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第八章 保障改善民生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按照規劃同步、建設同質、投入同量、管護同標的要求,全面提升農村道路、水利、電力、燃氣、自來水、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
1.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全市“四好”公路建設,實施自然村通水泥公路建設和提質改造,到2020年,實現自然村水泥(瀝青)路通村達組。實施城鄉公路聯網提速行動,規劃建設中心城區輻射鄉村的快速通道,加快國省道瓶頸路段建設步伐,引導形成與城鎮布局相協調、方便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城鄉道路客貨運樞紐場站網絡。全面推行“路長制”,加大農村公路養護力度,主要農村公路設施實施網絡化管理,探索引入社會資本管理農村公路。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統一規劃功能層次合理的換乘樞紐和城際、城市、城鄉、鎮村四級客運網絡,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向鄉村延伸輻射,大力推進鄉鎮通公交、建制村通客車。
2.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
大力提高農村節水供水和防洪減災能力,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堤防及排澇抗旱設施的除險工作。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推進瀏陽椒花水庫等大中型水庫新建工程,做好庫區移民安置工作,加強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及防洪排澇設施建設。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深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2年農村集中式飲水人口比例達90%以上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工程建管專業化”的要求,推動全市供水規劃互融、水源互補和管網互聯,推進規?;l展、標準化建設和專業化管理。
3.提升農村能源供給現代化水平
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重點解決農村地區供電能力不足、電壓低、線損高等問題,到2020年,實現所有自然村通動力電,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和居民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100%。建設多元化的農村清潔能源生產結構,加快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到2022年,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分布式能源并網率達20%以上。統籌推進城鄉燃氣工程建設,推動管道天然氣向農村延伸,到2022年,農村天然氣普及率達85%以上。
4.推進數字化智慧鄉村建設
完成光纖寬帶網絡和無線網絡進村入戶工作,加強農村通信網絡改造升級和全覆蓋,推動農村寬帶網絡、4G網絡設施全覆蓋和鄉鎮、村(社區)重要公共區域無線網絡全覆蓋。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推進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推進農村公共事務網上辦理,實現“農民辦事不出村”。完善互聯網、物流、郵站等基礎設施,實現城鄉信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
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拓寬鄉村就業創業渠道空間,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穩定增收。
1.拓展農民就業創業增收空間
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發揮人力資源市場的主體作用,聯合招聘單位推出更多適合農村勞動力的工作崗位,建設一批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基地。結合農村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鼓勵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就近吸納農村勞動力務工。著力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通過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措施,最大限度幫扶鄉村就業困難的人員實現就業。挖掘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鼓勵農民創新創業,支持創辦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民宿等,降低農民創業門檻和經營成本,支持農民采取合作、聯合、參股等方式發展一二三產業經營項目。
2.提升鄉村就業創業服務水平
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的農村就業服務平臺,建立健全鄉村勞動力資源臺賬、用工信息臺賬、轉移就業臺賬、勞動力需求臺賬等,加強動態管理。加快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服務模式。大力實施“春風行動”,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企業實施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持續性。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建好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建設一批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鼓勵涉農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做好返鄉人員創業服務、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
3.完善鄉村就業創業支持政策
完善就業服務、人才激勵、教育培訓、資金獎補、金融支持、社會保險等農村勞動力就業扶持相關政策。落實農村創業減稅降費和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勞動力就地創業、返鄉創業。支持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促進就業創業。放寬返鄉創業園用電用水用地標準,吸引更多返鄉人員入園創業。激勵鄉村優秀人才發揮領頭羊效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工業、休閑旅游業及其他新興業態。鼓勵引入眾包、眾扶、眾籌、眾智等新模式幫助農村勞動力提升創業質量。
三、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補好農村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短板,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優先改善和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行動,推進農村標準化學校建設,到2022年,鄉村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8%以上,實現農村教學點專遞課堂全覆蓋。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鼓勵社會資本興辦農村教育事業,鼓勵和支持城區優質學校到農村聯合辦學。加快實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提升特殊教育師資和辦學水平,推進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推進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健全城鄉學校對口支援制度,深入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完善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加大名師(特級教師)農村中小學工作站建設力度,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
2.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合理配置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服務功能,加強鄉村中醫藥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投建鄉村醫療機構。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推動市、縣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構建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促進分級診療。建立健全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強化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規范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落實,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針對重點人群,結合重點疾病,擴大服務項目覆蓋面和豐富服務內容。加強健康知識的普及,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綜合防控,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精神衛生疾病、職業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強化優生優育,切實提升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加強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全面提高農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3.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加快健全以居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推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制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鞏固城鄉居民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結算。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動態化、精細化管理。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多元化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保障機制。
4.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
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建立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依托農村敬老院、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老年人活動站等開展各類養老服務。對農村敬老院進行升級改造,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提高鄉村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能力,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引導擴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健康服務、精神慰藉等配套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老年教育,加強基層老年協會和各類興趣協會建設,發展適合老年人的養生、服飾、旅游等產業,發展老齡事業和銀發產業。
5.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健全氣象監測體系,加強災害預警預報。建立健全農村防災減災救災信息獲取和共享機制,解決農村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系統治理農村防洪、抗旱、除澇、地防、滅山火等薄弱環節,提高農村抵御極端氣候、地質和火災等災害的能力。科學規劃農民住房和農村社區建設,加強對農村住房的選址、抗震、除險等的指導,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推進農村綜合減災樣板村(社區)建設??茖W選址、統籌兼顧,逐步完善農村救災物資儲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