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70后的大叔,少年時期看過很多的露天電影,然而給我留下最美好的記憶不僅僅有那些精彩的電影還有很多電影之外的點點滴滴過去農村的美好生活,主要體現在:
1、放電影的緣由:過去放電影的緣由最開始集體時代是農閑時期,豐富農村社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電影放映前放一些形式宣傳的幻燈片標語,有時候還有大隊、公社干部的領導講話。分田到戶之后集體大隊名義放電影的機會減少,倒是經濟條件漸漸好起來的農民家庭在家有喜事(祝壽、升學、參軍、結婚、生娃、新房子上粱或完工)在擺喜酒的同時,請放映員放電影,并且放電影前東家要致答謝詞,放映員也會講兩句,然后放鞭炮。我們家鄉還有一個慣例是應征青年參軍入伍時由村委會組織放電影歡送,我們叫村里送電影(農戶不用出錢,其他喜事放電影要出錢),正式放映前領導講話,放鞭炮。這個習俗一致持續到現在。
2、請人看電影是親戚鄰里間一種尊貴的禮遇:在上面那些放電影的場景時,除了東家會大宴賓客,東家本村莊的鄰居也會藉此機會邀請一些長輩師友來吃晚飯、看電影,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尊貴的禮遇,特別是80年代中期之后露天電影越來越少,本村莊放電影時總會想起要請某個親戚來看電影,以示尊重和客氣,還有那時候一些定了親沒有結婚的準未婚妻(夫)家庭,本村放電影,叫對方來吃晚飯看電影是一件極其溫馨浪漫的事情!
3、我們村的老放映員在放電影換片子的間隙會有溫馨提醒,那個時候一部電影要換4次片子,再第二部放完換第三部的間隙,這個放映員會把間隔時間拉長一點,說大家回去“撈撈門”就是看看門窗有沒有鎖好,關好,防偷防火,很溫馨!
4、農村里每次放電影都是那些野鴛鴦,露水夫妻,姘夫情婦最開心的日子,是那個時代的“情人節”全村人都去看電影了,他們可以激情嗨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