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有點大。
我是一個初學者,願就題主和各方家學習,探討,釋疑。
首先是新舊韻之疑。舊韻《平水韻》成文到認可,也無須敘述了。它是有唐以來各詩家用韻的總結。在當時是有助習作者行詩的工具書,有很大的權威性。至今尚古崇古或附庸風雅(包括我自己)的人,大多以古律絕用《平水韻》部之韻為真。其實,就漢語發展到今天,好多普通話作者無法適應,造成爭議。《中華新韻》尚不太成熟,同韻母確實應該同韻,但一讀古詩也無以適從。入聲的演變令初學者懷慮,不知如何是好。
但這個問題有方家獻策:即用《平水韻》入詩者,入聲一律作仄聲處理;以《中華新韻》成文者,入聲便只能行平了。所作體裁,應注明韻別,體裁別。沒有注明的,可視為自由體,古風,舊體詩。
其次,就《平水韻》韻部,一則有寬有窄,二則冬東難辨。但一經用韻,窄韻險韻一為之,則只能走到底,按規矩辦事。一闕七律,多則五韻,少可四韻,要求嚴格的,就必須遵守。
第三,是提到以韻害意的,這個不必拘泥,以意境,詞可暢意為主,不要削足適履。但如出韻,也應通順適口用鄰韻,如果要求嚴格,還得主動注明。
失律可以用互救和拗救補之,以免孤平,三仄三平。
至于失替失粘,則是對律絕理解不深不到,應多看規矩,《頭條》上有大家,可以專門學習。
最后,現代人怎樣讀《平水韻》的舊體詩?
見仁見智,一則要對古名家名詩存有敬畏之心,他們成詩,是多年文化修養的積累,是對事物風景哲理高度概括,為了成詩作詞,是用了很大功夫的。至于不懂平仄,不懂入聲也不大重要,讓良好的意境,哲理,風情,熏陶自已罷了。如果學習寫詩,也應量體裁衣,按部就班。切忌好高鶩遠,急功近利,詞句堆砌,盲目用典,強作懷愁,無病吟呻,扭怩作態,似懂非懂,故作高深。
再三說明,我是一個初學詩者,願以此拋磚引玉。
用兩首去年終初雪時的所謂絕句結束,請批評。
常伴梅前待雪時,
中宵不寐夜歸遲。
狂歡不敢高聲語,
怕道山妻笑我癡。(平水韻.四支)
墻角蒼枝醉已醺,
羞羞掩掩盼何人?
昨宵有客紛飛至,
盡獻清香以待君。(平水韻.十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