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摘自網絡)
五一勞動節的長假結束了,勞動節結束了,但勞動不會停止。
小時候我們接受過的教育是勞動光榮。但長大之后發現,勞動雖然光榮,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僅僅靠體力的勤勞未必能夠改變人生,當然不勤勞后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你在哪個方向上勞動。有句雞湯說:選擇大于努力。
促使我重新思考這句話的原因是這兩年對價值投資的學習和慢慢形成的收入體系。
投資啥時候開始都不晚
說到投資,準確的說我還沒有摸到真正的門道,但投資意識的建立,已經開始讓我嘗到了一點甜頭,更加讓我看到了一點希望。
2016年我剛開始意識到積累的意義時,那個時候家庭的財務狀況很不樂觀。
由于收入有限,房貸車貸和生活開銷幾乎吃掉了所有的月收入,存款接近于零,月現金流也接近于零,說白了就是月光。
現在看來收入有限是一方面,理財投資的意識缺失是財務狀況堪憂的另一方面。
經過兩三年時間的調整和積累,現在可支配存款接近年收入的一半了。換句話說,可以支配的資金能夠滿足半年以上的生活開銷。
雖然數額不大,雖然投資的能力還很弱,收益也不穩定,但這多少讓自己內心淡定不少。
讓我真正看到,即使是零積累,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每個人都該有三份收入
對于未來,我自己的人生會按照“工作收入、興趣收入和投資收入”來規劃。這三份收入不是我的原創,而是受《人生護城河》那本書的作者張輝的啟發。
輝哥的三份收入體系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工作收入、興趣收入和投資收入”,這樣的配置,既能解決收入單一的問題,同時也在配置財富不同增值的需求。
工作收入是用時間換錢,是一種多勞多得且有天花板的收入,做的是加法,是算術級的遞增,這份收入有個特點,你一旦休(shi)息(ye)收入立刻停止;這份收入,簡單到你只要活著,愿意干活就能賺到。
興趣收入是用你的經(ji)驗(neng)去變現,而一旦你的經驗變成產品,這個產品就可以反復銷售給他人,是一份時間可以售賣多次的事。
于是興趣收入便可實現乘數級的增加,是一種邊際效應遞減但收入可以持續增加的舉動,興趣收入讓睡后收入成為可能;要賺取這部分收入,你得有過人的技能,還要會分享。
投資收入是讓你的資金為你服務,可以實現指數級增長,是一種可以利用復利為自己服務的收入,收入無上限,但這份收入對人的投資能力要求最高。
三份收入體系一旦在大腦中形成烙印,你就回不到過去了。
工作收入和興趣收入相對簡單,這里想對投資收入展開說一說。
通過投資可以慢慢變富
一旦開始了解投資,就會發現投資的世界充滿了各種概念,讓你無從下手。
但我最近明白了投資其實就是圍繞著三個要素在做工作:本金、收益率和時間。
而這三個要素里本金和時間,其實是我們能夠掌控的。而真正重要且又不太容易掌控的的是收益率。
先來說說本金和時間。如果你和我一樣生在普通家庭,不是富二代,那么本金只能靠積累,雖然慢,只要你開始積累,就會越來越多,巴菲特21歲時的本金也不過2萬美元。
而時間說白了就是你的壽命,你能活多久,意味著你的財富的雪球最終能滾多大。
巴菲特90%的財富是60歲以后賺到的,99%的財富是50歲以后賺到的。如下圖見巴菲特的財富增長曲線。
你會發現越早積累本金(起始資金),想辦法讓自己健康的活更久(投資時間越多),對你的影響越大,開始理財和關注健康就不需要別人提醒了。
厘清了上面兩個問題,再來看看投資收益率。
畢竟,即使你有足夠多的本金,也有足夠長的壽命。你的資金也不會自動增值,更加不會自動且無風險的永遠增值。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看最重要的投資收益率了。
這也是巴菲特致富的秘訣。有人問巴菲特致富的秘訣,他說:投資很簡單,但是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
慢慢變富有個關鍵就是年化收益率,即使這個收益率很低,只要收益率是正的,拉長時間就會變大。
你的一生能賺多少錢?
很多人都想過要變富,但很少人真正算過自己能賺多少錢,以及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去賺錢。
我真地用表格算了一下,收益率對財富增值的影響巨大,詳見表一。
先看看表一,年化收益15%的情況,按照平均壽命80歲計算,我還有大約40年的投資時間。
要通過40年實現百萬、千萬和億元的財富積累,起始資金的差別大到驚人,分別需要3733元,3.7萬元和37萬元。
當然,如果你的投資能力發生變化,年化收益率變成10%或者20%,那么你的起始資金將發生很大變化。見表二表三。
如果年化收益率達到20%。40年時間財富累計達到一億元,所需要的起始資本也不過6.8萬元。
不過別高興的太早,持續40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并且期間不抽取資金,也不出現下跌的情況,這投資能力已經和巴菲特媲美了。
上面的表格,是模擬財富積累一百萬,一千萬和一億元三個目標需要的初始資金。
表格中是按初始資金年化收益率復利計算的,并沒有考慮逐年追加的資金,如果再加上每年再追加一部分資金后本金的復合增長,那么財富的增長速度會更快。如下圖表四:
由于加上定投之后,計算的復雜程度多了很多。我沒找到相應的復利計算器。
沒能按照百萬、千萬和億元的結果倒推出每年的定投資金。
不過表四也同能能夠反映出資金增值的速度。
從表四不難看出每年定額投入5萬元的本金,年化收益率15%,40年的時間同樣可以實現財富增值到1億元,實現一個“小目標”。
這個表格看上去是數字,但它確實提醒到了我,如果一個人沒有特別大的收入,通過投資同樣有機會實現7位數(百萬),8位數(千萬),甚至9位數(億萬)的財富。
并且如果你年輕,那么財富積累的時間更多,你積累更多財富的機會要比中年后才開始的人更有時間上的優勢。
要順利實現這樣的復合增長,有一點特別重要,那就是每年都要實現正收益。
這一點我也是在讀了很多投資的書籍后才恍然大悟。
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投資的路上不能做到長期正收益,那會讓財富積累的時間拉長。比如年化平均收益率15%,已經很高了,按照這個增長,大約5年本金會翻一倍。
但如果第六年下跌50%,就會瞬間回到6年前的本金,換句話說6年時間就浪費了,可見控制資本虧損的重要性。
為此,我能想到的是,在投資的過程中要想辦法去做確定性的事。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因為要提高收益率,起始是要建立一整套的投資體系。包括:
買什么?這說的是投資工具;
買多少?這說的是投資組合;
何時買(賣)?這說的是投資擇時。
要提高收益率,既要要降低自己對收益率的奢望,同時要保證確定性。
而要做到提高確定性,除了要會看財報數據、選擇購買時機、只買懂的標的、倉位合理、及時止盈止損、關注周期趨勢等等,這里還有個很重要的就是學會估值。
而這一點也恰恰是我目前在花大的功夫研究的地方。
經濟學里有個規律,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正確的估值,將能夠為自己設定更好的安全邊際。
有人說“會買的不如會賣的”,但歸根結蒂,能夠決定收益的還是會買。
我看到過投資和投機最簡單的解釋是:投資是買入的時候就能確定有盈利,而投機是賣出時才確定有盈利。
你看,會買和會賣都重要,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買入。所謂“買好的不如買得好。”
買入的關鍵與估值的準確性密切相關。
關于投資需要做的事
不論是建立投資體系還是學會估值。這都跟開頭提及的“選擇大于努力”相關。
當你選擇建立自己的收入體系,選擇長期通過投資積累財富,并決定為之努力,未來的路已經清晰,越來越輕松也許就是時間的事情了。
也許這才是選擇大于努力的真實含義。而要解決努力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法:
一是向高人請教;
二是向書本請教。
高人憑什么教你,你有什么價值值得別人在你身上花時間,這是你不太能掌控的;
另一個方法是向書本學,你可以向高人寫下的文字去學,而無需去管那些高人在哪里,而這是你完全可以掌控的。
千萬別以為我又在推薦你讀書,其實讀了一些書之后,已經不敢隨便推薦身邊人讀書了。
因為自己以為的好,對他人未必有用。但早一天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找方法,并付諸行動,這才是關鍵。
雖然讀書是學習的一種,但學習又絕不僅僅是讀讀書而已。
你的選擇決定了你走的方向。當你覺得那件事重要時,自然就會去找方法。找方法的過程不就是在學習和研究么?
小結一下:
這篇文字講述了“工作收入、興趣收入和投資收入”三份收入體系的建立;
表格里的數字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是資本的三要素(金額、時限和智慧)的結果呈現;
當然還有投資的三個關鍵點:本金、收益率和時間;
看上去這幾個概念有些跳躍,但實際上那幾個表格里羅列的數字,是對綜合投資能力的體現,它們最終都圍繞著一個目標:
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這個長期不是三五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幾十年。
看明白了這些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找工具,如何找方法去實現了。而這個摸索的過程,就是學習了。
關于學習,再引用一次之前曾提及過的一段話: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每個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的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可能已經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參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愛積累的磊
人只有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之后才能進步
學習學習(名詞)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