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如何提升自信”公眾號的朋友當中,有很多內向的人,有的因為自己的性格內向而糾結,有的因為內向而內心焦慮。今天我想給大家說:“內向并不是壞事,反而性格內向的人更厲害”。
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我是一個典型的性格內向者。最近,同事們都對我說:
你哪是什么內向,分明就是內秀,我們之前太小看你了,原來你一直深藏不露啊。
在我微微一笑過后,開始了對“內向”的反思。
其實,這世上哪有什么深藏不露,這只不過是內向者的一貫作風罷了,習慣于默默積蓄能量,爆發時往往出人意料。
這可不是內向者故意為之,只是大家一直誤解了內向,對內向者帶有偏見。
我以前是一個不太喜歡在人多場合當眾講話的人,平時也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怎么參與辦公室閑聊。
所以就被領導和同事貼上了“內向”的標簽,理所應當地覺得我性格不夠積極,溝通能力欠缺,剛來一個月似乎就被否定了。
其實,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了初到一個圈子被冷落的感覺。
小的時候,還會因為這種性格產生自卑感,很不合群,錯過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上了大學以后,總有人對我說:“你給人一種很有距離感的的印象?!?/p>
我也曾試圖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向外向者看齊。但是,這種改變其實是違背本性的,自己越加地不快樂,焦慮不安。
我發現,我只是不喜社交,并不是不擅長當眾講話,只要我愿意,總能被人捕捉到閃耀的瞬間。
那什么是內向?什么又是外向呢?
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對于內向的人來說,他們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所以,其實內向或外向所代表的只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因為偏見,大多數人似乎習慣把“內向”看作是一個人的缺點,好像內向的人形象就是:
沉默寡言,不合群,內心干涸,消極厭世,天生就該是個Loser。除非TA改變這種性格,向外向者看齊。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內向者真的被社會誤解太久了。
內觀自己,我發現:
我心思敏感細膩,常常能注意到別人忽略的地方,善于發現,心細如塵;我洞察力很強,特別善于察言觀色,體察別人的情緒,同理心很強;
我喜歡閱讀,寫作,烹飪,攝影,這些可以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很好的事情;我耐力很足,肯堅持,好安靜,擁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
只有認清了自己內向者的本質以后,才能更客觀地對待自己內向的特質,揚長避短。
內向者不需要羨慕外向者,而是要發揮自我內向的優勢,展現自己的特色。
畫家兼導演史泰龍說:“人追求理想之時,便是墜入孤獨之際?!?/p>
內向的人善于利用好先天優勢,抓住機會展現自己,真的可以表現得很出色,創造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你們別看我站在臺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后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對于很多有社交恐懼的內向者來說,慢慢的去適應和接納自己,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當發現擅長演說之后,就認真去練習,自然而然地為了愛好和目標克服很多心理障礙。
內向的人不應該就是局促不安的形象,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加專注和享受自己喜歡的事。
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在1990-1995年間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91名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階段處于社會的邊緣。
因為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對同齡人來說都太不可 思議了,但也正是這樣,他們得到了更多的獨處時間來做感興趣的事情。
《時間的皺紋》作者馬德琳·英格曾經說過,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閱讀和思考上,她壓根就不會成為一名如此大膽的思想家。
越來越多的事實顯示,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人擯棄一切干擾和誘惑,沉浸在一件事情中。
所以“刻意練習”這件事情,最容易發生在內向者身上。
當你活得越像你自己、越來越好的時候,你的優勢就會漸漸展現出來。
我們要做的,只是在這些自然而然發生之前,耐得住孤獨——而在耐得住孤獨這方面,還有誰會比內向的人更有天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