快奔潰
聶榮臻回憶
“部隊很亂
竟連一個成建制的部隊也找不到
想調挺機關槍也難
有了槍管找不到槍架”
10月5日
隊伍終于踉踉蹌蹌到了海陸豐甲子港
鑒于惡劣的形勢
決定就地疏散人員
保存革命火種
周恩來、葉挺、聶榮臻擠在一葉扁舟里
在茫茫大海上顛簸兩天一夜
到了香港
由于風浪大小船搖晃厲害
聶榮臻用繩子將自己栓到桅桿上
以免被晃到海里去
陳賡在醫院護士的協助下
坐上了太古公司的輪船
拖著傷腿也到了香港
后來廣東解放
陳賡還多方打聽那位救命恩人的下落
部隊也亂作一團
第11軍24師還剩約1000人
在第70團團長董朗率領下
與東江革命武裝會合
一起開辟了海陸豐根據地
但最后亦遭至失敗
第20軍1、2師余部于10月10日進抵陸豐
被陳濟棠部包圍
隨后激戰
部分人員在1師副師長歐學海的煽動下嘩變
其余均被打散
賀龍依然率部堅決抵抗以掩護機關突圍
后輾轉至香港經上海返回湘西
走上了一條屬于他一個人的
橫跨海洋大陸數千里救國救民的“長征”
回鄉后
賀龍再次拉起隊伍鬧革命
創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及紅二軍團
用堅決果敢的行動
回答他的“我不甘心”
至此
歷史的長空似乎已萬籟俱寂
轟轟烈烈、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宣告失敗
【10月11日后,火種不滅
天心圩整訓,800將士終成中流砥柱】
故事遠未結束,序幕才剛開啟
歷史的車輪打了個盹
依然又鏗鏘鏗鏘滾滾向前
堅持至此,朱德終于迎來了歷史的舞臺
此前
他雖擔任第9軍副軍長
但實際上就是個空架子、“光頭軍長”
組織安排他率領第11軍25師在三河壩殿后
給予他一個歷史的際遇
偉大的人物,正需要這樣一個契機
只需一個
就足以光芒萬丈
完成狙擊任務后,部隊還剩2000來人
加上遇到的第20軍教導團200多人
勉強還有2200多將士
但形勢卻遠比想象更要嚴峻
退軍武平后
又遭遇錢大均部第18師追擊
因部署不周
一場血戰下來損失加大
僅剩下1500多支槍了
再加上,一路困頓疲勞
不時還遭遇地主武裝和土匪的襲擊
起義失敗的陰影整日籠罩了隊伍
軍心似乎已然潰散
很多同志覺得主力部隊都撤離了
咱們這點兒力量絕難保存
提議就地解散,去他處“另搞”
就這樣
部隊風餐露宿、饑寒貧病
在思想上、組織上
已處在一觸即潰的臨決堤緊繃狀態
但終于還是小心翼翼
走到了一個叫“天心圩”的地方
此時
25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離隊了
73團團長黃浩聲、75團團長張啟圖離隊了
下面,更是成營成連公開離隊
林彪帶著幾個黃埔四期的連長找到陳毅
提出穿著便衣到上海“另搞”
而且勸說陳毅一起走
但陳毅堅定有力地回答
“你們要走你們走,把槍留下
我們繼續干革命,拖槍逃跑最可恥!”
也許被陳毅險惡環境革命到底的頑強決心震動
林彪畢竟也未走
朱德以下,師團級干部僅剩2位
一位是73團指導員陳毅
一位是74團參謀長王爾琢
隊伍即將全面瓦解、一哄而散
火種即將黯然熄滅、星火不存
這時候,朱德的偉大、神武便展現出來了
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
朱德異常堅定又充滿信心地說
“1927年的中國革命
好比1905年的俄國革命
俄國1905年的革命失敗了
留下來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
到了1917年,終于成功了
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
但黑暗也是暫時的,
中國也會有自己的'1917年’
你們應該相信這一點”
他以異常敏銳的洞察力和超越時空的遠見卓識
預見了中國革命的未來
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綱領
接著
朱德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說
“要革命的跟我走
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
這就是后來著名的“革命必須自愿”原則
陳毅也講話
“在勝利發展情況下,做英雄是很容易的
但只有經過失敗考驗的英雄
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要做失敗時的英雄”
王爾琢則毅然蓄起胡須,并立下誓言
“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須”
就這樣
即將奔潰的隊伍又變成了堅硬磐石
隊伍的信心和激情一下子澎拜激蕩
每一個留下來的人都是自愿
朱德和陳毅從幾乎邊緣的人物
成為了這支幾近絕望隊伍的領導核心
800人槍,包括73團3營2連連長林彪
和74團的某警衛班班長粟裕
隨后10月底,部隊在粵贛邊境改編為4個縱隊
粟裕被分配當了連指導員
一路艱苦轉戰
朱德一馬當先走在隊伍前列
陳毅、王爾琢都隨機插入隊伍
不但自己扛槍、背包、攙扶傷員
還抓住一切時機
給每一名戰士鼓勁打氣
談革命、談理想、談未來
有次經過一處險要隘口
朱德親率警衛員從懸崖峭壁徒手攀登而上
出其不意攻敵不備
親自殺開一條血路
之后又一手叉腰、一手緊握駁殼槍
高大威武立于一處斷壁上
揮著手勢指揮隊伍加緊通過
就這樣,艱難行軍半年
經贛南到達湘南
這一泓激流、一股鐵流成功發動湘南起義后
最終與毛澤東同志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
于1928年4月28日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千流歸大海、奔騰涌巨瀾”
萬水千山百戰后
革命的火種總算保存了下來
而且是“燎原”的火種
【尾聲】
有人問,這800火種威力多大
后來的歷史已作出了響亮回答
毫不夸張地說
這800將士就是紅軍乃至解放軍的基本班底
僅就當時的井岡山斗爭而言
據參加秋收起義并上了井岡山的譚震林回憶
朱毛會師前
井岡山隊伍主要是學生和農軍
作戰能力差,能守住山頭就不錯了
這800將士卻恰恰相反
軍官多是黃埔軍校出身
士兵多是北伐“鐵軍”
兩者一會合
再融入在軍閥地盤交界處實施武裝割據
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
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支撐
戰斗力一下飆升
最終成了摧枯拉朽埋葬蔣家王朝的掘墓人
南昌起義向世界發出聲嘶竭力的吶喊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風花雪月
不是談笑風生、不是把酒吟詩
革命是拋頭顱、灑熱血
是血與火、生與死
是饑寒交迫、貧病交加
是草鞋丈量千里地、鐵血揮灑春秋天
1948年底,勝利前夕
在設計我軍軍旗時
毛澤東還特別強調
“軍旗要有'八一’兩字”
今天,90年后
我們生活在富足寧靜幸福的歲月里
享用的仍是這些革命前輩用生命換來的和平
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銘刻并分享
這段血與火的史詩
這也是你和我
一份泰山般莊嚴厚重的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朱德、聶榮臻等,《星火燎原》,解放軍出版社;3、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戰士出版社;4、金一南,《苦難輝煌》,華藝出版社;5、金沖及,《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6、郭德宏、閻景堂,《紅軍史》,青島出版社;7、李宏,《放眼看南昌起義》,國防大學出版社;8、圖片資料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