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史 練習題及答案一
一、名詞解釋題
1.希臘神話
是以眾神居住的奧林帕斯山為中心,通過諸如:開天辟地、諸神產生、神的譜系、天神的改朝換代、人類的起源等眾多的故事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的原始神話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英雄傳說。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人類原始社會的發展過程,探查出古代希臘人出于萌芽狀態的歷史意識。
2.《上帝之城》
中世紀基督教史學家奧古斯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基督教歷史哲學的思想。該書是為反駁異教徒的攻訐而創作的,但同時也可以看成是體系龐雜、內容豐富的基督教歷史哲學論綱?!渡系壑恰吩趦热萆戏謨刹糠?。前10卷反駁異教徒的觀點,后12卷確立作者的觀點。其主旨是:人類的歷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不斷斗爭,并最終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勝利的過程。這樣,奧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學觀念構筑起了自己的歷史認識框架。在他看來,歷史是有始有終的,歷史始于創世紀,終于末日審判,這樣就為歷史設定了一個時間維度。在這期間,歷史是充滿了矛盾斗爭的,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最終必將迎來一片光明。這種歷史觀念有別于古希臘時期盛行一時的歷史倒退論,其中所包含的歷史發展、進步因素,對后來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進步觀念的形成具有理論啟發作用。
3.《羅馬史》
《羅馬史》展現了尼布爾卓越的處理和組織史料、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他對歷史真相有一種無法阻擋的熱情。舊的傳說和偽造的史料,在它面前都要經受考驗。曾任普魯士崛起時期陸軍元帥的豐·毛奇這樣評價道尼布爾的治史才能:“他的解剖刀把傳說中的(史料中的杜撰部分)肉統統割去,留下赤裸裸的歷史真相的骨架?!蹦岵紶枮槿藗冋宫F古羅馬,不再僅僅是一種隱藏在史詩和古語當中輪廓模糊的過去,而是一個鮮活的棱角分明的時代。在他這里,歷史著作的撰寫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材料羅列和不分真偽的堆砌,而是成為了人們可以理解,可以清晰地認識,并與現實相聯系、相比較的對象?!八P下的農民并不是像李維的歷史中描寫的那樣的一位牧歌式的人物,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財富創造者和國家支持者?!?/span>
4.修昔底德
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他的名世之作。修昔底德出身于一個顯貴家庭,作為雅典的富有公民,他參加了當時幾乎波及希臘各城邦的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24年當選雅典最高軍職十將軍委員會成員。但是在戰爭之初,由于修昔底德沒能及時救援雅典在色雷斯的軍事要地安菲波里,因“貽誤戰機”、有通敵之嫌,被放逐國外。流放期間,他在希臘世界,特別是那些敵對國家廣泛游歷,收集多方面資料,著成《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親歷這場戰爭的修昔底德,以簡潔流暢的文字,生動豪放的語言,冷靜客觀的態度,將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主要史實、陸海戰的恢宏場面以及城邦之間的政治斗爭展現在讀者面前,他所確立的如實專一記述政治軍事史的編纂程式,為后世史書創作開創了新的傳統。
5.《查理大帝傳》
中世紀西方史學家艾因哈德的代表作,緣起于為君主查理歌功頌德。內容分兩部分,共三十三節,分述查理“在國內外的事業”與“私生活和性格”。在前一部分里,作品從查理即位開始寫起,按時間順序對他所發動的幾十次戰爭進行了簡明敘述。其中,對兩次持續時間最長、最為殘酷激烈的薩克森戰爭及阿瓦爾人戰爭記述得最為詳細。在后一部分里,作品精心敘述了查理其人的外貌、性格、愛好及家庭情感,贊美了查理鼓勵學術、提倡宗教的義舉。艾因哈德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多是出自第一手資料。比照中世紀時期其他西方史學家的作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傳》洋溢著更多的古典主義色彩,這是因為,該書的撰寫,是模仿古羅馬作家蘇埃托尼烏斯的《十二愷撒傳》的結果。但是,作品除了對查理對外戰績和宮廷生活的描述外,對于這一時期法蘭克國家內外各方面的情況幾乎只字不提,作品的視野極為有限。
6.馬基雅維利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影響最大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出身于佛羅倫薩沒落的貴族家庭,著作有《君主論》、《論李維的羅馬史前十卷》、《佛羅倫薩史》等,其中《佛羅倫薩史》是其最主要的史學著作。馬基雅維里撰寫《佛羅倫薩史》時贊頌美第齊家族功業的,但實際撰述時并沒有對美第奇家族作一味的稱頌,比較客觀。《佛羅倫薩史》以大事為中心組織材料,打破了中世紀的編年體方式。全書突出政治制度,重心在于對編年史所作的評論。作者力圖從事件的必然內聯系中推導出每一成功的結論,推斷出必然結果以指導未來。寫作手法上仿古,模仿李維。書中運用演說詞,借古論今,以羅馬城暗喻佛羅倫薩城,每卷卷首均有套言、回顧、前卷要點、本卷要求等。簡練生動,事件本末清楚?!斗鹆_倫薩史》是較成熟的文藝復興史學,馬基雅維里的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人們理解史學諸基本問題的最高水平。
7.《法蘭克人史》
公元6世紀時期西歐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所誕生的有代表性的史學作品,作者為格雷戈里。這是一部關于6世紀法蘭克國家歷史的作品,是一部按照年代順序寫成的編年體史著。其內容是講述克洛維如何統一法蘭克各部落、征服高盧地區、皈依基督教、建立墨洛溫王朝,勾勒出了處在變動時期的高盧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粗略輪廓。其中所描述的國家制度、土地關系、階級關系以及城市生活表明,在6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封建化進程業已開始。這些都是研究6世紀后半期法蘭克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格雷戈里是基督教的虔誠信徒,因此,他著作中的宗教意識很濃?!斗ㄌm克人史》中的很多世俗事件,都是用宗教原因來給以解釋的,從而使這部書包含著中世紀西方史學著作所普遍具有的那種基督教神學史觀。
8.圭恰迪尼
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出身于佛羅倫薩的豪門貴族,曾與馬基雅維里在佛羅倫薩共和國政府中共事,主要著作有《佛羅倫薩史》和《意大利史》。前者是作者年輕時的作品,在寫作時本沒有準備出版,因而所敘述的內容較真實,對人物的評價也更具有客觀性。后者不僅在史料的豐富程度上超越了馬基雅維里,而且還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整體觀,即將意大利視為一個統一的概念進行整體敘述,在這點上,他使馬基雅維里的著作中的某些思想具體化了。在書中,作者指出自己的寫作目的是在于垂訓與實用,了解他們可為讀者的現實生活提供諸多的經驗與教訓。從這樣的寫作目的而言,他基本上與馬基雅維里的史學實踐是一致的。圭恰迪尼的著作中表現出的史學思想基本上與馬基雅維里相似,都表現出了近代史學思想的雛形。
9.波里比阿
生于希臘中部麥加城的一個顯貴家庭,自幼熟讀經史,文武兼備,曾擔任過騎兵長官,領兵抗擊羅馬人的入侵。羅馬徹底征服希臘之后,他作為一千名人質之一被帶回羅馬,之后隨著羅馬著名將領西庇阿東征西戰。曲折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實踐經驗,激發了他述往思來,這為他寫作《通史》創造了條件。從他身上我們看到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他屬于希臘血統,經過希臘文化哺育,卻生活在共和末年和帝國時代,他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從事著述的第一位希臘歷史家。
10.比昂多
意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著名的羅馬》、《復興的羅馬》和《勝利的羅馬》三部書被認為是考古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奠基之作。瓦拉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羅馬帝國衰亡以來的千年史》,在這部長達30卷的大書中,比昂多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紀”的概念,且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他所堅持的歷史連續性的觀念。但這個觀點長期得不到人們的承認,直到十八世紀末浪漫主義史學的出現才得到認。同時,比昂多善于考證,力求對每個問題區分出它最原始的、最接近所描述事件的史料。他認為,后來的史料總是失真的,他經常借助最原始的史料驗證較晚的史科。盡管這種歷史批判方法很簡單、很不完善,但它還是使比昂多推翻了許多中世紀歷史學中習慣上的傳說,從而建立了意大利史學的批判傳統。
11.普羅柯比
公元6世紀拜占庭著名史學家。他模仿古希臘的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據實地見聞和切身感受寫成傳世之作?!恫槭慷∧釕馉幨贰酚涊d了查士丁尼對西方蠻族國家和東方波斯帝國的戰爭經過,也時而述及君士坦丁堡和帝國其他地區的事件,史料比較真實可靠,其中以對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社會生活的實錄最為珍貴?!睹厥贰穭t截然不同,該書抨擊了查士丁尼夫婦的專制暴政,揭露了宮廷的內幕和帝王將相的隱私,丑化了皇族大臣的卑劣行徑,這為史家從側面了解查士丁尼時代的真實情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普羅柯比學術態度端正,注重史學垂訓功能,文風凝練生動、清晰明快,他的作品呈現出拜占庭史學不同于同時期西歐基督教史學的某些世俗特點。
12.列奧那多·布魯尼
意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他著述甚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作是十二大卷本的《佛羅倫薩史》,始于建城時期,止于1404年,把佛羅倫薩城邦的發展過程作了詳細的描述,堪稱通史之作。布魯尼首先在歷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他復活了古希臘、羅馬那些大歷史學家傳統,認為歷史應當記載“人”事,探索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供人們借鑒。他用理智的眼光來考察歷史,擯棄了那些關于佛羅倫薩城的神話傳說和無稽之談,完全從事實來立論,著重敘述佛羅倫薩政治上的變遷及其在意大利各邦中的地位。在這一點上,他是馬基雅維利的先導。此外,布魯尼還著有《意大利史評述》、《反哥特人的意大利戰爭史》、《第一次布匿戰爭評述》等。
13.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指導思想,它的涵義相當廣泛,主要指一種信念,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為本,發展“人”的事業。其主要內容有: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基督教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批判禁欲主義的宗教觀;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批判封建特權,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猛烈抨擊教會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對文化的摧殘;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外來干涉,主張民族獨立。總之,人文主義是重視現世生活、人的個性、人的自由與幸福哦、人的情感與理智、人的知識與探求精神,反對禁欲主義、禁錮人性、虛偽造作、先驗論、消極無為的樂觀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簡答題
1.荷馬史詩的內容和特點。
答:荷馬史詩曾是當時人們社會生活和血統教育的重要著作。主要來源是公元前12世紀發生的古希臘聯軍遠征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的戰爭。這部史詩由既獨立又有聯系的兩部分組成,它們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兑晾麃喬亍分饕獙憫馉幈旧恚枋鱿ED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經過?!秺W德賽》描述的則是充滿智慧的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勝利后,渡海返鄉,經歷艱險的故事。
荷馬史詩雖然是一部詩歌體裁的文學作品,但是,在神話傳說和文學渲染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史料價值。史詩中反映了龐雜的社會生活,如: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的顯赫聲勢,遠征特洛伊人的社會生活與制度及階級分化,冶鐵和鑄造技術等情況。從時間上來看,它的記載從史詩記載的年代可以上溯到比邁錫尼文明還早的時代。它為研究古希臘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獻資料。所以,在歷史研究中,人們通常把公元前12世紀至前8世紀的希臘社會稱之為“荷馬時代”。
另外,在荷馬史詩中還蘊含著歷史觀念。上古時代是人類英雄時代,荷馬史詩則敘述了希臘祖先的英雄事跡。同異族人作斗爭的《伊利亞特》和同自然作斗爭的《奧德賽》都反映出希臘人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觀念,作者歌頌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嘲笑和譴責神的邪惡,堅信人定勝天。這種進步的觀念同時也催發了一種歷史探究精神,為歷史學的產生奠定基礎。
2.奧古斯丁的史學思想及其價值。
答: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等歷史哲學作品中寫道:人類的歷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不斷斗爭,并最終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勝利的過程。這樣,奧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學觀念構筑起了自己的歷史認識框架。在他看來,歷史是有始有終的,歷史始于創世紀,終于末日審判,這樣就為歷史設定了一個時間維度。在這期間,歷史是充滿了矛盾斗爭的,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最終必將迎來一片光明。這種歷史觀念有別于古希臘時期盛行一時的歷史倒退論,其中所包含的歷史發展、進步因素,對后來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進步觀念的形成具有理論啟發作用。
3.概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史學的特點。
答:首先,古典人本史觀的復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史家們復歸了古典時期的人本史觀,宏揚人性,人的尊嚴、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榮譽和功利重新成為歷史著作的主題。
其次,歷史研究隊伍的世俗化。文藝復興時期大批史家是凡夫份子,多數依附于王公貴族,與古典史家有相似的從政從軍的人生經驗,有些人還是時代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甚至有些是民間的知識分子,歷史撰述趨向世俗化。
第三,嚴格認真的治史態度。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復興希臘、羅馬學術時,并未盲目信從,而是花費了大量精力搜集各種資料,比較優劣,對史書作細致地處理,以獲取最可靠的知識,他們培養了一種批判史料的作風。
第四,歷史寫作形式呈多樣化。文藝復興時期史學的題材相當豐富多彩,大體包括這樣幾種類型:按編年順序敘述的國別和世界通史,斷代史,傳記,專史,對古典作品的評注,古物研究與鑒賞,史學理論、尤其是有關史學任務的研究。
最后,民族史學的初步形成。文藝復興運動所開創的是一種與中世紀迥不相侔的世俗文化,這種世俗化在史學領域的表現之一就是民族史學的興起,它體現了一種逐漸形成中的民族主義意識,與近代國家的形成相伴隨。
4.李維在史學上的貢獻及其史學思想。
答:他創立了通史體制。李維以時間為縱軸,把編年和敘事結合起來,李維在序言中把羅馬史劃分為兩大時期,即古代史和近代史。他的《歷史》越寫到近代就越詳盡,這種略古詳今的體例,構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李維能夠比較公允地評價歷史人物,他受到奧古斯都貢養,并且是奧古斯都時代唯一和皇帝本人相識的歷史學家。但是,他并不趨炎附勢,在記述龐培的生平事跡時,對龐培頌揚備至,使奧古斯都戲稱其為龐培黨羽。
宣揚愛國思想,認為寫歷史的目的在于垂訓后世。他把歷史事實當作借鑒,認為史學獨特功能就是從史學研究中得到經驗,研究過去的事可得教義。在歷史真相的光芒下可以看清楚各種事例,可以引以為鑒。他頌揚羅馬創建者的創業精神,就是要激發后代人的愛國熱情。這種觀念是從希臘人那里學來的,并且已經成為了羅馬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文辭華美、描寫逼真、兼歷史文學之長。深厚的拉丁文的素養,使他的書敘事暢達,語言開闊。他長于敘事,善于描寫戰爭場面,讀之使人身臨其境。李維認為歷史是雄辯術,是講究文詞的說明性文章。但有時過分注重文學描寫,因辭害義,歪曲歷史事實本來面目。
5.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體現的史學思想。
答: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展現了它獨特的史學思想、嚴謹的治史態度、大膽的批判精神以及流暢的行文,代表著18世紀西方史學的最高成就。
首先,吉本具有歷史連續發展的觀念。吉本以其寬廣的視野、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和“基督教與蠻族的勝利”這一主題,貫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紀至16世紀這1300多年間、以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為中心的、范圍遍及古代世界三大洲的歷史演變過程。在歐洲史學史上,把古代與近代的歷史當作一個有機的發展過程連接起來。其次,吉本用極其嚴謹的態度進行寫作,非常重視占有原始資料。他廣征博引、詳加考訂,對各種材料互相參照、進行比較研究,以致于幾乎沒有一頁沒有詳盡的注釋,或注明史料的來源及其可靠性、或補充正文的不足、或羅列諸家的見解。再次,從《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膽而深刻的批判精神,這是啟蒙時代史學特點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吉本從大量的歷史事實出發,對基督教的教義、教規以及基督教會進行了具體而有力的批判,歷史地、批判性地分析了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其與羅馬帝國衰亡之間的關系,這是《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也是吉本對啟蒙史學所作出的主要貢獻之一。
三、綜合論述題
1.論述法國史學家讓·波丹的史學思想。
答:波丹在其史學巨著《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中,探討了歷史的一般價值、本質、形式類別、總體認識、歷史分期以及閱讀史書的方法之類本體、客體問題,體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史學最深刻、最全面的反思。波丹對歷史的思考,直接啟迪了近代西方的歷史意識。
波丹的討論路線是從歷史的價值開始的。他認為歷史具有任何學到難以比擬的實用價值,其最大的功效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他在開頭便說:“盡管歷史有許多用最高貴、最適當的贊辭對之加以美化的頌揚者,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的贊詞比得上說歷史是'生活的老師’更真實和更貼切了?!痹诓ǖた磥?,哲學雖然也被一些人視為“生活的指南”,但它對逝去的事情沉默不語。而歷史則不然,不僅可以用來解釋現在,而且可以預測未來,人的整個一生都應該按歷史的神圣法則來行事。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認為歷史有無盡的益處,其中“最大的益處就是至少能激勵一些人崇尚美德,能使—些人懼伯做惡”,青史留名是對一個人“唯一真正的獎賞”。此外,歷史還有美學意義,予人以“輕松和愉快”。之所以輕松是因為歷史無需任何特殊技能的幫助便可以被人理解,目不識丁者也可聽懂它。愉快則從閱讀歷史時獲得的美好知識中油然而生。
波丹進而討論歷史的本質和形式。他認為“歷史是對事物的真實的敘述,它有三種形式:人類史,自然史,圣史。第一種涉及人類,第二種關平自然,第三種涉及自然之父。第一種描述人的活動,同時指引他在社會中的生活。第二種解釋隱藏在自然中的各種原因。解釋自開端以來這些原因的演化,最后一種除開一切其他因素只記錄全能的上帝和不朽的靈魂的威力”。這樣,波丹就把歷史學科的地位提升到統攝人類的所有知識學科的高度,從而把史學的研究對象也擴展到人們活動的一切領域。
波丹認為歷史的本質是對真實的敘述。波丹師法波利比烏斯,十分強調史學工作的求真精神,認為“歷史非他,不過是真相的反映”記述真相是歷史家的唯一職責,對史實進行褒貶與奪是哲學家的任務,而非史學家的任務,他提出的要在歷史著作中消除價值判斷,被認為是蘭克史學原則的先聲。波丹認為,要促進史學發展必須對史料進行深入細致的考訂,對史實作全面的分析與綜合。他還提出了一系列鑒別史料和史實的原則,并對史家記事產生偏差的原因作了心理分析。波丹的史學方法和原則已由外形考訂,達到對史料史實的解釋和詮釋,進入了對其內容鑒定的范圍。這在西方史學方法論上具有開拓的性質。
在歷史的總體認識方面,波丹的觀點更顯示其卓越的思考能力。從整體上說,波丹認為歷史是進步的。他猛烈抨擊了自古以來廣泛流行的關于人類歷史由金、銀、銅、鐵各時代依次墮落的歷史倒退觀,明確提出了各時代依次遞進的世界歷史進步觀。在他看來,全部歷史已表明人類社會是持續不斷地發展進步的,他所處的新時代要比以前的時代進步,而將來的時代也必將超過現在這個新時代。這種對人類未來的進步的樂觀主義,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波丹明確提出的進步觀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它的沖擊波隨著歷史的長河一直越過維柯、黑格爾和馬克思、直到遇上了尼采、斯賓格勒及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才受到了阻力。從此,進步的歷史觀開始受到質疑。
波丹在討論影響歷史進步的因素時,他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地理條件決定了一定民族的性格。他自己對人類史的分期便是建筑在自然條件基礎上的。他的歷史分期把傳統關于人類史總長度的六千年分成三個等份,每個階段含兩千年。第一階段是天性愛好沉思的南方民族(北非、西亞民族)階段,產生出哲學和宗教。第二階段由溫帶地區的民族(地中海區域民族)領風騷,發展出良好的政府和政治。第三階段的主角是寒冷地帶的北方民族(日爾曼民族),他們是機械和戰爭藝術的發明人。波丹的分期具有重大的啟后作用。西方第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哲學家維科關于人類三個時代(神、英雄、人)的分法和19世紀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的三段式(東方、希臘羅馬、日耳曼)直接受到波丹分期的啟發。啟蒙時代法國著名學者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也受到波丹有關思想的直接影響。
此外,波丹還提出了囊括全世界、涉及人類活動一切領域的整體史觀念,他還注重歷史比較方法,注重宏觀考察,這都給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等人的文化史觀念及其研究方法提供了啟示。
2.中世紀西方史學的特點。
答:中世紀西方史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在基督教神學史觀影響下的史學創制。在當時,基督教史學的觀念代替了世俗觀點來作為歷史解釋的指導思想,反與基督教史觀相悖離的歷史事實,皆被棄之不用。在歷史作品的內容選取上,也是主要選擇與基督教事務有關的歷史事件,凡人的世俗活動則很難進入基督教史學家的視野。當時的史學作品的創作者,也多來自于僧侶階層。因為,當時知識文化壟斷在基督教神職人員手中,他們所在的圖書館,也幾乎是中古社會唯一的藏書機構,僧侶個人也較俗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當時的國家政務,因此,也更具備進行歷史作品創作的條件。
在基督教史觀的影響下,中世紀的西方史學發展出如下比較有新意的歷史觀念。首先,基督教史學家較明確地提出了歷史的發展進步觀念,即歷史在一步一步地以線性發展模式不間斷地趨向一種完滿狀態。如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為世界歷史勾畫了一副線索清晰的發展藍圖,即歷史是上帝之城與人間之城不斷斗爭,最后實現上帝之城的全面勝利的進程,在奧古斯丁看來,世界歷史必將迎來光明的結局,這一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其次,基督教史學界提出了一維的時間觀念,最有創見的就是英國的教會史家比德,他以基督紀年方法統一各地域歷史編撰,使歷史在時間上貫通古今。再次,基督教史家提出了整體的空間觀念,依照此種觀念寫成的歷史作品,以神意將世界各地連為一個有機整體,使歷史在空間上囊括四海。在基督教史家看來,沒有民族和地域的區分,只有基督徒和異教徒的區分,他們所構建的“上帝之城”,是涵蓋了世界所有地域的信仰基督教的世界。最后,基督教史學家的作品中充滿了矛盾統一意識,他們選取具有矛盾意味的歷史現象作為歷史撰述的主題,認為由神意所主導的天城與人世的糾纏互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按照今天的史學標準來衡量,受神學史觀影響的中世紀西方史學自然有其它的局限,那就是在當時的史學作品中,天命神意代替了科學探索,宗教傳說代替了信史實錄,世俗現象和人的歷史活動遭致貶低和冷遇。
西方史學史 練習題及答案二
一、名詞解釋題
1.理性主義史學
伴隨著18世紀的啟蒙運動而興起的一種史學范型。繼承與發揚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史學的傳統,并把它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重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理性主義史學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伏爾泰《風俗論》、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等。理性主義史學對西方史學最終擺脫中世紀神學史觀的束縛,沿著更寬廣得世俗史學道路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西方史學自人文主義史學以來的重大發展。理性主義史學的出現,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得確立。
2.《論法的精神》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是孟德斯鳩20年辛勤探索的成果。本書中譯本曾以《萬法精理》(1902)和《法意》(1913)出版,但均為節譯本。196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張雁深譯成的《論法的精神》的全譯本。在這部內容極其豐富的著作中,作者試圖尋找左右人類歷史的規律,他把人類社會視為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而這一規律是社會本身所固有的,非外界強加給它的客觀存在。在《論法的精神》中,他不是描述各個不同的法律體系,而是根據一個體系區別于另一個體系的總的特征,來作出分析。他認為,是法律的精神,而不是文字能夠使立法者理解生活方式各個不同的面如何結合在一起,并以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切存在物都有都有它們的法。他特別強調法的功能,他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此外,在書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闡述了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論法的精神》與他的另外兩部主要著作《波斯人信札》和《羅馬盛衰原因論》一起,為即將到來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武器,是孟德斯鳩留給人類的一份珍貴的理論遺產。
3.克羅齊
20世紀意大利歷史哲學家,批判的歷史哲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歷史學的理論與歷史》,因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于世,其主要史學思想創見為:自然科學與歷史學有著嚴格的區分;精神與歷史的合一;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認識者,特定的歷史認識者又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的產物,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必定會受到他們所處的具體時空環境的影響,打下他們那個時代的烙印,“當代史固然是直接從生活中涌現出來的,被稱為非當代史的歷史也是從生活中涌現出來的”;根據歷史是否與精神相聯系,即歷史認識是否蘊含著活生生的當代性的思想,可以區分真歷史與假歷史。這樣,克羅齊便明確地賦予歷史認識以主觀化的色彩和時代性的特征。
4.《風俗論》
是伏爾泰另一重要史著,1755年出版。這是一部從古代世界延伸到伏爾泰時代的世界史。它突破了基督教得世界史體系,是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世界史。此前歐洲所謂世界史是指西方,伏爾泰是反對西歐中心論的第一個人。伏爾泰在書中強調東方民族對西方人民的貢獻。伏爾泰對中國懷有好感,稱頌中國文化上的成就與貢獻。書中講到伊斯蘭教文明、遠東文明對歐洲的影響。記載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情況。因此伏爾泰把世界史的范圍擴至全世界。這部書可以說是一部具體而微的世界文化史,為后來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5.客觀主義史學
19世紀有尼布爾引導、蘭克系統建立的,以“如實直書”為史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的史學流派。在撰史方法上,主張歷史學家在撰史過程中追求客觀、公正,“消滅自我”。該學派以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條件,以史料批判為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內證”與“外證”相結合的模式則為歐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獻考證學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具體而有效的范例,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發展??陀^主義史學積極參與了19世紀西方社會普及和培養科學理性精神的過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雖然客觀主義史家主觀上企圖放棄歷史學家對于歷史編寫的主觀性影響,并對歷史發展的規律避而不談;但事實上,完全擺脫歷史學家對“過去”的主觀解釋這種現象的存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也指責客觀主義史學拋棄了歷史學家的歷史智慧,而使之變成了平庸的史料的整理者。
6.海登·懷特
20世紀美國文學批評家、歷史哲學家,有學者稱其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是憑借自己縱貫文史哲的跨學科知識背景和學術成果而躋身于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界前沿的。通過自己的代表作《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懷特探究了歷史撰述者是如何使用語言工具將自己的意圖貫徹于作品之中的。為此,懷特嘗試著發現了隱藏在歷史文本深處的被作者所程式化地使用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不是客觀歷史存在所真實具有的,而是作者主觀加工構造出來的。懷特對于歷史作品主觀性的強調,為實證主義者重新認識史學的性質提供了新的思路,對當地史學理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7.浪漫主義史學
浪漫主義史學是19世紀上半葉在歐洲興起的浪漫主義思潮在史學領域里的具體體現。啟蒙運動之后,理性主義史學家漸漸陷入了兩種誤區,一是對于古代歷史,特別是基督教時期的歷史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二是習慣于以所謂的理性去衡量復雜多樣的客觀世界。抹殺了歷史的連續性,也排斥多樣性。浪漫主義史學針對理性主義史學的兩處弊端,主張以理解的態度看待過去的歷史,更強調歷史前后相繼的連續性,同時肯定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最早在史學研究上帶有浪漫主義思想的史家是法國的盧梭,后至德國的赫爾德時,浪漫主義史學成為了較為系統的史學理論。浪漫主義史學的影響深遠,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只有在歷史中,即在事物的發展中,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真相;所有有關人類社會的學問,在本質上都有必要通過歷史的考察才能認清??陀^上也為19世紀歷史學逐漸擺脫哲學的支配,以及在性質上與文學劃清界限而成為獨立學科,做好了理論上的準備。
8.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 (Karl Max,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也是唯物史觀的旗幟性人物。是對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之一。馬克思借鑒了西方史學的多種理論的合理元素??茖W地解釋了有關人類歷史的結構、模式、前提、動力、意義等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力的論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和范圍,強調歷史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連續的、不斷發展的,各個部分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過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因此對后世影響深遠。
9.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20世紀下半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新史學運動的倡導者,英國新社會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廣泛吸取社會科學分析方法,在新社會史領域里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其主要學術觀點為:新社會是應當是“從下往上看的歷史”,應當關注歷史上那些普通大眾的行為與影響;新社會史應當采取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在系列作品《革命的年代》、《工業與帝國》、《資本的年代》和《帝國的年代》中,霍布斯鮑姆展現的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藝術、宗教等各方面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可謂是新時期總體的社會史代表作。此外,霍布斯鮑姆還通過史學編纂實踐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向世人展現了唯物史觀在史學發展新時期的生命力。
10.百科全書派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的過程中形成的派別。在法國的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是一面色彩鮮艷的旗幟。它區別于一般的文學流派,因參加編纂、出版《百科全書》的活動而得名?!栋倏迫珪分骶幨堑业铝_。參加撰稿的有160余人,他們哲學觀點不同,宗教信仰不一。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德羅及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他們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在用唯物主義得自然觀解釋社會政治歷史問題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主編的《百科全書》為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準備,為法蘭西民族建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紀念碑。
11.盧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主要著作有《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等。盧梭既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也對啟蒙思想進行了批判?!矫?,他認為人類應該有一個符合人性的歷史發展過程,它與整個人類的自我墮落相對立,這具有啟蒙時代的思想特征;另—方面,盧梭又認為,初始狀態下的人性與動物的本能相差無幾,即缺乏理性和觀念,而理性和觀念,則是人類進入社會狀態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反對理性主義堅持純理性主義的絕對化傾向。盧梭指出了理性主義史學內部存在的弊端,認為歷史學家應該以一種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去發現其中可貴的人類成就的表現,以及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最早將浪漫主義思潮引入了歷史學研究的領域,被稱為“浪漫主義史學之父”。
12.柯林伍德
20世紀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考古學家,批判的歷史哲學學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歷史的觀念》??铝治榈乱矎臍v史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及目的入手來分析二者的區別。他認為,由于歷史當事者的思想動機對于客觀歷史進程的重要性,以及歷史認識者在歷史認識過程中追問這些思想動機的重要性,就可以講“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為了能捕捉到歷史行動背后所隱藏的思想呢,“歷史學家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如果不以移情式的體驗來揣摩歷史當事者所處的情境及其負責的思想波動,摘錄和拼湊各種不同的權威們的證詞而敘述一個所謂完整的故事,這樣的歷史學,被柯林伍德斥之為剪刀加漿糊的歷史學。繼克羅齊之后,柯林伍德將歷史認識中主觀性因素的重要性發揮到了極致。通過直接探索歷史知識的本質特點,他們發掘出處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認識主體在歷史認識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從而在認識論的基點上為歷史學的自立尋找到了更為堅實的理論依據。
二、簡答題
1.布羅代爾“長時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人類的歷史事件可以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歷史事件;自然地理環境的歷史就是一種“長時段”的歷史,它們與人類朝夕相的、無所不在,卻幾乎靜止不動;經濟、國家、文明等社會層面的歷史和人類種群的歷史則以較緩慢的節奏在發展變化,這種歷史運動的速度一般以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時段”為周期;事件的、個人的歷史是“一種短促迅速和動蕩的歷史”,它以一種基于“短時段”的快節奏閃爍跳躍、瞬息萬變。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長時段”和“中時段”的歷史,“在歷史的分析解釋中,最后終于取得勝利的總是長節拍。”
2.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史學貢獻。
答: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先驅,是唯心主義史學派的創始人。作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分子,伏爾泰的著作反映出他完全是一位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伏爾泰的史學思想大致如下:
首先,伏爾泰擴大了歷史學研究領域,把歷史看作是一個關于人類多方面活動的整體。他認為應該把描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活動作為史學的重要內容。他破除原來的政治史傳統,倡導文化史觀,擴大了西方宏觀世界史認識的研究領域,為后來西方史學上的文化形態學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其次,伏爾泰對歷史科學的貢獻,還在于他敢于否定傳統的世界史體系,用非宗教的觀點解釋世界歷史,他放眼世界,否定歐洲中心說,把人類歷史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綜合、比較研究,擴大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最后,伏爾泰把歷史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他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前進,社會在不斷發展,最終將會破除一切來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而這與神的意志是毫不相關的。
3.簡述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答:(1)他以絕對化的理性(理念)作為貫穿其哲學主線,把理性主宰世界的原理運用于歷史領域,認為理性同樣主宰著世界歷史。在他看來,世界歷史是一個有規律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這是一個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
(2)他認為“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其終極目的是精神達到認識和實現其自身的自由?,F實的歷史過程是精神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黑格爾認為個人的私欲是最有勢力的源泉,個人,包括偉大人物在內,在追求自身目的時所進行的一切,最后卻都成為絕對精神完成自身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3)黑格爾把考察歷史的方法分為原始歷史、反思的歷史、哲學的歷史,有助于史學家在從事歷史研究過程中,更清晰、理性的認識史學自身,具有重要意義。
4.后現代主義史學的基本觀念。
答:后現代歷史哲學對現代歷史哲學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其一,在歷史本體論方面,后現代主義解構和沖擊了現代主義歷史哲學的“元敘述”。在后現代主義歷史哲學家眼中,黑格爾式的思辨的歷史哲學構想不過是充滿著個人主觀意志的奇妙而又宏大的想象,啟蒙思想家所描繪的宏觀歷史圖景完全是虛幻的騙局;歷史運動從來就不是以時間為線索而規律地直線上升的客觀過程。總之,破除“元敘述”后的后現代歷史哲學在本體論意義上的歷史應該具有多元性、無序性、片段性、斷裂性和復雜性的特征。
其二,在史學認識論方面,后現代主義歷史哲學瓦解和顛覆了現代性歷史哲學的客觀性。歷史本體論與認識論密不可分,對“元敘述”的解構必然連帶著要消解其認識論根基——客觀主義的直觀反應論。后現代主義歷史哲學家一般認為:歷史的客觀存在與認識歷史的客觀性是兩回事,由于客觀的歷史是一種隨時間流逝而一去不返的瞬時性存在,因此便無法像自然科學實驗那樣再現客觀的歷史進程??傊?,后現代主義歷史哲學在消解了現代性歷史認識論的客觀性基礎后所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主觀性、相對性和生成性。
5.客觀主義史學的史料批判原則。
答:在撰史方法上,客觀主義史學認為歷史學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如實直書”。它主張歷史學家在撰史過程中追求客觀、公正,“消滅自我”,既不對歷史的編撰加入史學家的主觀性推斷,也不試圖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更沒有必要根據歷史過程預測未來和假設。該學派以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條件,以史料批判為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內證”與“外證”相結合的模式。“外證”法即通過史料表現的形式,如語法、體例等是否合乎史料生成年代的規范來確定史料的真偽,通過不同著作、不同版本的互相校勘,使史料真偽畢現,這種方法自瓦拉以來使得到了發展;“內證”法是通過對那些不同人所著內容相同的史料進行參照分析,結合對撰述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考察,確定史料的可信度。
三、綜合論述題
1.比較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態觀念。
答:首先,文化形態論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歷史研究的有效單位是超越了民族和國家層次的“文化”或“文明”,世界上有多種文化或文明體,它們在存在時間上具有同時代性,在存在價值上具有等值性。斯賓格勒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主因和起源,是民族和國家的母體。
文化或文明擁有自己的內容和結構。斯賓格勒認為文化包含著文化靈魂和形式語言兩個層面的內容,它們分別作為文化的根基和表象而存在。文化的靈魂關系到文化的生成演變,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先驗的觀念,在形式上通過神化傳說或宗教觀念表達出來,對文化靈魂的領悟,要通過深層次的心理經驗和直覺。湯因比對文明結構的解析少了幾分斯賓格勒式的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文明由政治、經濟和文化組成,政治和經濟易于流變,而文化在三者中最穩定,因而最能保持文明的本色,其存在也最重要。在文化之中,宗教的存在價值又最大,可以說宗教是一個文明存在的核心因素,是使一種文明區別于另一種文明的特殊標識。
在確定了歷史研究基本單位的前提下,斯賓格勒和湯因比以文化/文明存在的多元論來反對西方中心論式的文化/文明存在一元論。他們根據各自的標準劃分了歷史上的文化體或文明圈,認為它們在存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在存在價值上具有等值性。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歷史上存在的高級文化形態有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瑪雅文化、西方文化。
湯因比對世界歷史的考察則具有更為寬宏的眼界,在他眼中呈現的是一幅更為多元化的人類文明圖景。按照其文明標準,湯因比認定人類歷史上存在著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俄羅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等26個文明圈以及玻里西尼亞文明、愛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達文明、奧斯曼文明等5個停滯的文明。
其次,文化形態論主張文化體或文明圈的生成演變都經歷一個從生到死、由盛而衰的過程。斯賓格勒和湯因比都把文化或文明形態看成一種有機的生命整體,其生成演變歷程或者如人生旅程一樣經歷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或者如四季更迭一樣經歷春、夏、秋、冬,或者如植物生長一樣經歷萌芽、開花、結果、枯萎。具體說來,斯賓格勒將文化的發展分為前文化或原始文化階段、文化階段和文明階段。
再次,基于對文化/文明體演化機制的概括,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對西方文明的未來做出了不同的展望。斯賓格勒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他堅定地主張文明是文化的不可避免的歸宿,“是一種終結、不可挽回”。西方文化的悲劇性命運,是斯賓格勒式的文化形態演進觀念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
湯因比同樣承認西方文明所面臨的困境,但他的西方文明的前途卻有著不同的意識。盡管承認斯賓格勒給自己以很大啟發,但湯因比也批評“斯賓格勒是最沒有啟發性的教條加宿命論者?!彼J為“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必死的,也不是'天生要死的’,所以我們的文明也不是必須同其它多數文明共命運的。”西方文明的未來命運掌握在所有西方人的手上。
2.論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地位。
答: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僅向我們科學地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圖景,更在史學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首先,馬克思唯物史觀為史學研究的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原則,加快了史學研究系統化、科學化的腳步。馬克思合理地借鑒了前人的系統論經驗,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開創性的以唯物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剖析了該系統的基本要素、結構層次,揭示了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辯證法思想解釋了社會體系內的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是社會系統變遷的根本動力,闡明了社會總體發展的規律和階段性。
其次,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改變了舊有歷史觀點一些持久但又狹隘的意識,擴大了人們的歷史視野。馬克思唯物史觀第一次把現實的生活——日常生活納入歷史研究領域。這樣,歷史研究不僅要研究理論、思想等精神生產活動,更加要重視提供這一活動的世俗基礎的物質生產活動。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和宗教等等活動。歷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過著現實生活的人民群眾的歷史。歷史主體的重新認定,對今后西方歷史學研究的領域拓展影響深遠。
最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對于辯證法的合理使史學研究方法更加趨向科學。如矛盾的分析方法、從抽象思考到具體研究的方法,以及歷史與邏輯統一、現實和思維相聯系的方法等,都使得自啟蒙運動以來,至康德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的關于先驗與經驗之間的悖論。從此,歷史研究的思維更加科學,歷史評價的角度也更為準確。
在20世紀的西方史學界,受到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影響的史學流派有法國的年鑒學派和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派等等。了解20世紀的史學成就,我們更容易理解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3.啟蒙時代歐洲史學的特征。
答:啟蒙運動時期,歐洲史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呈現出以下特征:
(1)史學研究領域擴大。18世紀的理性主義史學家拓寬了人們的歷史視野,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學家往往把視野局限在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上,文藝復興時期有所好轉,但非政治軍事史的題材在史學編撰中仍處于微不足道的從屬地位。進入啟蒙時代,歷史學的領域更是不斷擴大。舉凡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教訓,包括社會經濟、民俗風情、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史吸引了史家的眼球,經常被納入歷史研究的范疇。尤其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所開創的社會文化史的新研究方向對西方史學的指導意義不可忽視。此外,啟蒙學者們也開始打破中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編年史框架,歷史編撰在空間上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他們試寫包羅萬象的世界史著作,把當時西方目力所及的東亞、大洋彼岸和中南非洲等地域囊括到世界史的編撰范圍中,真正意義的世界史誕生。這與人文主義史家多局限于編撰一城一地的地區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理性主義的歷史觀。啟蒙時代的歷史家其思想核心大多為理性主義。他們使西方史學擺脫了中世紀神學史觀的束縛,把神學和教條那些狹隘的圍墻推倒,使史學沿著世俗道路的方向發展。他們試圖用理性的眼光對歷史進行批判的思考,賦予歷史以哲學的意義,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在理性主義史家看來,理性的力量被認為是改造社會、拯救黎民百姓的靈丹妙藥和唯一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然而,人類歷史不可能以理性為主線貫穿始終,理性的力量也不是萬能的,這種對思想意識的力量的過分夸大,正是理性主義史家的共同歷史局限之所在,他們的歷史觀總的來說還是唯心的。盡管理性主義史學有著某種缺陷,但它仍可說是西方史學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重大發展。
(3)歷史發展進步觀點的流行。對于歷史演變進程的思索是西方歷史觀念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啟蒙時期的學者們對古代和中世紀某些歷史學家的歷史循環觀和歷史倒退觀作了猛烈的批判。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胚胎學、古生物學的發展,使啟蒙學者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從低級到高級這一不斷上升的發展路線。把歷史視為一個進步的過程,是一個從低到高、由愚昧而文明的進化。這一時期的史家把觀念形態的理性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而歷史就在理性與非理性的斗爭中不斷進步,通過理性的懷疑精神人們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最終達到幸福而完美的境界。他們自信自己處于一個轉折的時代,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他們歌頌進步,引導人們不斷的向前看。這種歷史進步觀點向人類宣告了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的合理性與不可避免性。
(4)史學的政治功能。啟蒙時期歐洲的歷史學家多數都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們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解釋歷史,從歷史上尋找論據,以古喻今,要求實現政冶上的改革。這在他們也是古為今用,他們是用歷史來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的。不過我們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當時資產階級還是一個進步的階級,這些啟蒙思想家曾經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進步作用。
(5)歷史哲學興起。啟蒙時代的學者認為歷史學家的任務不是簡單地陳述過去的事件,而是要用理性的眼光對歷史進行批判的思考,賦予歷史以哲學的意義,探討社會發展的規律。伏爾泰第一個使用了“歷史哲學”這個術語。但是真正實踐近代歷史哲學的第一人確是伏爾泰之前的維科。維科撰寫的《關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簡稱《新科學》),旨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歷史的理論。孔多塞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中提出人類理性不斷進步的觀念,而且還提出了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卓越觀點??档峦ㄟ^他的歷史理性批判把歷史納入了一個富有辯證色彩的思辨體系之中,而赫爾德更是有著許多超越前人的卓越思想。啟蒙學者們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探討作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