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文章中我說自己在尋找一個道,其實道就一個,但是路卻不同。那本《一萬小時的天才理論》跟這本《如何高效學習》對比的話,《一》主要是指技藝類(足球鋼琴象棋等),而《如何》主要是指書本知識類。
先生曾買過兩本記憶魔法書和一本速讀術,他說如果之前我們知道這些方法,肯定會有更高的成就。所以,他要學會,然后教給孩子方法,減少孩子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習變為樂趣。
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后不再繼續關于工作之外的學習,但還有很多人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又或者更好的適應生活,又或者為了自己的興趣還在繼續學習。
但是離開學校,離開那種束縛之后,很多時候學習變得散亂,時間成了最大的問題。其實分析下來,最終是自律性的問題。同樣的想學習的心,如果自律性不一樣,結果仍然會不同。
我們這一代幾乎都是靠著死記硬背機械式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的,所以應用能力很差。曾經就連老師也說,畢業后到了社會上你學到的知識能用到10%就不錯了。但是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管學了何種知識,總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知識發揮著更大的效用。
我覺得《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學習技術,更多的是給講一種如何運用知識的方法。雖然整體看下來,感覺缺少一點東西,但是卻完整的描述了一個學習過程。一個很有效的學習過程,作者斯科特楊10天拿下線性代數,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由此可見這套方法有它的獨特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的一個(算是)主要內容吧,我從書上搬了過來,是為了自己系統整理一下思路,也讓愛學習的寶寶們看看此方法對他們是否可行。當然如果你現在已經不學習,但是孩子們還是需要的,所以還是研究一下的好。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書,只是目前我還沒讀到,待我讀到再來細談。
《如何高效學習》的兩個目標:第一是整體性學習策略為你提供一個如何學得更好的模型;第二是提供一系列學習技術。
第一部分:整體性學習策略
整體性學習與機械記憶正好相反,整體性學習意味著知識 的學習并不是孤立的。
一、整體性學習基于三種主要觀點:
1-結構
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就是繪制一份優秀的地圖,在各種知識之間建立盡可能多的聯系。
(1)感知結構:大量的圖形、聲音和情感,這些感覺又相互交織,構成你的生活經驗。
(2)關系結構:通過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現實我們的實際生活;說故事會使學習更容易。
(3)基礎數學結構。
2-模型
模型就像是結構的種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識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將引申出全部的知識。
生活經驗是模型的主要來源,只要與所學的東西類似,就可以拿來作為模型。
3-高速公路
在結構與結構之間建立聯系,作為參照物連接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生活經驗來模擬、比喻要學的知識)
二、整體性學習的順序
(一)六個階段
1-獲取
獲取信息的三個目標——簡化、容量和速度
2-理解——理解獲取的信息
3-拓展——整體性學習的真正開始
(1)深度拓展:知識從何而來?結論來自何處?事物為什么以這種方式存在等
(2)橫向拓展: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系,建立模型,在模型與原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3)縱向拓展:在結構間建立高速通道(之前的高速公路)
4-糾錯——修剪整體性知識網絡(我覺得就像砍掉樹的旁枝,保持它的向上生長)
5-應用——學習的最終目的。
6-測試——前五個階段都需要測試,測試可以讓你了解弱點是什么。
(二)找出薄弱環節,然后多多練習改進。(書內有方法)
三、信息結構(知識類型不同,需要建立不同的知識結構)
(一)信息的五種類型:1-隨意信息;2-觀點信息;3-過程信息;4-具體信息;5-抽象信息。
(二)如何使用五種信息類型
在學習新知識時,需要判斷信息主要屬于哪一類,然后再確定 采用對應的技術。
明天繼續第二部分。
愛讀書卻讀的不多,愛學習卻學的不好,所以繼續讀書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