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看不到進步恰恰說明你的大腦正在幫你完成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量的積累,很快你就會突然感受到質的飛躍。你會發現,了解事物背后的運作原理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仿佛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讓你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整個等待的過程。——克里斯蒂安·格呂寧
小伙伴們,大家好!今天是1月5日,我們堅持共同讀書的第5天。感謝關注我,希望我們在彼此陪伴中堅持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實現自由。
不能有壓力和抗拒的那些原因
據作者介紹,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叫作腦干,腦干完全沒有學習功能,它主要輔助人類做出本能的反應。比如,一旦察覺到有異物向自己飛來,我們會本能抬手保護頭部。
而之所以要了解腦干的功能,就是為了避免無意中踏入“雷區”,引起腦干不必要的抵抗反應。
比如,如果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壓力過大,或是感覺到競爭的威脅,我們的腦干就會本能地活躍起來。
我們的大腦一旦切換到這種應激狀態,血液就會從大腦的其他分區流出,逐漸聚集,最終集中在腦干部分。
這時,這個毫無學習功能的腦部分區就會成為主導,我們會感到自己無法思考,也學不進去新東西——輕則學習效率下降,重則根本無法進入工作或學習狀態。所以,如果放松不下來
除了無法進入工作或學習狀態,我們還常出現的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引發這個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大腦了。比如我們認為逐字逐句讀慢一點或許才能幫助聚精會神,幫助記憶,其實卻不然。
根據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羅杰的研究成果,人腦每秒鐘有意識處理的信息量約為126個神經比特。在閱讀時,大腦每秒鐘處理的信息量卻只有40個神經比特,這意味著大腦每秒鐘都有80多個神經比特的閑置空間。
這時候大腦有閑置空間卻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就像我們晚上真正有時間躺在床上時,根本不會趁此機會好好休息,而是會拿手機開始刷直到眼睛睜不開。
擁有閑置空間的大腦也一樣,資源過剩后,它就會將資源用到其他無關緊要的地方,比如開始想一會兒該吃些什么之類的,因此分散了注意力。
比腦干先進一點兒的腦部分區是緣腦,根據作者介紹,這一腦部分區主要讓我們始終處于身心健康的狀態。而如果緣腦感知到周圍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認定大腦無法根據現有信息清晰把握事件全貌時,會感到恐懼。
每當人腦接收到一條新信息時,緣腦就會首先被激活。緣腦就像信息過濾器,將新的信息與既有經驗進行分析比較。
如果新的信息曾經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那么緣腦就會亮起綠燈,允許這條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等待進一步處理,反之,則會亮紅燈,試圖攔截這一信息,保護心理不再受到同樣的負面影響。
因此,作者認為如果在閱讀時,我們對整本書的脈絡不清晰,引發了緣腦的恐懼的話,就無法通過緣腦的過濾與監控,順利進入大腦皮層得到強烈刺激,因此就無法留下深刻印象。
而只要我們找到一個明確的定位,而不是毫無目的、雜亂無章地向大腦輸入信息,緣腦對信息的反應就會變得平和,不會產生應激反應,從而順利通過刺激進入長期記憶區。而這也就是學習或者閱讀在第一階段需要訓練的。
閱讀&學習的那些階段
在這一階段,也就是閱讀一本新書前,作者認為,首先粗略了解一下整本書的大致內容,明晰全文脈絡邏輯,甚至花5分鐘快速瀏覽,然后制作視覺卡片。
所謂的視覺卡片,其實也就是類似思維導圖。這些的作用都是為了讓緣腦感覺更安全,降低應激反應,不抵觸新信息,實現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其次需要的是主動思考,激活既有的知識網絡,以此粘合新知識。作者舉了個形象的例子。
人腦中的神經連接好比蜘蛛網上的絲,每接收到一條新信息,就相當于蜘蛛又織出了一條新的絲。而且,與神經樹突的生長規律一樣,新的絲必須連接在既有的網上。如果沒有固定在既有的網上,剛織好的絲就會隨風飄走。
最后呢,通過各種方法提高閱讀速度。作者并沒有像其他作者那樣,提倡同樣時間要多閱讀書籍的話,那就只挑精華部分。
作者認為提高速度不僅能多讀,因此也不會讓神經比特無聊,從而更快更高效,真正的實現快速閱讀。
具體的需要準備“練習書”,通過手指筆尖輔助閱讀,拓寬視線范圍等方法進行訓練,限于篇幅,這里不詳細介紹,關于處理信息的視覺卡片制作方法(類似思維導圖)也一樣,感興趣的就到原書里了解吧。
在作者的方法里,學習流程的最后一部分是把正確處理過的信息用同樣高效的方法存儲到大腦的長期記憶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