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三種境界:教書匠、能師、人師
教書匠--灌輸型教師
教書匠的特點是,比學生先懂得某方面的。知識或比學生懂得更多的知識,這種知識屬記問之學。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傳授無效知識等于浪費學生的時間,誤人子弟。教師傳授有效知識特別是學生無法看值的教材知識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補充、延伸知識,學生便有所收獲。但是不少數師傳授的有效知識卻是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就能看的課本知識,這實際上也是耽誤學生,它剝奪了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教師自身角度來說,其所傳授的知識可分為假知和真知。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學意義上的謬誤和真理,而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分類。按照心理學的觀點.所謂傳授援知,是指教師對所教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沒有完全吃透和內化教學內容,表現為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來講授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實踐證明。教師傳授假知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直接原因。機械學習的特點是:機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唯書唯師。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機械的、孤立的知識。所謂傳授真知,是指教師對所教知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師理解;消化了教學內容,并達到了熟練的地步,可謂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卻是"匠氣有余,靈氣不足"。因為熟練可以靠簡單的重復而獲得,只需時間和力氣,無需更多的智慧。這種熟練只是一種按部就斑的運作,它不僅沒有升華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師因為思維一次又一次在舊有的軌道上運行而導致教學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學變成為一種形式上的教,這種教學的特點是: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獲得欠知識本身,輕獲得知識的方法。其結果最多只能是學生對教材獲得封閉性理解,即就事論事的簡單理解。
如果說傳授假知的課堂教學的特點是生硬呆板,那么傳授真知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便是熟練、順當。控縮型教師唯上、唯書、難教參,缺乏主見和創新精神,課堂教學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上課的注意中心都是知識。教師素質偏低,是當前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據一份抽樣調查,當前80%左右的中小學教師屬知識型教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教書匠,它是怎樣產生的呢?筆者認為,教書匠的形成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①職業觀不端正。一些人把教書育人工作僅僅當作謀生手段,頭腦里嚴重存在著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的雇傭思想,缺乏精神動力,舍不得投入。②教學觀陳舊。把自己看成知識的象征,視學生為待灌的知識容器,認為教學就是教書,教書就是傳授知識,教學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識毫無遺漏地傳授給學生。客觀因素是:①教學負擔過重,無暇進修。沉重的考試、升學、評比壓力;使教師疲于應付,忙于加班加點,無法自修業務。⑧教育經費拮據;無法進修。目前教育經費越來越緊張,學校無力資助教師進修,有的學校甚至連教師外出參加教研會的旅差費都難于支付,教師只能"關起門來教書"。③激勵機制不健全,不愿進修。一些學校只有對教學實績好的教師進行獎勵的措施,卻沒有鼓勵教師進修、科研的規定,造成一些教師認為進了中小學,只能當個教書匠,教學任務完成就行了,提高水平也沒用。
能師--智慧型教師
能師,即智慧型的教師。其特點是術業有專攻,對學術、專業有專門的研究,不僅有學問,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為擁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啟迪學生的智慧(智慧屬個性范疇,只能啟迪,而不能直接傳授)。能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會經常地、時不時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捂,從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長智慧,變得越來越聰明。教育智慧火花的閃現主要表現在吃透教學內容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
吃透教學內容表現為:
1、深刻
表現在能夠獨立鉆研、分析教材,編寫意圖吃透,從而挖掘出教材的內涵。只有深入,才能淺出。把教材鉆得深;道理就透徹,講起課來就簡單明了,講在點子上,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這是一種智慧、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決不是把教學簡單化了,而是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書匠常常就不是把課上簡單。而是上復雜了,把學生弄得無所適從。
2.獨到
獨到者,獨具慧眼也。能師對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來發,見人之所未見,其課如同一首詩、一幅畫面,學生聽這樣的課就象是在獨享一片風景;從心理學角度說,獨到見解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之一是首創性。首創性只承認第一而無視第二,它拒絕雷同和模仿。特點之二是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最寶貴的品質,任何新見解、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都是獨創性思維的產物。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源于教師的獨創性思維。
3.廣博
廣博者,知識廣闊博大也。能師不僅是某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他都有所涉獵。這樣,講起課來就會縱談古今,橫述東西,左右逢源,隨手拾來,旁征博引,妙趣橫生,。使學生如同進入一個遼闊、純凈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陶醉,從而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在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表現為:
1.啟發
啟發是有條件的。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是談不上啟發的。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獨到見解,并對自己要講的一切都爛熟于心,確信無疑,他在課堂上才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出"磁"性與魅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啟發的最高境界是靈性啟迪悟性。富有靈性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積,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領神會,如人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2.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人一人系統,它充滿變化和問題,任憑事先如何周密地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還會導致師生對抗。面對偶然性問題和突發的意外情況,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總能靈感閃現,奇思妙策在瞬間激活,從而機動靈活地加以處理。教育機智就其實質而言乃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其要訣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換角度,以智取勝。表現在語言藝術上則是直話曲說,急話緩說,硬話軟說,正話反說,嚴話寬說。
3.絕招
能師常常身懷絕招,其絕招是教學特長中的特長,是對某種教學技藝精益求精、干錘百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甚至望而生畏、無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師上數學課從不需要圓規、三角板,但畫出的幾何圖形;有的教師能根據課文的敘述,在黑板上信手揮來,再現課文優美意境,令學生十分驚嘆;有的教師以一筆瀟灑流暢、秀麗多姿的板書,使學生羨慕不已;有的教師幽默風超、妙語選出,常引得學生忍俊不禁,讓學生在輕快的氣氛中領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識的殿堂。能師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能師乃是其敬業、樂業的結晶,是其長期不斷追求和自覺探索的結果。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于:
1.多想出智慧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能師的特點就是對學術、專業有專門的研究。教師一定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從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勤奮出天才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不僅是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親身體會,也是他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而成為數學家勤奮一生的真實寫照。這也是當今我國眾多優秀教師的成長道路。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值得強調的是,教師一定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杜甫有一句名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用到教師身上,即:"讀書破萬卷,教學定有神"。"神"就是靈智。
3.交流長智慧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放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體性的。備課、鉆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學習,善于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于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因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在討論之中迎刃而解。最后,討論有助于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辦好一所學校,關鎂在于擁有一批能師,正象一個劇團要有名角一樣。只有這樣,學校才會有吸引力。沒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辦出自己特色,都將是一句空話。
人師--教師的最高境界
古語曰:"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人師是教師修養的最高境界,不僅教書,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深刻且久遠。人師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動、豐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書,一個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樣。人師達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夠給學生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人師對學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夠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忘,想學生所會,想學生所樂,以高度嫻熟的教學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出神人化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人師能在教學實踐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調節學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個性影陶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鑄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人師的教學已經進人最高的境界--不教之教。不教之教就其內容而言,教的不是書本里現成的事實知識,而是無法物化在書本中的一種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種心靈的徹梧,是一種有美感體驗的豁然洞見。學生一旦獲得了人生智慧,其對學問和人生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和深層的把握,生存境界就會更加祟高。相對而言,事實知識是"硬性"的,人生智慧是“軟性”的,這種軟性的東西無法通過言傳口授、耳提面命,更無法"手把手"教出來。不教之教的最特點是返樸歸真,它沒有明確的教育組織、沒明確的教學環節,它抽象不出一種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模式。人們或許要問,這種教育實現的機制是什么?又怎么進行呢?筆者以為,可通過如以下教育來進行和實現:
1.以身作則
人師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書,一個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人師榜樣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力量是以直覺的、形象的、具體的形式非常自然地作用于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
2.交流對話
人師從不以教者自居,而總是以一個參與者的身分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在對話中,師與生處于平等地位,雙方都積極地自由思考、想象和創造,教師將知識中的思想、真理、價值、意義、精神等內涵通過語言(書面語言、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則能直觀地把握,以此獲得教育。這種對話能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新的精神境界l其主體精神得到發揮。
3.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諦。不教之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是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接受教師的教育,正因為有其自我教育作基礎,教師的教育才是高層次、高水平的,從而有力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因為教化心靈的職業對自己心靈的教化具有反彈之力,開鑿"知泉"的工程對自己"知泉"的開鑿具有滲透之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人格,簡言之即德。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強調以德取人、失德棄人。就個人而言,以德為重,應是做人的根本。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特別強調入格的重要性,這也正是人師的可貴之處。如果說能師是教師群體中的佼佼者,那么人師便是教師群體中的精英。人師的學識、智慧、人格象花的芬芳,酒的醇香;掩不了封不住,幽香四溢,令人回味悠長。
人師兼備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雙重角色的優秀素質。作為實踐家,他們躬行實踐,始終活躍在教學改革的實驗田中,對教育教學進行最真實最有創造性的變革,從而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作為理論家,他們思想深刻,勤奮耕耘,著書立說,在理論上有突出的建樹。理論既是實踐的結晶,又是實踐的指南。人師不僅是教育界的典范,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先進分子。讓會變革和教育發展期待和召喚著更多的人師。值得強調的是,教書匠、能師、人師只是憑借理論抽象對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分類的結果,實際上他們總處于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純粹的教書匠、絕對的能師、完全的人師都是少有的。這種分類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明確努力方向:傳授假知的要朝傳授真知的方向努力;傳授真知的要朝能師方向努力,把傳授知識和啟迪智慧統一起來;能師還要進一步朝人師方向進取,把教書與育人在高層次上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