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雅
母親卑微如青苔
莊嚴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聲
堅如千年的寒玉
舉目時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時
她是莽莽大地
——洛夫《母親》
又是一年七夕,又是母親的生日。
清明回老家掃墓,與往常一樣,擺好父親準備的點心和水果,插上姐姐買的鮮花,我依舊在母親墳前哭了很久。哭的原因,可能是懊惱于我的平庸,可能是心有不甘,也可能就是單純的想她。
過了這么久,兩年前的一切還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母親的離去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轉折,母親走了,我的家不再完整,心空了一大塊。我用了兩年時間去填補心里的這個洞,可惜沒成功,洞還在那里。只不過,我已經能夠正視這塊兒坍塌,并盡可能做到與它和平共處,甚至刻意地忽視它的存在,以保證我還能正常的生活著。
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既不善于表達,也不善于找人傾訴。加上自詡為知識分子,于是每到重要節日,我就有想寫一篇悼文以紀念她的沖動。這篇文章,半個月前就開始醞釀,但嚴重的拖延癥一直苦惱著我,以至于今天才兌現。
我要寫的事情,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因為母親一生足夠卑微、孱弱、平庸;也不是什么矯飾矯情的催淚文,盡管確實有很多事情足夠引起我難過的回憶。但我還是希望我的親人、朋友能夠讀完它,或含著淚,或含著笑。這不是為了忘卻地紀念,而是想趁著我還記得,我要把母親寫下來,倘若僥幸活到滿頭白發的年紀,還有這么一些美好的記憶可以陪伴我走過后面的人生。
作者博雅的母親
父母愛情
母親二十歲嫁入徐家,正值夢幻年紀。翻看老照片,長發結辮,雖是黑白圖像,但仍可看得出母親明眸皓齒,臉龐溫潤如瓷。
“你爸當年可是個好后生,說媒的很多”,母親笑著,羞色半收半隱如三月桃花。這是母親少有的驕傲時刻。
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占據著家里的主導地位,母親也覺得生活厚待于她,滿月酒、慶周歲,一個不落。隨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孩子的出生,拮據逐漸蠶食著生活,母親便深感歲月蹉跎,亦能隱隱揣摩到她當年的些許失落。
“那時真是太難了,每天一睜眼,就想著怎么給你們做吃的”,母親語氣惆悵,但表情略帶自豪。是啊,撫養四個孩子,照顧忙于工作的父親,在那樣艱難的日子讓一家人吃飽吃好,本就是功德一件。
母親愛干凈,做的一手好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巧婦雖難為無米之炊,但這難不倒母親,她總是絞盡腦汁變換著花樣,爭取讓平淡無奇的食材可口一些,更可口一些。春天榆錢兒做飯,夏天豆角燜面,秋天腌制蔬菜瓜果,冬天各種干貨,母親總能做出與眾不同的味道和樣式,惹得鄰居羨慕。
我最愛吃母親做的手搟面,和面、搟面、切面,母親就像魔術師一樣,瞬間將一堆面粉變成一根根筋道的面條,一氣呵成。此時的父親在灶膛添柴,看著母親一手拿油瓶,一手操鍋鏟,站在香氣中,如同鍋里的飯一樣可親。
他們就是這樣,用青春和愛為佐料,扛著貧瘠的生活,烹制一道道晚宴,滋味厚重,淋漓鏗鏘,養育著我們姐弟四人。
作者博雅
小狗
一天晚上,母親串門回來,懷里抱只小狗。
這是一只農村最常見的土狗,巴掌大小,渾身黃毛,骨瘦如柴,眼睛暗淡無光,時不時舔一下母親的手。母親說,從鄰居家出來,這只小狗就一直跟著她,打罵不走。天兒這么冷,在外面肯定凍死,就把它抱回來了,明天再放回原處。
我央求母親把小狗養起來。母親面露難色,家里的光景并不富裕,再小的狗也要吃飯。還是父親說:“孩子喜歡,就養著吧。”
母親找來一塊干凈的布,沾上熱水,將小狗簡單地擦干凈。又找來一只碗,剩飯泡點兒菜湯,當做它的晚餐。小狗顯然是餓壞了,吃得狼吞虎咽。母親笑著說它是餓死鬼超生。
我給它起名叫小黃。
小黃很小,小到一只碗就能夠盛下它,小到仿佛再送到屋外馬上就能被凍死。喂完飯,母親從外面找來一個裝藥的紙箱,又從柜子里翻出一些不穿的舊衣服和棉花墊在箱子里,放在炕頭的窗臺上,當做小黃的家。小黃很乖巧,吃飽喝足后,趴在小窩里,時而煽動幾下耳朵,時而長舒一口氣,睡得香甜。母親說:“小黃以后就是你的了,你要好好看管。”
小黃在母親的喂養下很快就長成了大黃,每天都守在我放學的路上。小黃可以輕而易舉地撲在我肩頭,舔我的頭發和臉,或在我身前身后連躥帶跳,不時汪汪幾聲;或者順從的趴伏在地,讓我撫摸它的頭,尾巴掃得塵土飛揚。每每于此,母親便假裝嚇斥幾聲,告訴我小黃太臟。
吃飯的時候最逗,我們一家團坐在炕上,鍋碗瓢盆叮叮當當。小黃不敢上來,只能蹲著地下,眼巴巴地看著我們,饞得急了,就原地跳幾下,發出哼哼唧唧的叫聲。母親總是會從自己的碗里夾出一點兒飯或菜來安撫它焦躁的胃腸。
小黃伴我童年,小黃死于年長。
母親去世后,大姐的生活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有一天,我問她:“你怎么不養只小狗或小貓來陪你?” 大姐說:“我不喜歡貓狗,咱媽也不喜歡。”
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作者博雅的大姐
偷錢
化療后母親時常口苦,我買來水果糖,剝好后放她嘴里一顆。母親說,你還和小時候一樣。
我的童年很快樂,快樂的源泉,可能就是零花錢。父親每天給我五毛,在那個水果糖一分錢一塊的年代,五毛錢著實是一筆巨款,足夠我逍遙一天。每次買來水果糖,我總會先剝一顆給母親,母親則是下意識地拒絕,并說我不愛吃,周而復始。但她拗不過我。然后,是我的父親,我的姐姐、哥哥。
有一天,我在家里翻箱倒柜,突然從柜子的夾層里發現一個紙包。打開一看,是好多錢。確實是好多錢,年少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多。我想放回原處,但傻瓜瓜子、跳跳糖、三鮮伊面以及奶油雪糕的誘惑讓我無所顧忌。我偷了五塊錢,一周花完,小朋友們投來羨慕的目光,我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見母親沒察覺,陸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母親一生務農,斗字不識一升。她沒有掙大錢的能力,靠著織毛衣或繡花貼補家用,每月收入不足百元。
我繼續向小朋友炫耀著我的優越,母親出現了。她把我拉到操場邊,滿臉的怒氣揭示著我東窗事發。母親站在那里不說一句話,我站在夕陽下瑟瑟發抖,抽泣不停。良久,母親擦干我的眼淚,說:“我是擔心你變壞了。”
不遠處的人家正在準備晚餐,炊煙飄動,仿佛房屋在輕柔呼吸。一朵云染著金邊,在山巒上輕輕蕩漾。
母親說:“天要黑了,回家吧,媽不告訴你爸。”
母親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頭。夕陽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我踩著她的影子,亦步亦趨,不敢靠近。在八歲的那個傍晚,我知道了母親的不易。
母親的眼淚
姥姥去世了,那年我剛上大一,準備期末考試。因為怕影響我的學習,家人一致決定瞞著我。等我放了寒假回家,姥姥已經下葬。我和姥姥不熟,從小到大,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一個月。所以姥姥去世后,我哭了,但心里并沒有那么傷心。
臘月十五晚上,母親說:“兒子,陪我去街上吧,給你姥姥燒點紙”。那天可真冷,路燈忽明忽暗,風吹得電線嗚嗚響,像極了恐怖電影里的鬼叫聲,聽得我頭皮發麻。母親跪在冰涼刺骨的地上,反復說著想姥姥的話,悲慟不已。但那時的我,只覺得冷,似乎不屑于母親的淚水與悲傷,甚至有些煩躁,煩躁母親為什么要哭那么久。
我甚至懷疑我是個石頭心。
直到三個月后,我在街上見到一件花襯衫,我的第一反應是給姥姥買一件,頓了幾秒后,我感到呼吸困難,心開始劇痛,我才意識到,姥姥真的走了,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
蔣雯麗先生的電影《我們天上見》里有這樣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小蘭問姥爺:“姥爺,你可怕死呀?”
姥爺說:“不怕。”
小蘭:“為什么?”
姥爺:“活著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他們在一起,兩邊都是我的親人。”
如今的我,遇到了和當年母親一樣的境地:一樣的悲苦,一樣的撕心裂肺。但我堅信我比母親幸運,因為姥爺還說過:“人死了以后,壞人在地下,好人在天上。”
是啊,我們天上見。
與癌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