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始皇是第一位想“成仙”的皇帝。 |
![]() |
羅浮山上的葛洪洗藥池。 |
![]() |
《山海經》上記載了很多神仙故事。 |
![]() |
凌光
人來到世上,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總有一天,我們會死去,會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古往今來,多少哲人的思考,多少文人的佳作,多少科學的發現,都從這里產生,人們也早已把它作為自然的規律而加以接受。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不少人前赴后繼地向這個自然規律發起了堂吉訶德式的挑戰。
國人獨有的神仙信仰
很多人知道,中國古代有煉丹術,西方古代有煉金術。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煉丹術的終極目的是要煉出長生不死之藥,甚至煉出吃了能成神仙的“仙藥”,這種“高遠”境界,顯然不是只追求煉出黃金這種俗物的煉金術,所能比擬的了。
為什么中國有煉丹術,西方只有煉金術?歸根結底,要從中國文化中的神仙信仰說起。
現在的人們說起神仙,只是把它當個笑話講了,然而在中國古代,確實有很多人是實實在在相信有神仙的。
在戰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山海經》里有多條關于神仙的記載,據說有個軒轅國,那里壽命短的人可以活到八百歲,壽命長的人可以活到數千歲;據說在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叫不死之山,那里有不死之民,而他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吃了不死藥。《戰國策》里也有不死藥的記載。《列子·湯問篇》甚至給出了仙山的具體描述。
最先倡導神仙說的是一些有閑從事長壽煉養活動的方士。戰國時代,神仙思想已在中上層社會蔓延開來。倡導神仙說的方士,常常被稱為神仙家。
不光是這些方士,很多大思想家大文人,也對神仙情有獨鐘。大思想家莊子在他的著作里屢次提到了理想中的仙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屈原的《離騷》、《九章》中也生動地描繪了許多仙人活動的場面。
中國古代的神仙說,也不全是空穴來風。比如《史記》所提到的東海“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這顯然來自于“海市蜃樓”的自然現象。我國山東蓬萊縣因其特殊氣候,可以經常看到渤海廟島群島的幻景。古代的人們缺少自然科學知識,難免就把海市蜃樓現象神化了。
說來奇怪,神仙思想在我國如此普遍,在其他國家卻是罕見。西方基督教認為,人的靈魂可以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但肉體注定是要死亡的;印度佛教也認為,靈魂可以轉世再生,但人壽終有盡,尸身不可留。唯獨中國的神仙道教大力宣揚,只要修煉道法,靈魂和肉體都可以長生不死,永留世間。世界各國都有神,唯獨中國才有仙。神是天上固有的,中國人卻認為,有神還有仙,仙是世間所出,是凡人所變。
向自然“仙境”尋求仙藥
既然神仙家說,凡人也能成神仙,難免就有很多凡人躍躍欲試。
在古代,自認為最有這個資格的,就是皇帝了——皇帝乃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啊。
那么,怎么才能長生不老,成為神仙呢?
據說,戰國時期的方仙道又可分為三大流派。一是服食派,專以服食藥物以求長生不老。二是房中派,主要以房中養生為成仙方術。三是吐納導引派,講究導引服氣,以此長壽變仙。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也是第一個熱衷于追求長生不老乃至成為神仙的皇帝。當然,皇帝要通過后兩種途徑去成仙,實在太麻煩,于是,秦始皇非常希望通過服食仙藥達到長生不老。
在秦始皇那個時候,“煉丹”也許還沒有出現,至少是沒有普遍出現。那時的方士,主要是在自然界中尋找植物、動物或礦物,大量嘗試,希圖達到長生不老、飛騰成仙的目的。比如煉丹先驅安期生,就曾“食巨棗,大如瓜,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因此,秦始皇采取的方法就是派方士去尋找仙人,問得仙藥。他先后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東海求仙人,遣使燕人盧生、韓眾等方士入海尋找仙人和不死藥。數年間,興師動眾,卻落得人財兩空,屢屢受騙。秦始皇惱羞成怒,抓來在京的儒生方士數百人,不問青紅皂白,“一坑”泄恨,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但秦始皇仍不甘心,最后一次出巡時,又去東海邊,“登會稽,并海上”,祭拜山神海神,“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當然他還是一無所獲,反而在途中一命嗚呼了。
“人工合成”催生火法煉丹
方士們在失敗之余,也在總結經驗。
既然自然界中找不到現成的,他們就嘗試“人工合成”。受中醫煎煮草藥的方法啟發,方士們開始嘗試水煮藥物,亦即水法煉丹,企望從“煮”中煉出長生不死藥。后來,他們又從“冶煉”技術中找到靈感,迅速崛起的冶金制造業告訴人們:熔爐里的變化確實奇妙,爐火燒煉的威力的確無窮。莫邪寶劍從中煉得,神仙妙藥何不就此為之?火法煉丹由此誕生并發展起來了。
煉丹術的源頭在哪里,已不易考查。而《史記》中則記載了歷史上較大規模的一次煉丹活動。這是在“秦皇漢武”中的漢武帝的推動下開展起來的。
西漢皇帝漢武帝,文韜武略自不必說,他也和秦始皇一樣想長生不老。除了四處派方士求仙藥以外,他還多了一種手段,就是“煉丹”。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登位初期,亦即公元前135年左右,方士李少君已在宮殿里為皇帝煉丹了。顯然,李少君不是“煉丹術”的第一人。從司馬遷的記述中我們知道,李少君的煉丹方法大致為:用丹砂諸藥煉成黃金然后飲用此金以求仙壽。
當然,這里的黃金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黃金,而是丹砂煉成的藥物。
為何要用丹砂來煉制仙藥?丹砂為什么能夠煉出“黃金”?
對此問題,煉丹家們找到了許多理由。首先,丹砂具有高貴的朱紅色,因此,古人認為,天然紅色的丹砂是天地血氣所化,是生命永恒的標志。其次,天然丹砂確實有養神益氣、明目清肝、潤肺止咳等醫療作用。第三,丹砂加熱后的變化非常奇妙。丹砂加熱可分解成水銀和硫黃,水銀和硫黃重新攪拌化合,適當加熱,又可復得紅色的丹砂結晶,在古人看來,這正喻示著“道”的往復。最后,人們早已觀察到丹砂與黃金共生的現象,即“上有丹砂,下有黃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很容易聯想:黃金是由丹砂變成的。
上述種種理由,便使丹砂最先成為“煉仙藥”的主要角色。“煉丹術”之名也由此產生,沿用至今一直未變。
隱士著書立說被奉為丹經典范
以往的方士們煉丹都是各自為戰,缺乏理論指導和總結。東漢時期,第一本為煉丹術立論的著作終于問世,名為《周易參同契》。作者魏伯陽,是名不見經傳的煉丹隱士。據推算,魏伯陽生活在公元100至200年之間,《周易參同契》當在公元150年前完成。
魏伯陽提出了鉛汞合藥說,并很快得以盛行。鉛汞學說確立后,煉丹家便把精力長期集中在鉛、汞這兩個系列的物質上,大做文章,積累了許多鉛汞化合物知識。后世歷代煉丹家都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典范,稱它是萬古丹經之祖,千種丹經之王。為它作注者代代不乏,出名的注本有四十余種之多。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中國本土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到了漢朝后期,道教有教團產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從此,中國的煉丹術便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道以術立,術隨道興”,二者相依為命,相輔相成。
東晉年間,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煉丹家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出身士族大家庭。葛洪13歲那年,父親病故,適值兵荒馬亂,家中被洗劫一空,僅剩數十畝薄地。葛洪從小酷愛讀書,博覽群書使葛洪對神仙方術發生了興趣,他希冀以此調理自幼多病的身體。17歲時,煉丹大師鄭隱來馬跡山招徒,葛洪便投奔其門下。葛洪為人謙虛禮貌,聰明好學,很得鄭隱器重。正當鄭隱向葛洪講授辨藥、辨火、備爐等煉丹基本知識的時候,傳來了西晉王室內訌、諸王兵變的消息。鄭隱預測,天下將有大亂,故決定北遷霍山深處。葛洪難舍家人,不肯隨去。
不久,果然天下大亂,西晉八王互相殘殺。戰亂之中,葛洪也投筆從戎入仕,參與平定戰亂,然而社會的黑暗也讓葛洪心灰意懶,他幾次在入仕和求道之間搖擺,最終還是在赴廣西上任的途中,留在廣東的羅浮山,在山中修建了都墟庵,砌起丹灶,一心煉丹,以至終年。
葛洪一生著述等身,他最重要的著作《抱樸子》,《外篇》五十卷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和如何治世經國,《內篇》二十卷論采藥煉丹、延年養生、修煉成仙的理論與方法。
《抱樸子內篇》為煉丹術取得了極大聲譽。葛洪以80歲高齡在山中去世。有人說,他是成仙了。
為“長生”不惜前赴后繼
唐代,李氏皇帝尊老子為“朕之始祖”,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扶持道教,“天下道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勢力大張。
煉丹術在強大勢力的支撐下達到了鼎盛之點。這時,各種煉丹理論層出不窮,煉丹方法花樣翻新,內容繁豐。
在朝在位、風流倜儻的文人才子也加入了煉丹大軍。唐代最有名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熱衷于煉丹。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是李白晚年的自述。據考證,李白在青少年時代就愛好神仙之道,經常與道士交游。后來,李白也熱衷于服食丹藥,據說他的去世也與服丹有關。
生性謹慎的杜甫也被葛洪、王喬煉丹成仙的“事跡”所吸引。他曾到處尋討丹砂靈芝,以求長生,作詩曰:“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白居易更是在謫居江州的時候,在廬山深處親自起爐煉丹。
唐朝的皇帝更是個個熱衷于煉丹、服丹。政權略為安定,唐太宗李世民就招來一批煉丹道士為他合煉長生大藥。太宗之死也與服丹慢性中毒有關。唐高宗迷戀仙丹的程度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繼位后,他就下令廣征方術道士,入宮合煉黃白仙丹。一次就招來煉丹道士一百多人。仙丹終于煉成了。唐高宗貪多務得,結果急性中毒暴亡。高宗之后,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均因貪服仙藥而喪命,可以稱得上是“前赴后繼”。
有趣的是,這些天子繼位之初,都有清醒的頭腦,大罵迷惑先輩的煉丹道士,“輕懷左道,上惑先朝,醫方不精,藥術皆妄。俱是奸邪,罪當誅殺。”可是他們自己上了位,也忍不住派人查訪煉丹名士,將他們請入宮中合煉神丹,并且振振有詞說:“今已覓得真人,非前偽道士可比。”
盛唐三百年,煉丹大盛行,服丹大檢驗,結果死傷無數,敗者萬千,充分暴露了煉丹術的荒誕與危害。自此之后,煉丹術已是江河日下,雖然明朝一些皇帝也曾故態復萌,依然貪戀仙丹藥,但造成的惡果只能使煉丹服丹更加惡名昭彰。至清代中期,煉丹已基本絕跡。
延伸閱讀
意外“收獲”黑火藥
煉丹家的目的,本在煉出金丹,服之成仙。成仙之丹當然沒有也不可能發現,但往往有意外的收獲。黑色火藥的發明就是如此。火藥,顧名思義是煉丹家在煉長生成仙之藥時,無意中煉成一種“起火之藥”故名。
煉丹家需要對一些煉丹藥物進行“伏火”,目的在去其毒性,以便藥用,有硫黃伏火法、伏消石法、伏火礬法。火藥是唐代醫藥家、煉丹家孫思邈在硫黃伏火時發現的,他首記硝、硫、炭三種成分的混合物,可以起火或爆炸。
黑火藥誕生于唐代是無疑的。不過,關于火藥構成三要素,硝、硫、炭配方的明白記載,是晚在北宋1044年編成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那已是將火藥引入軍事技術了。
從煉丹術的發展到黑火藥的發明,充分說明古代煉丹家不愧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的早期化學家。
煉丹同傳統醫藥學也有不解之緣。歷史上不少著名醫藥學家,都是精通煉丹術的煉丹家。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是煉丹術的熱愛者,藥王孫思邈寫了《龍虎通玄決》等三部丹書。在唐代,可以說煉丹無形中已成為傳統醫藥學的一個分支。丹家和醫藥家往往攜手前進。
由于煉丹需要,對不少礦物藥的研究比以前深入,知識更全面,所揭示多種藥物的關系,都是化學變化的反映。
煉丹術對祖國傳統醫藥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概言之:
一、直接提供某些新的丹藥,傳為驗方。
二、對原有藥物,特別是礦物類藥物增加了新的認識,豐富了藥物性味、形態的知識。
三、為煉丹、制藥直接、間接地提供了技術經驗,累積了炮制藥物的科學技術知識。
煉丹家們常年活動于深山野林、人跡罕至之地,客觀上易于觀察到某些不為人常見的珍奇動物、植物、礦物,對發現新的天然藥物具有很大方便。丹家實際上不自覺地在從事藥物科學考察活動。
煉丹術對古代冶煉機械、技術的發展,客觀上也起了促進作用。
為了測量煉丹場地的方向和方位,或防止煉丹家在人跡罕至之地迷失方向,古代的方家發展了指南針。《夢溪筆談》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一記載,表明古代“方家”即煉丹家離不開指南針;其次,方家已利用磁石人工磨制指南針,不再利用天然磁石制指南針。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方家已認識到指南針不全指南,而“常微偏東”,這是世界上關于地磁偏角的最早發現,比之歐洲人的發現早四百多年。
(本文寫作參考蒙紹榮、張興強著《歷史上的煉丹術》等,部分,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