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有句話,叫做“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可見人體排濕工程的難度,簡直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去看中醫時,伸出舌頭一看,不少人都是舌體胖大,有齒痕,這些都是體內水濕過程的表現,可以說,濕氣過盛,在現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這個問題,這可怎么辦呢?
要想祛濕,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濕氣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一、喝冷飲
首先冷飲本來就是寒濕的東西,所以,寒濕的東西進入我們的身體肯定會產生濕氣的,不僅如此,冷飲還會傷害我們的陽氣,我們講,寒氣與陽氣本就是相對的,一個人陽氣越足濕氣就也少,反之陽氣越弱,濕氣也就會越重。
二、把水果當飯吃
中醫講,水果大多寒涼,而且多為寒濕,所以吃太多的水果,不僅會加重身體的濕氣,而且也會傷害我們的脾胃。
三、愛吃甜食
甜食為什么也會產生濕氣呢?因為甜食屬于肥甘厚味中的一種。肥甘厚味的食物吃多了就會產生濕氣。中醫認為適當的甘淡的食物可以補脾,比如五谷、懷山藥等等,但是現在的甜品都是過度的甜,過猶不及,所以反而會傷脾。
包括牛奶,牛奶不僅寒也濕還滋膩,所以也要適度
四、過度服用消炎藥、抗生素等西藥
我們都知道,抗生素與消炎藥都是非常苦的,苦寒敗胃,所以又苦又寒的東西一定不能久服,久服一定會傷害脾胃,脾胃受傷了,濕氣自然就會多起來。
五、飲食不規律,要么挨餓要么吃得太飽
飲食不規律一定會傷害脾胃的,脾胃不好了,濕氣就會出來。
六、久坐一族,從不運動的人一定會有濕氣
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久坐傷脾,久坐不動一定會傷氣,脾不好了濕氣自然就會增多,氣虛了濕氣也會增多。
七、思慮太多,操心太多,而且老想不明白,經常生悶氣的人也容易產生濕氣
這是因為,思傷脾,思慮過度就會傷脾,所以,脾不好了,濕氣自然就多了。還有思則氣結,思慮太多,脾氣就打結了,氣結了哪還吃得下飯,即便吃下去也不運化,不運化就會產生濕氣。
八、夏天一天到晚躲在空調房里,一點汗都不出的人,身體一定會有濕氣。
夏天我們的毛孔打開,出汗就是祛濕排濁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你一直躲在空調屋里不出來,汗都出不來,就都積攢為濕了。
所以,大家可以仔細對照一下,這些日常產生濕氣的行為,你是不是也在做呢?如果是,先把這些改善掉。
那接下來再給大家分享一劑,來自醫圣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雖然只有4味藥,但后世祛濕的方子成百上千,總體都離不了這個根本的方,堪稱千古第一祛濕方。我們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
苓桂術甘湯:茯苓 桂枝 白術 炙甘草
一、茯苓
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很多人都知道,而且茯苓這味藥它祛濕能力特別強,主要是用過兩種途徑祛濕。
1、健脾、祛濕,茯苓能夠健運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復,就能促進水液的代謝
2、利水滲濕,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很多水腫的患者服用了苓桂術甘湯,排出很多小便后,水腫就消退了,利用的就是茯苓的利水作用。
二、桂枝
桂枝,辛甘發散為陽,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作用,這個桂枝就好比太陽,它能夠氣化中焦脾胃的水濕,從而讓水濕不再集聚。
三、白術
白術也是健脾祛濕的高手,這個相信我不用再過多的給大家介紹。
四、炙甘草
甘草,,主要功效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而且經過烤制或者蜜制之后,味道發苦,這就還增強了強壯心陽的效果,陽能化濕。
總之,我們看,苓桂術甘湯,僅一個方子,就包含了中醫祛濕的三大方法:
1、利濕——主要靠茯苓,它能把我們的濕氣從小便排出去。
2、滲濕——主要靠桂枝,它可以強壯我們的心陽,可以解表發汗,讓我們的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去。
3、燥濕——主要靠白術,它能把我們身體可以利用的水氣化成水蒸氣,就像火爐烘烤毛巾一樣。
這個炙甘草呢就相當于健脾,牢牢守住我們的脾胃,白術同樣也可以健脾。
所以,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固脾胃。這樣便可以讓你將全身上下的濕氣都排出去。
不少人用了這個方子汗多了,這正是祛濕的效果出來了。還有的朋友用了這個方子排便次數多了,排便之后感覺非常舒服,當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了長達數年的慢性濕疹。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了膝關節積液、胸腔積液、腦積水、胃脹、水腫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濕第一方!
如果你也體內濕氣重,這張方子一定不要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