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西游記》的話,大家只要一想起古代人為什么那么熱衷于修道成仙,沒準在頭腦里面一下子就會崩出了一句:“修道成仙,長生不老”的話來。
沒錯,對于我們普通人和那一些古人而言,“修道成仙”其實也就意味著“長生不老”,假如我們大家都看了《西游記》,知道了在《西游記》里面,就連神仙都沒能“長生不老”且還得忍受著種種苛刻無比的天庭清規(guī)的話,估計“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么一句話也就會成為許多人的第一選擇了。
《西游記》是一部受佛教思想影響比較深的小說作品,其中作者吳承恩對于天庭神仙也需要受劫的設定就是源自于佛教思想“成壞空住”的影響。
當然,在《西游記》里面,對于神仙的壽命的描寫也并不完全都是固定不變的,就如同天庭西王母的蟠桃可以延長神仙的壽命一樣,但是當我們大家都認真一點來看《西游記》的時候,其實在《西游記》里面所說的神仙“劫”并非就完全代表著神仙們的壽命,而是指神仙們每活到一定的階段后都會遭遇到的一種類似于“天災”的存在。
按孫悟空的師父須菩提祖師告訴孫悟空的就是:修道之人每活到一定的年頭都會遭遇劫數(shù),捱得過去就可以多活幾百年,捱不過去的也就死翹翹了。
雖然在《西游記》里面須菩提祖師所說的劫數(shù)不過就區(qū)區(qū)的五百年,較之佛教佛經(jīng)里面所說的十萬八千年的要短暫了許多,但人家佛祖好歹也是“時間”這一塊上的VIP用戶,也是孫悟空此等妖怪所不能相提并論的,所以,無論是孫悟空在天庭之上吃了多少蟠桃,都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的,畢竟修成神仙也就意味著“長生不老”,大家都“長生不老”了,吃的蟠桃多和少都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頂多也就不過吃得多拉得多罷了,當然,在歷劫這一塊上,無論是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都是一樣必須的,所不同的也就只是誰所經(jīng)歷過的劫數(shù)多以及劫與劫之間所相隔的時間有多么長罷了,像孫悟空這樣子的初級神仙水準,一般都是五百年一次劫數(shù),就算是孫悟空后來長進了,始終都是未能達到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那樣子的水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