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的生命里,海蘭珠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這是連史書都承認的偏愛。
而且,只要海蘭珠的兒子活著,大清的皇帝就不可能是別人。
理由有4個:
皇太極在位時,清軍還沒有入關,但他們已經開始學習中原文化。
在前朝、后宮的建制上,他們都采用的是中原體系,因此,皇子能否登上皇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名分。
而海蘭珠的兒子,恰恰是最順理成章的皇位繼承人。
皇太極的一生,共有11個兒子,海蘭珠的兒子是皇八子。
乍一看,這個順序好像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但是,皇八子的7個哥哥,都不太能拿出手。簡單來說,前面7個皇子中,2個早夭,3個為庶妃所生,1個為側妃所生。
這些皇子的出身,都太弱了。
當時,皇太極需要聯絡各大部落的勢力,因此根本不會選擇這樣的皇子當皇帝。
而唯一有競爭力的,是長子豪格。
從名分上說,豪格是繼妃烏拉那拉氏的兒子,也能算“嫡長子”。但問題是,他的母親烏拉那拉氏,因為禮節有虧,被強迫與皇太極離婚。
而皇太極本人,一點都不喜歡烏拉那拉氏,如果不是豪格年長,又有功勛,又有兩黃旗支持,恐怕皇太極也不會冊封這個兒子為親王。
和這些皇子相比,海蘭珠兒子的出身就好太多了。
海蘭珠是關雎宮宸妃,在滿文中意思是“距離王最近的大福晉”。
《清史稿·后妃列傳》: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皇后姊也,天聰八年來歸,崇德元年,封關雎宮宸妃。
簡單來說,按照皇太極時期的后妃制度,海蘭珠的地位就是“東宮大福晉”,是“平妻”,地位僅次于中宮大福晉。
而當時的中宮大福晉,是海蘭珠的姑姑哲哲。
哲哲一生都沒有兒子,而且,她和海蘭珠同屬于一個部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因此,海蘭珠的兒子,可以被稱為最正經的“嫡長子”。
皇太極是非常寵愛海蘭珠的,因此,皇八子出身時,皇太極那叫一個欣喜若狂。
他直接頒布大清朝第一道赦令,大赦天下,還舉行了大型慶典。
“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詔大赦于國中,此古帝王之隆規。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朕稽典禮,欲使遐邇內外政教所及之地,咸被恩澤……”。
在赦令中,皇太極絲毫不加掩飾自己的開心。
而且,史書上很明確地記載了,其他部落前來朝賀時,都認為這位還在嬰兒時期的皇八子,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任皇帝。
可見,皇太極對海蘭珠兒的喜愛,溢于言表。
而此前出生的7位皇子,皇太極別說大赦天下了,連慶典活動都沒辦。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是日、科爾沁國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固倫額駙班第、扎薩克圖郡王布塔齊等。以關雎宮宸妃誕生皇子,遣官進獻貂裘、牛、馬、貂皮等物。
另外,海蘭珠的兒子,不僅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兒子,也是科爾沁草原和皇太極的第一個孩子。
科爾沁草原,是皇太極最重要的盟友。
他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和科爾沁草原緊密相連,也必須有帶著科爾沁草原血脈的兒子。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科爾沁草原接連送去了好幾個女孩。
哲哲是第一個,但她始終沒能生兒子;
孝莊是第二個,但她也沒能盡快生子;
海蘭珠是第三個,而她生下了兒子。
從寵愛上說,皇八子最得圣寵;從政治上說,他是科爾沁草原的最大希望。
因此,皇八子繼任,完全行得通,而且順理成章。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皇太極的關,就是海蘭珠。
海蘭珠入宮時,已經29歲了,比孝莊晚了9年。
但是,她一進宮,皇太極就把她的位置提到了第二,僅次于皇后哲哲。
皇太極對海蘭珠有多偏愛呢?
他出門征戰時,得知海蘭珠病重,直接扔下數十萬大軍,連夜騎馬返程,跑死了好幾匹馬。
在路上,皇太極因為著急上火,鼻血直流。
而為了不耽誤趕路,他直接在下巴處綁了一個碗。
只可惜,海蘭珠還是去世了,沒能等到皇太極回來。
海蘭珠去世后,皇太極追封她為“元妃”,意為“原配妻子”。
此時的皇太極,曾經休棄過2任妻子,更有哲哲這位正宮皇后。
但在他心中,海蘭珠才是妻子。
葬禮上,皇太極幾次悲傷過度,倒地昏厥。
他一直是個盡職盡責的帝王,可海蘭珠去世時,他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
《清列朝后妃傳稿》:“比薨,慟甚。昏迷伏地,繼而悔曰:'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為一婦人哉’”。
海蘭珠死后的第一年,皇太極幾乎停辦了所有慶典。
當年,清軍打了勝仗,明朝大將歸降,皇太極都以“愛妃喪期未過”,拒絕出席慶典。
“朕未服視朝衣冠,又不躬親賜宴,非有所慢于爾等也。蓋因關雎宮敏惠恭和元妃之喪未過期,故爾”。
從史書上來看,什么國家大事,都比不上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思念。
而如果有人擾亂海蘭珠的死后安寧,比如開展慶祝活動,那么,皇太極就直接判處他削爵、貶官、沒收家產、鞭打、貫耳鼻等等……
如果海蘭珠的兒子活著,那么,如此深情的皇太極,也絕不允許任何兒子騎在皇八子之上。
那么,大清的皇帝之位,必然屬于海蘭珠的兒子。
我們不得不考慮一種情況,那便是皇太極去世來急,來不及選擇皇位繼承人。
那么,按照當時的局勢,多爾袞和豪格之爭,也必然會出現。
歷史上,兩虎相爭,都是兩敗俱傷。
為了避免損失,多爾袞和豪格達成協議,共同選了孝莊的兒子福臨當皇帝。
但是,此時如果海蘭珠的兒子還活著,那么多爾袞就不會選擇福臨。
皇八子比皇九子福臨,只大了一歲,他們在心智上,不會相差太遠。
兩人都是科爾沁和大清的孩子,政治功能上也相差不多。
但是,海蘭珠的智慧和謀略,比不上孝莊。因此,皇八子要比福臨更好拿捏。
另外海蘭珠已經去世了,皇八子沒有靠山,如果要選“傀儡皇帝”,無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會選擇皇八子。
以上就是我認為海蘭珠兒子能當上皇帝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影視劇中,多爾袞和孝莊有情感戲,有些電視劇還把福臨的繼位美化成“多爾袞不愛江山愛美人”,甚至還有“孝莊太后下嫁”一說。
但在歷史上,多爾袞狠辣好權,絕不是個會被美色沖昏頭腦,“太后下嫁”,更是子虛烏有。
最早提出“太后下嫁”的,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
里面有一首是這么寫的:
“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此后,就有人發揮想象,根據“多爾袞自稱攝政王皇父”、“孝莊遺囑不與皇太極合葬”等,寫了很多猜測性的文字。
但實際上,張煌言的說法,真實性不強。
他是明朝遺民,對清朝多有怨言。
而且史料講究互相印證,而清朝正史中,多爾袞和孝莊之間,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
另外,張煌言遠在天邊,是怎么知道這么多細節呢?
當然,多爾袞確實自稱“皇父”。
可是,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項羽也尊稱范增是亞父。
并非每一個自稱“皇父”的人,都和嫪毐一樣,與太后不清不楚。
不過,不管什么情況,海蘭珠的兒子要是活著,他必然是最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只可惜,他只活到了1歲,就因病夭折了。
而海蘭珠也在皇太極離宮時,驟然患病去世。
這中間,是否有后宮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