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疳(淺層鞏膜炎)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5-94)。
主要癥狀:白睛里層局限赤脈紫紅,或有隆起結節,疼痛拒按,畏光流淚。
次要癥狀:病變相鄰黑睛侵淫生翳,視物模糊;眼球微凸,轉動不利;出現視歧,
白睛赤胬;眼珠劇痛,眼壓增高。反復發作,白睛青藍。
具備主癥,結合次癥或起病、誘因、既往史、性別、年齡等即可確診。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眼科學》(趙堪興、楊培增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年)。
(1)臨床特點
癥狀:突發眼紅眼痛,畏光流淚。
體征:局限性結膜充血或睫狀充血,局部平坦、或有輕度隆起、或有結節樣隆起,
結節可單個或多個,病變處有觸壓痛。
預后:愈后遺留青灰色斑或病情向深部發展。有復發性、自限性。
(2)輔助檢查
相關免疫檢查有助診斷。如血沉、血清尿酸、類風濕因子、免疫復合物等異常。
(二)病類診斷
1.單純性表層鞏膜炎:火疳無結節者。
2.結節性表層鞏膜炎:火疳有結節者。
(三)證候診斷
1.肺熱壅盛證:白睛隱痛,羞明流淚,局部赤脈紫紅,或有隆起結節,壓痛,或伴
有咽痛咳嗽,溲黃便秘。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2.火邪蘊積證:目赤脹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白睛紫紅隆起結節較大,壓痛加
劇,可伴黑睛生翳,或伴有畏寒發熱,口苦咽干,大便干結,溲短黃赤。舌質紅,舌苔
黃,脈數。
3.風濕熱邪證:白睛結節隆起赤穢,脹痛,視物模糊,病程纏綿,或伴有骨節酸痛,
胸悶納呆。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 326 —
眼科中醫診療方案
4.氣陰兩虛證:病至后期,目澀酸痛,羞明難睜,白睛結節,色澤暗紅,反復發作,
或伴有口干舌燥,顴熱潮紅。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1.肺熱壅盛證
治法:清瀉肺熱,活血散結。
推薦方藥:瀉白散加減。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郁金、夏枯草等。
2.火邪蘊積證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散結。
推薦方藥:還陰救苦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生地黃、連翹、龍膽草、
升麻、蒼術、炙甘草、柴胡、防風、羌活、細辛、藁本、川芎、桔梗、紅花、當歸等。
3.風濕熱邪證
治法:祛風清熱,化濕散結。
推薦方藥:八味大發散加減。羌活、白芷、防風、川芎、藁本、蔓荊子、秦艽、豨
薟草、丹皮、丹參等。
4.氣陰兩虛證
治法:益氣養陰,化瘀散結。
推薦方藥:養陰清肺湯加減。生地、芍藥、薄荷、甘草、玄參、麥冬、貝母、丹皮
等。
(二)特色療法
1.針灸療法:取尺澤、合谷、攢竹、絲竹空、太陽等穴。每次取 3~5 穴,交替輪
取,瀉法為主,每日一次,每次留針 30 分鐘。實熱證明顯者,可取合谷、太陽點刺放
血。
2.中藥熏蒸:取中藥煎劑進行熏蒸治療。勿過熱以免燙傷患眼。將中藥煎劑適量置
入熏眼器內,調節適當蒸汽量,時間設為 15~20 分鐘,使得藥汁熱氣蒸騰患眼局部。
3.離子導入:取中藥煎劑進行離子導入。取部分煎劑浸濕紗布,放置于患眼上,戴
上眼罩,電極片固定于手部。通電 0~0.5mA,時間 20~30 分鐘。注意紗布、電極片與
皮膚充分接觸,雙眼放松、輕閉。
4.外用眼藥:根據病情需要,選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滴眼液外用。
(三)健康指導
1.生活起居:注意用眼衛生。外出佩戴防護眼鏡,避免強光刺激。積極鍛煉身體,
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
— 327 —
眼科中醫診療方案
2.飲食調理:宜清淡飲食,少食肥甘厚膩及辛辣之品。忌煙酒。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5-94)擬定。
1.治愈:白睛結節紅腫消退,疼痛消失。療效指數 n≥95%。
2.好轉:白睛結節紅腫減輕,疼痛等癥狀減輕。療效指數 n≥70%為顯效,療效指數
30%≤n<70%為有效。
3.未愈:白睛結節紅腫如故,疼痛等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 n<30%。
(二)評價方法
在進入路徑當日、出路徑時,采用疾病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
療效指數(n)=( 療前積分-療后積分)/療前積分×100%。
根據眼痛、眼紅、局部壓痛、白睛結節 4 個癥狀作為評價標準,分無、輕度、中度、
重度 4 個等級,分別計 0、1、2、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