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問,他不舒服的時候,經常自己去藥房買中成藥,但每次都是服務員推薦,他也不太信任, 他知道中藥是分寒熱的,這一點可以在說明書上看出來么?
中成藥雖然是非處方藥,可以自己就在藥房買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用,因為無論是中成藥所治療的疾病,還是中成藥本身,都有寒熱之別,在服用中成藥之前,分清藥性的寒與熱是最基本的。
可以從藥物名稱上下手,一般有“清熱”“清火”乃至有“清”這類詞的藥物,性質都是偏涼偏寒的,比如“牛黃清火丸”,“黃連上清丸”。而有“溫”“補”字樣的一般都是偏溫的,有滋補作用的藥,比如“補中益氣丸”,“金匱腎氣丸”。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最常用的“感冒清熱沖劑”,就是個起反了名字的藥,這個藥實際上是溫性的,治療因為受寒引起的感冒,一般癥狀是:渾身怕冷酸疼,沒汗,鼻流清涕,而且嗓子不疼,不紅腫,如果你按它的“清熱”意思當涼性的藥物吃,那就吃反了。
辨別感冒屬寒屬熱有個訣竅,感冒同時有嗓子疼的,一般都是熱性的,這個時候至少不能吃感冒清熱沖劑,而應該吃“雙黃連”“銀翹解毒丸”之類。
中成藥說明書,重點要看“用于……引起的……”那一句。"用于"后邊的話往往確定了病性和藥性,比如:“用于中氣不足引起的……“就說明是補藥,要是“用于肝郁氣滯引起的……”就是個疏肝藥,雖然后邊的癥狀可能都是胃疼,但引起胃疼的原因或是因為中氣不足,或是因為肝郁,要根據原因而不僅僅是癥狀選藥才能不出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