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2022年1月,云南昭通彝良縣一座山村小學,因為20頭豬“火了”。
視頻中,一個壯漢站在卡車上,一手拎著一只小豬仔,正準備發放給村里的人們。
老人和孩子們接到小豬后,個個喜笑顏開,樂得合不上嘴。
這些小豬,是給學校里的“優秀學生”頒發的特殊獎品。
“實在,真是太實在了。”抱著小豬的大媽們,一個勁地夸贊發獎品的人。
發獎品的人,是云南昭通向陽小學的老師,在支教路上走了11年的廣西公民楷模“十大新聞人物”。
由于家里條件不好,兄弟三人中,只讓學習最好的侯長亮堅持上了學。
在那個小山村里,能考上大學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簡直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好不容易從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學生。
2011年上半年,還在上大四的侯長亮,無意中看到了全國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招募通知。
他們無法像自己一樣了解到這個廣闊的世界,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出那個彎彎繞繞,將人禁錮的大山。
他想到了自己初中未畢業,就出去打工貼補家用的哥哥。
如果哥哥當時能有機會繼續讀書,現在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景了吧。
對一個山里娃來說,接受教育絕對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思來想去,猶豫再三,做出了一個決定:報名志愿者,去山區支教。
2011年的夏天,侯長亮從湖南文理學院的計算機專業順利畢業。
而侯長亮正忙著收拾自己的鍋碗瓢盆,準備開始一場為期兩年的人生歷練。
放著城市大好的工作不做,去做偏遠的山區支教,怕不是腦子壞了吧?
“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我的人生不應該只是找份好工作,賺到錢,買套好的房子,買輛好的車。
我覺得這樣的人生總是缺點什么。”
于是,同年秋天,侯長亮便與兩位同伴搭上了通往廣西河池大石山區尤齊小學的列車。
侯長亮看著大巴車經過的山路,從平坦,到時而顛簸,再到全是石子路。
到達學校后,當地的生存和教育條件,讓侯長亮心酸不已。
這里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這里也曾是全國最缺水的區域之一。
因為一個池子靠近路邊,受沙塵影響,水質呈黃色, 大家便戲稱它為“王老吉”;
另一個池子靠近大樹,經常會有綠葉漂浮,則被取名為“綠茶”。
雖然這兩池子的水又臟又少,可一旦遇上旱季,這卻是解決老師們飲水、洗漱問題的稀珍水源。
其中一個老師,曾因為用池子里的水洗澡而導致全身過敏。
后來,是把水燒開了再放涼使用,才解決了皮膚過敏的問題。
努力適應了環境后,他們開始了真正的任務——給孩子們上課。“今天我去了這么一個地方,在這么一個地方有這么一所學校......
整個學校就一間教室,全校就16位小學生......
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他是本地人,帶領著16個孩子學習、生活。
今年,由于我們上一屆的一名志愿者的努力,一些愛心人士贊助了這所學校。
墻壁通過粉刷,白了;課桌換新的了;黑板也好了......”
這是侯長亮在第一天了解到尤齊村小學的教學情況后,寫下的日記。
于是,他和同行的老師,一起為孩子們設計了教學課程。
他們來了以后,才給孩子們增設了體育、美術、音樂和道德法治等課程。
“我不是教育專業,沒有經驗,學生基礎也非常差,有的四年級學生,甚至要從10以內的加減法教起。”
為了掌握學生不來上課的真實情況,侯長亮開始了漫長的家訪之路。
“其中有兩次:一次來回七個多小時,沒帶糧食和水,家訪回來時,自己累得摸著石頭一步一步靠毅力走回來;
另一次家訪回來時是中午,出著大太陽,水沒有帶足,自己差點中暑。
大部分學生的家長聽不懂普通話,交流起來非常困難,只得找學生做翻譯。”
大部分的孩子輟學,都是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家里希望孩子能夠早點出去打工掙錢。
侯長亮為此一遍又一遍地給家長做思想工作,去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
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好在經過他的堅持勸說,有一半的學生又得以回到教室繼續學習。
孩子們回來了,自己也該從一個“教育小白”進階成為一名“全能老師”了。
侯長亮便因材施教,對于有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他會在課后一個個單獨輔導。
為了增強孩子們的自信,侯長亮經常用一些禮物去鼓勵認真努力的孩子。
他還告訴他們,一定要努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教學生唱歌,自己唱不好就用喇叭放,并鼓勵孩子們上臺表演;
晚上,他依舊和孩子們住在一起,所有人一起搗鼓相機,一起拍照……
日子就這么一天一天地過,侯長亮早已成為孩子們心中那個最親最愛的“亮亮老師”。
家里要蓋新房了,哥哥和弟弟都拿出幾萬塊錢交給父母。
侯長亮想,也許自己是應該回到城里掙些錢,孝敬父母了。
“這個學期的西部支教生涯結束有幾天了,半年時間又不知不覺過去了......
回憶起這一年支教生涯中的點點滴滴,自己來寫點總結、體會吧。
只為了山區的教育,只為了山里的孩子,從來不求什么回報,自己全心全意來到大瑤山支教。
這一年里,竭盡全力,盡我所能教書育人。
我捫心自問,自己做到了。”
他們跟了很遠很遠,大聲唱著“亮亮老師”教給他們的《再見》……
直到孩子們都精疲力盡,才怔在原地,看著老師們坐上車遠去。
此時的侯長亮,早已泣不成聲,他趴在車窗上,揮手讓孩子們回家。
他離開了,尤齊村小學招到新老師了嗎?孩子們怎么樣了?
工作了兩個月,他沒有一天心里是安靜的,滿滿的都是對孩子們的思念。
思慮再三,侯長亮決定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繼續回到學校教學。
2015年,侯長亮的故事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聽說和看到。
經過媒體報道后,他被評為廣西公民楷模“十大新聞人物”。
可是,突如其來的“成名”、太多的關注,卻讓侯長亮十分不自在。
考慮到經過自己四年的規劃,學校的教育已經比較成熟。
為了阻止“亮亮老師”的離開,孩子們偷拿了學校的門鎖,甚至在他必經的山路上設下“陷阱”。
這一次,孩子們沒有哭,他們知道,還有其他地方,需要“亮亮老師”。
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侯長亮上午在一所學校里上完課,就要騎上摩托車,馬不停蹄地趕到十幾公里外的另一所學校上課。
漸漸地,政府越來越重視山村孩子的教育,給學校招聘到了七八位編制老師。
看到這樣的變化,侯長亮想,是時候去往更需要自己的地方了。
曾經在2015年,侯長亮寫下過一些關于支教生活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的QQ空間里。
當時正在讀研的雷宇丹,也有一顆想為大山里的孩子做出一些貢獻的心。
有緣的是,兩年后,正在侯長亮準備出發前往云南昭通的時候,他收到了雷宇丹的“辭職信”。
已經研究生畢業的她表示,自己可以加入到一線支教中了。
2017年7月,侯長亮與雷宇丹一起前往云南昭通,他們共同的事業之車開始起航。
可令他意外的是,對于艱苦惡劣的條件,雷宇丹從未抱怨過半分。
漸漸地,侯長亮發覺自己愛上了這個身上發著光的善良女孩。
2018年,侯長亮發布一條短視頻,再次讓社會關注到了山村學校這片教育盲區。
因為學校里物資匱乏,一些愛心人士會給學校寄一些書籍等教學用品。
于是,侯長亮與雷宇丹就兩個人共同下山,把這些書籍用具用背簍背回山上。
從2017年下半年,一直背到2019年,直到兩年后山里通了水泥路。
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山區的教育,更多人來關心山區的孩子們。
他們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也收到了很多有關山區支教的咨詢。
看到孩子們的生活和教育條件都得到了改善,侯長亮這一次,終于該為自己的終身大事想一想了。
“如果問我,為什么會選擇他,那大概是因為我們相處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完全放松的。
我不必是一個乖乖女,我可以安靜,也可以大大咧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總是在不斷肯定我。”
沒有儀式,沒有婚宴,只是兩個人簡簡單單地去民政局,拿到了那本可以將兩人緊緊相連的紅本子。
為他們拍攝婚紗照的公益攝影師,也常年為山村里的人們免費拍攝全家福。
在侯長亮的D音上,還會經常更新自己和妻子的支教日常:
從自己的老家去學校,從公交車到高鐵再到面包車,要轉7次車;
解答一些有關支教的問題;
拍攝一些家訪的視頻,等他們從學生家離開,家中的老人經常會追出來送給他們一些吃的;
被留在家里單獨輔導的學生,可以嘗到雷老師的好廚藝...
他們和村里的人們已經像親人一樣,他們把山里的孩子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侯長亮說,希望自己可以像一根火柴,以微弱的光來照亮這片山。
雷宇丹說,一個人能用十年的時間投入所有精力去做一件事,真的值得欽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