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北京發展會展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無可比擬的優勢。發展會展產業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強城市影響力,還可以提高城市經濟活力,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會展是“特定時空條件下,多人有目的、有組織地聚集而形成的非日常性、非宣示性的集會活動” 。會展有廣義會展和狹義會展之分:廣義會展涵蓋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藝等多類活動形態,狹義會展特指會議和展覽活動形態;與之相關還有會議、展覽和獎勵旅游,亦即MICE概念。其中,會議是指“人們懷著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進行信息交流或聚會、商討的活動”;展覽是指“在特定的地點和期限內,有組織地陳列展示工業制品、科學成果或藝術品,達到信息、商品、服務交流目的的社會活動”;節事是指“節日、慶典、賽事及類似的特殊活動”,獎勵旅游則是指組織“向完成了顯著目標的參與者提供旅游作為獎勵,從而達到激勵目的”的一種活動。
經濟研究和產業發展意義上的會展是以城市會議、展覽設施為依托,以城市產業結構、消費結構、文化傳承和城市輻射力為條件,以會議、展覽等為載體,通過專業化運作主體、市場化運作方式和專業化運作手段,能夠為社會和運作主體帶來經濟、社會效益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經營行為。會展產業是指由會展活動策劃、營運而導致的會展場地、旅游餐飲、工程搭建、商務服務、公共服務等服務領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產業鏈環節各類企業的總和,是城市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現代服務業體系的重要構成。
會展產業通過會展活動的策劃、營銷和組織,通過各種類型會展活動的舉辦和各類服務提供,帶動商品、物資、人員、資金、信息流動,提升城市現代服務業總體水平,拉動相關服務發展,擴大城市服務經濟規模;通過最新技術、產品展示和最新思想理念、信息傳播與交流,促進商品、生產要素的跨國、跨區域流動與重新組合配置,促進最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作出貢獻。
會展經濟拉動效應是指通過舉辦會展活動為會展活動策劃運作主體和會展服務提供者帶來的經濟的收益,拉動會展活動舉辦城市總體經濟規模擴大所產生的效應。
會展活動不僅可以為會展活動策劃組織者、場館租賃經營者和現場服務提供者帶來經濟收益,還可以為會展活動舉辦地帶來大量的會展活動參與者和觀光客,為當地酒店、餐飲、零售、物流、觀光等產業帶來附加的收益。這些都屬于因會展活動舉辦為一方經濟發展帶來的直接經濟好處,會展經濟拉動效應又被稱之為直接經濟效益。會展活動的經濟效應不僅限于會展場所和會展主辦方的收入,會展活動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還會為城市的交通、通訊、旅游、餐飲、購物、娛樂,乃至廣告、金融等現代商務服務行業帶來額外的收益。
會展經濟擴散效應是指通過會展活動舉辦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改善、知名度提升、商品流通和優勢生產要素組合配置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影響效應;也有人將之稱為間接會展經濟效益。會展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商品交易、技術合作、信息交流和思想理念碰撞,加速商品、技術、信息、資金流動,推動優勢生產要素組合配置,提高要素生產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遵循發展。
會展經濟擴散效應可以商品流通擴大效應、優勢生產要素組合配置效應、經濟技術示范效應和城市發展環境改善效應等幾個層面加以考察。
展會通過最新技術、產品展示和最新思想理念、信息交流促進商品、生產要素流動,新技術推廣和生產效率提高,北京會展為北京城市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環境改善作出了貢獻。
據北京市統計局統計,2015年北京市接待展覽789個,比2014年增加66個,增幅為9.1%;接待會議約為20.9萬個,較2014年增加約5000個,增幅為2.7%;會展收入218.5億元,比2014年增長3.9%,其中,展覽收入、會議收入和獎勵旅游收入分別約為110.5億元、97.1億元和10.9億元,分別較2014年增加約4.9億元、0.5億元和2.8億元。北京市統計局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會展總收入超過1100億元,為北京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11年,北京規模以上會展單位實現直接會展收入223億元,占當年北京GDP16000億的1.39%;其中展覽直接收入占0.52%。十一五期間,北京會展業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達到23.1%,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為GDP 增長速度的一倍多。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曾組織對2008年在北京新國展舉辦的汽車展、服裝博覽會和體育用品博覽會進行了抽樣統計測算。據他們的測算,汽車展、服裝展與體博會展會收入分別為16420萬元、4390萬元和3240萬元。汽車展、服裝展、體博會拉動北京市展會相關行業總收入分別為170881萬元、44827萬元、29007萬元;拉動順義區展會相關行業總收入分別為14499萬元、6022萬元和6113萬元,其拉動系數如下表:
| 汽車展 | 服裝展 | 體博會 | 綜合拉動系數 |
北京市 | 1:10.41 | 1:10.21 | 1:8.95 | 1:9.85 |
順義區 | 1:0.88 | 1:1.37 | 1:1.89 | 1:1.38 |
展覽會通過現金技術和產品的展示,可以帶來技術的示范和模仿效應,可以促進優勢生產要素的異地移動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催生新的產業,加速產業現代化進程。
歷史上,北京曾經通過展覽會設備留購、技術引進,催生了北京,乃至中國家用電器產業。1979年日本三洋株式會社來京舉辦三洋電器展覽會,通過展示和留購三洋樣機,經過消化、吸收,推動了北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產業的發展。北京電視機制造廠家在展覽會期間引進了三洋黑白電視機生產線,在全國最早組裝和生產黑白電視機,并較快過度到彩色電視機的組裝和生產。1979年,白菊洗衣機廠最早研制成功單桶洗衣機,1980年開始投入批量生產。上一世紀80年代初,北京的牡丹電視機、白菊白蘭洗衣機和雪花冰箱曾行銷全國,紅極一時。
近些年來,北京展會對于助推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化進程,促進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首先,“中國服務貿易交易會(京交會)”的創辦大大加快了北京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北京服務產業的結構優化。根據國家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轉變、北京經濟發展產業優化發展需要,2012年,商務部和北京市在北京創辦了“中國服務貿易交易會”。幾年來,北京服務業增長大大快于一、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漸顯著,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京交會”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據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3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9.8%,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9.9%,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對保持全市經濟平穩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2015年,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分別實現收入11921.3億元和642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6%和8.8%,分別拉動服務業收入增長0.8個和0.4個百分點。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38.5億元,增長19.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其次,會展活動產生了積極的聚集效應,推動了產業集聚發展。“中國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對于推動北京科技產業發展,確立科技研發中心地位,促進科技產業聚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科博會曾經促成了諾基亞星網工業園落戶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僅第十二屆科博會期間,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就簽約11項目,引資156.8億元,其中涉及企業總部、研發總部、營銷總部項目6個。科博會有力地助推了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在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北京電影節”、“北京設計周”等會展活動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些活動通過展示文化創意產業成果,宣傳產業發展政策,推介合作項目,吸引項目落地,有效地助推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產業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進程。據不完全統計,前六屆文博會促成的項目成交總額超過了2500億元人民幣。2005年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0.2%,文化創意產業在北京GDP中的比重增加到12%。
第三,會展農業提升了北京知名度,推動北京農業轉型升級。受制于北京城市特色和囿于北京的農業資源,北京一般性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有限。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制約,北京市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會展農業的思路,通過會展提升北京農業的產業影響,促進產業升級。經過幾年的嘗試,已經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北京順義區通過舉辦2009年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順義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將花卉產業培育成順義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打造了鮮花港物流集散基地,全面推動花卉產業向更高端發展。北京昌平區借助舉辦世界草莓大會的契機,強化昌平草莓產業“科技前沿、種業高地、精品高效、輻射示范、農民受益”的發展定位,引進國內外優新品種,建立草莓重點功能實驗室和試驗站,引進國際領先的現代化草莓選果、分級、包裝、加工設備及配套技術,推行國際化、市場化經營模式,延長草莓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努力將昌平建設成為全國草莓產業科技研發基地、種業基地、中國北方草莓交易中心、特色旅游觀光景地和農業會展集散中心。北京豐臺世界種子大會、延慶世界葡萄大會的舉辦也大大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升級的進程。
會展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被社會各界所認識,會展經濟發展日益得到眾多城市的重視。十二五以來,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會展活動影響的推動下,全國會展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北京會展發展卻不盡人意,與兄弟省市相比,與北京其他產業部門相比,北京會展出現了增速減緩,相對地位下降的現象。
十二五期間,北京會展發展處于低潮,會展直接收入處于負增長狀態,經濟規模縮減。2015年,與十一五收官之年2010年相比,會展收入只增加了26.68%,年均增長率只有5%左右;與最高年份2012年相比,展覽數量從956個減少到789個,減少65個;會議數量從31.3萬個減少到20.9萬個,減少10.4萬個;會展直接收入從247.2億元減少到218.5億元,減少。與之相對應,十一五期間,北京市2010年會展業直接收入172.48億元,比2005年增長182.3%,年均增長23.1%,2010年北京舉辦各類展覽1196個,展覽總面積近900萬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207萬平方米,收入70.4億元,增加237.5%。
北京展覽曾經一路領先,遙遙領先于國內其他城市。然而好景不再,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北京展覽面積2011年被上海超過,2012年被廣州超過,早先的所謂展覽北上廣三強排序被打破,北京名列第三;而且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趨勢,2015年,上海展出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廣州也達到860多萬平方米,北京只有526萬平方米。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根據城市舉辦展會數量、面積、展覽場館數量、面積、大型展會擁有數量、國際展協成員數量、管理機構數量等指標編制的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三,指數值為195.99,大大落后于上海、廣州。上海第一,指數值441.69,廣州第二,指數值230.49。
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統計,2015年全國總展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展覽會共有30個,其中上海有12個,廣州有10個,北京只有2個;展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展覽會124個,其中上海36個,廣州20個,北京只有7個;2015年各行業排名前三位的363個展覽會中,上海97個,廣州49個,北京32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北京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中國國際汽車商品交易會(CIAPE)等重量級大型展覽會紛紛撤離北京,移師上海,或其他城市。
北京會議情況也不容樂觀,北京原先領先的會議地位優勢也在逐步消蝕,差距縮小。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公布的國際會議舉辦城市排名,2009年北京舉辦國際會議96個,排名第十,2012年,排名第十三,2015年排名第十四;名次逐步后移。《2015中國會獎城市吸引力指數》顯示,根據2014年四季度到2015年三季度全國部分城市會議活動的大數據,北京成為中國第一會議客源地、第二大會議目的地。第一大會議目的地是上海。這意味著北京的會議資源外流,北京作為會議目的地的地位下降。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北京會議數量 | 98 | 111 | 109 | 105 | 104 |
北京城市排名 | 12 | 10 | 13 | 18 | 14 |
(1)產業轉移,市場多元,展會經濟基礎削弱
會展業既是某一地區產業集聚的必然結果,又是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引擎”,會展業對城市以及周邊的產業依賴性極強,以相關產業發展為基礎,對產業進行集中的展示。特別是一些專業性會展,完全依賴于相關產業群、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支撐。因此,北京部分產業的疏解與調整,相應地會導致相關專業會展的流失或外移。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市場功能的不斷完善,市場協調、整合資源配置的功能不斷強化,北京作為全國物資調撥和資源整合中心的地位弱化,原先必須在北京舉辦的會展活動現在可以在其他市場中心城市舉辦,這也導致了部分市場導向程度較高的會展活動轉移到其他市場中心城市,出現了所謂“北展南移”、“孔雀東南飛”現象。
(2)設施供應條件不足,拓展空間受到限制
北京會展場館設施建設和配套條件大大落后于其他城市,不能滿足會展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了北京會展產業的發展。第一,北京會展場館設施建設過于分散,部分遠郊場館設施適用性不強,利用率不高;市區、近郊主要場館總量供求缺口較大,檔期安排較緊,一些知名展會由于難以落實展覽場館或場館檔期安排不理想,不得不轉移其他城市。第二,北京會展場館單體規模較小,綜合配套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大型品牌會展發展、擴張需要,迫使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發展潛能較大的品牌展會轉移到外地舉辦。第四,主要場館周邊環境、配套服務能力不能滿足展會發展需要。北京目前最大會展基礎設施——中國國際會展中心(新館)位于順義區,距離市中心較遠,缺乏城市主干道路連通,與低密度居住區毗鄰,酒店、餐飲、物流等相關配套服務不完善,對舉辦大型綜合展覽活動形成較大制約;市區幾個會展設施集中地區交通擁堵也成為制約北京會展發展的重要因素。
(3)管理體系不健全,協調、促進職責不明確
北京會展業一直未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進行管理,沒有形成統籌協調的會展業管理體系。實際工作中,各相關部門根據各自行政職能分工參與其中:發改、旅游負責規劃,商務負責審批,貿促負責促進,統計負責統計,工商、公安、消防、城管等多個部門從各自職能角度參與事中監管。各部門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調機制,政策把握和標準掌握不盡一致。
國務院《關于促進展覽業進一步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15號)》文件充分肯定了展覽業的重要性,明確了展覽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同時也對我國展覽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件指出“我國展覽業已經成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日益凸顯”,要求我國展覽業要更好發揮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中的作用,要求“明確展覽業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北京發展會展產業的思想認識要統一到國務院15號文件的精神上來,要充分認識到會展業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克服簡單認為會展只屬于一般活動的思維定式,革除按照一般活動管理、限定會展的慣性做法,要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把發展會展產業作為推動北京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落實總書記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推廣中心首都城市功能建設,實施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載體來謀劃、促進、管理、協調。
全面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加快會展產業管理體制、機智的改革與創新,構建由商務委和旅游委聯合牽頭,發展改革、教育、科技、公安、財政、稅務、工商、海關、質檢、統計、知識產權、貿促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分工協作。鑒于北京首都地位和北京會展的特殊性,建議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會展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與中央相關單位的溝通協調,爭取中央單位和央企的支持,做大做強北京會展產業。加快會展產業發展法制建設,制定實施《北京市會展業管理辦法》,明確會展市場的準入機制和辦展主體的資質條件, 規范行業主體的市場行為, 明確會展行業管理規范,逐步建立健全事前把關、事中和事后監控的全程監管模式,為會展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盡快出臺“落實國務院15號文件的實施細則”,健全會展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出臺有利于會展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明確各項政策研制和實施的責任主體,提高各項政策的到位率和時效性。
積極開展既有會展場館的改造、升級工程,改善周邊環境及服務配套,完善會展服務業態,推廣智慧會展理念,推進北京會展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二、三期工程建設。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打造京津冀會展業發展集群,發揮北京市會展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在整合優化現有場館布局的基礎上,根據“十三五”會展業的發展需求,在大興區新機場與河北交界處附近,規劃建設一處功能配備齊全,配套體系完善的大型現代化會展綜合體。規劃室內展覽面積40萬平方米,一次規劃,分步實施,責任明確,實施主體單位到位,加快推進,爭取十三五期間首期建成,交付使用。
加強會展市場主體培育,建立專業化的會展服務體系,推動會展行業市場主體根據現代化企業制度實現企業化管理和運營,創新機制,增強活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建立健全會展市場游戲規則,加強行業規范和自律;研究制訂北京地方性會展行業服務標準,規范會展策劃運作、工程設計搭建、場館租賃服務和其他會展服務要求,提高整體會展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會展行業誠信建設,探討建立會展企業信用評估制度。加強北京國際會展業協會的組織建設、職能建設和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行業中介組織溝通政府、服務企業和行業自律的功能作用,促進北京會展產業健康、有序、持久、穩定發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