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對蜀漢的態度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之所以說姜維是一個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姜維有一個特別的身份標簽,就是姜維是一個降將。
要知道歷史上對降將重用的記錄是極少的。而降將為了所投降的國家奮斗終生的概率更是少不可聞。因為降將往往意味著再次叛逃。
但姜維是一個特例。身為降將,他對新效忠的蜀漢非常忠誠。可以說完全實現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這是非常罕見的。姜維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劉禪在內的很多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從荊州進入蜀漢政權的人,最后都主張投降,唯獨姜維至死都在想辦法恢復蜀漢政權。這樣的忠心非常罕見。
那么姜維作為一個降將,他為什么對蜀漢這么忠誠。其實從姜維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蜀漢政權的核心秘密。就是明明在曹操已經占據著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諸葛亮和劉備卻能硬生生地創下跨有荊益蜀漢政權。而姜維無疑才是劉備和諸葛亮的真正衣缽傳人。
今天我們就以姜維為例子,分析一下,當一個人信念足夠強大時,是怎么樣的可以翻江倒海!
姜維是甘肅天水人,早年喪父,有母親一手帶大。通過姜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孟子,還是姜維,歐陽修,岳父,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幼年喪父,由母親帶大。但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理想主義者,為自己的理想終身奮斗。可見母親在孩子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姜維師從當時的大儒鄭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當時關中平原和西涼都已經被曹操拿下。因此姜維在魏國任職,姜維的父親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在羌、戎叛亂時,姜冏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故此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將,天水郡參軍。
但姜維在魏國混得并不開心。因為姜維師從的是當年的大儒鄭玄,學的是儒家經典。這一點和諸葛亮差不多。要知道儒家經典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忠君。而曹丕篡奪大漢的皇位,對姜維這樣的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因為違背了儒家的原則。
但姜維此時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人不僅需要理想,更需要生存。公元228年,在姜維26歲的那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
蜀漢的實力最強的時候是公元219年,劉備和諸葛亮通力合作,拿下漢中,劉備進位漢中王。這時候蜀漢占據天下兩大州,兵精將廣,前途光明。而諸葛亮和劉備目標一致,恢復大漢王朝。而在這個偉大目標的感召下,他們身邊聚集了非常多的忠于大漢的人物。
但可惜的是,在最好的時候,關羽大意失荊州,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而劉備也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強行出兵東吳,最后遭遇夷陵慘敗。把大好的形勢一舉葬送出去。最慘的是,劉備于公元223年,病死于白帝城。蜀漢的黃金搭檔只剩下諸葛亮。
而諸葛亮仍然高舉蜀漢的大旗北伐,準備自己完成當年的戰略目標。但蜀漢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即使這樣,諸葛亮兵出祁山的時候,仍然讓曹魏震動,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可見諸葛亮的用兵能力還是很厲害的。
在各郡叛變的時候,天水太守馬遵正帶著姜維等外地巡查。一聽到到處投降的消息,太守馬遵心中極度恐慌,感覺誰都不可信。于是他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這個太守連夜隨名將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到下邽,城門不開。無奈何,于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 姜維就這樣成了曹魏不要的人。
這讓姜維備受打擊,也看清了這些人的嘴臉。于是,姜維主動投降名聲在外的諸葛亮。諸葛亮剛開始也沒在意這位名聲不顯的年輕人。但一交談,就覺得這個年輕人不簡單。諸葛亮把得到姜維作為這次出祁山的最大收獲。
雖然這次北伐因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無奈強行帶西縣幾千家回蜀。也算無功而返。但諸葛亮卻辟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把姜維一下子提拔到高層。
諸葛亮還特地給蔣琬寫信稱: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涼州上士,考察姜維的才略,即使是李邵、馬良也不如姜維。
于是,又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后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征西將軍。
因此姜維從曹魏的一個末流小官,一下子封侯拜將。
姜維文武雙全,是少有的人品和人格都非常好的有才華的人。因此,諸葛亮給姜維升官發財,只是凸顯出來對人才的重視。因為姜維這樣的人,初期只是名聲不顯,以后只要放到戰場上,司馬懿也立刻會知道姜維的厲害。姜維的老娘還在曹魏,難保司馬懿不動用手段逼迫姜維回去。
因此姜維這樣的人才,單靠升官發財是不夠的,而是對團隊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就是說,諸葛亮選擇了姜維做接班人。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蜀漢政權恢復漢室的理想,是在他們之間傳承。至于劉禪,他才沒有那個心思恢復蜀漢。劉禪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能力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普通人只會看到顯而易見的差別,比如有人開奔馳,有人開五菱宏光。普通人只會覺得開奔馳的人有錢,僅此而已。曹魏和蜀漢,蜀漢無疑是開五菱的。因此普通人都會向曹魏靠攏,曹魏有十三州中的九個,蜀漢只有一個,還剩下的,東吳有三個。因此,蜀漢要想從曹魏召集到頂級人才,非常不容易。而曹魏又是教育最發達的地方,容易出人才。
因此諸葛亮和劉備為了避免蜀漢政權流落成一個小政權,蜀漢打的旗幟是興復大漢的旗幟。只有這桿大旗,才能讓那些對大漢有感情的人找到組織。有了全國性的人才,蜀漢才不至于沒落。如果僅僅單憑益州地區的人才,是遠遠不能和中原相爭的。
姜維本來就是儒家的鐵粉。直到見到了諸葛亮,才算是找到了組織。一腔才華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為蜀漢鞠躬盡瘁。為了避免蜀漢軍隊被司馬懿一窩端。諸葛亮命令魏延和姜維殿后。但魏延和楊儀有矛盾,拒絕殿后。只有姜維殿后。但姜維沒有任何怨言,依然勢單力孤的率軍擊退了司馬懿的進攻,保證了大部隊完全撤離。
從240年到249年,蜀漢的主力就是姜維,但此時姜維沒有能力帶兵北伐。而是在費祎的領導下,對抗曹魏的進攻。但費祎為了獨攬大權,每次姜維出兵,都限制不超過萬人。但即使這樣,姜維仍然擊退郭淮的進攻。
公元253年,費祎遇刺身亡。姜維終于可以繼承當年諸葛丞相遺志,出兵北伐曹魏,收復中原。
姜維是幸運的,從曹魏投降蜀漢后,遇到了能賞識自己的諸葛亮,找到自己要奮斗的目標。但姜維又是不幸的,跟諸葛亮六年后,諸葛丞相去世,姜維因為費祎的限制,不能施展自己才華。
好不容易等了十幾年,費祎死了,自己可以北伐了,但這個時候曹魏在司馬懿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人才的更新換代,鄧艾和鐘會開始在關中平原大放異彩。
所以蜀漢之所以一直不能統一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蜀漢的頂級人才都是獨立在支撐著大廈。配合的時候非常少。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黃金組合,好不容易擁有了荊州和益州,關羽就弄丟了荊州。然后劉備報仇身死。留下諸葛亮仰天長嘆,無奈輔佐無能的劉禪。
諸葛亮好不容易收降了姜維,但不到六年就去世了,剩下姜維這個超級補鍋匠,哪里有戰爭就去哪里,根本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
而姜維剛剛有點小成就,鄧艾和鐘會就來了,姜維的北伐基本上無望了。我們看看姜維是怎么樣維護蜀漢政權的:
公元254年,蜀漢朝廷劉禪讓姜維總督內外軍事,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軍襄武,斬殺主將魏軍主將,一路高歌猛進,先后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然后把搶走人口回來。
公元255年,姜維率大軍又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姜維進兵,圍攻狄道城。
公元257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于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于芒水,依山扎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姜維無功而返!
公元262年,60歲的姜維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
戰場上,姜維遭受強敵鄧艾的阻擊,朝堂上劉禪的親信太監黃皓,更在背后使絆子。黃皓居然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得知情況后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因此姜維深感憂慮,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
公元263年,蜀漢的大敵鐘會到關中平原練兵。姜維預感到情況不妙,立刻上表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于未然。
但這時的劉禪做出一個天大的荒唐事。劉禪的好哥們黃皓,就和一些神棍做法,布置了很多神兵,然后告訴劉禪,他們已經準備好了,鐘會根本進不來。奇葩的是,劉禪居然信了。可能真是劉備摔孩子的時候,把劉禪的智商摔沒有了。
更加奇葩的是,蜀漢的大臣根本不知道鐘會要伐蜀的事。整個成都沒有任何準備。還說劉禪不是阿斗,腦袋瓜聰明,這是聰明人該辦的事嗎!
果然鐘會把魏軍分成五路進攻蜀漢。而這時候一切都晚了,再支援已經來不及了。姜維基于當前不利的情況,無奈做出了退保劍閣的決定,利用劍閣的有利地勢,阻擋鐘會的大軍。
由于姜維的策略得當,鐘會在劍閣屢次被姜維擊退。鐘會攻了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前進,于是鐘會與諸將商議,準備撤還。
但這時候鄧艾出了一主意,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縣。鄧艾的主要目的是攻打涪縣,讓姜維分兵。沒想到的是,這一次鄧艾卻是誤打誤撞,直奔成都而去。
本來鄧艾的預測是,從劍閣向南,不過走兩百余里。但沒想到這一次從陰平小道后,南出劍閣兩百里,一下子進入人跡罕至的小道,翻山越嶺走了七百多里。最要命的是走到馬閣山的時候,已經無路可走了。是鄧艾裹著毛氈滾下山坡,才完成這次出其不意的行軍。
當鄧艾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江油,蜀漢就信心崩潰了。劉禪在群臣的勸說下出門投降。比劉璋更窩囊。劉璋好歹還是為了百姓,劉禪為了活命。
劉禪投降后姜維還在守劍閣,知道劉禪的投降命令來了,姜維才知道成都早就投降了,差點沒氣死。但也無可奈何。
但姜維仍然不死心,他看到鐘會有謀反之心,就圖謀東山再起。但可惜的是,計劃暴露,鐘會、姜維被亂軍殺死。
至此蜀漢傳承徹底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