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面色萎黃,頭暈,乏力,自認為貧血,去醫院血象檢查卻見血紅蛋白正常,也就是不貧血。
而被西醫診斷為貧血的患者,用了一堆補血藥和補品,療效卻又不佳,反而怪中醫的補血藥都是騙人的……
臨床上最怕的就是診斷血虛病人,立刻反駁說,我前兩天才驗的血,是正常的!
他們以為貧血=血虛,典型的以西醫指標來指導中醫用藥,以辨“病”來代替辨“證”,效果自是南轅北轍。
貧血和血虛不是一回事
簡單說,血虛是單純陰血不足,而貧血是氣血陰陽俱虛。貧血患者只有部分人為血虛;反之,血虛者不一定有貧血指標。中醫的血虛只要有心肝營血不足的表現,不一定要有貧血指標,血虛就可以成立。
貧血癥狀:
現代醫學所說的貧血,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或紅細胞比積低于正常值的一種病理狀態。貧血病人除有血虛癥狀外,主要還有乏力倦怠、呼吸短促、面色白、畏寒肢冷、浮腫、舌淡、脈虛等氣陽不足的現象
血虛癥狀:
血虛包括心血虛、肝血虛和心脾血虛。
心血虛的癥狀:心悸、怔忡、健忘、不寐、脈澀;
心脾血虛的癥狀:心悸、食少、乏力,月經不調、崩漏失血等
肝血虛的癥狀:眩暈、眼花、目澀、手足發麻、四肢拘攣、皮膚干燥、月經不調、閉經或月經量少;
不過血虛證與貧血之間還是有著密切的聯系。貧血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各系統疾病均可引起貧血。貧血中以氣血兩虛為主要證型,其實質反映了氣與血的關系。
貧血不是小病,甚至會威脅生命
中國貧血人數是高于血虛數的。世衛組織(WHO)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貧血人數超過20億;而我國6歲及以上居民貧血率為9.7%。“貧血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其中兒童、婦女、孕婦和老人是貧血的多發人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指出, ‘貧血是小病’、‘女性貧血很正常’、‘貧血通過食補就可以’等錯誤觀念普遍存在,因此貧血極易被大家所忽視,很多人達到中度、重度、甚至極重度才就診,給患者帶來了不少身體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
貧血能引起心臟病。心臟的重要作用是給身體供血、供氧,貧血會使血液載氧能力明顯下降,
導致各系統供氧不足,人體臟器功能減退,引發病變。
貧血千萬別亂補,一定要辯證
貧血千萬別亂補,一定要辯證
若貧血見血虛證候,補氣血亦可治療。但血虛也還有心血虛、肝血虛和心脾血虛之分。且臨床觀察,大部分貧血,都不是血虛狀態,恰恰是血實,血於狀態,多是久虛之人。久病多瘀,久病多痰。
另外,中藥常用大棗、紅糖、阿膠等來補血。從成分來分析,這些都不含鐵元素,當然不能治貧血。
還有人盲目吃一大堆“保健補品”,過度補鐵,造成“鐵中毒”癥狀,如惡心、腹瀉、嘔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死亡...所以,千萬別把貧血和大補畫等號!
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
任何貧血都須健脾!
很多人會問,為什么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提高,貧血患者的數量卻不斷增加?其實最關鍵一點就是吸收差.
不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通過補鐵沒效果,其實是脾胃運化能力弱,吸收差。沒有被吸收的營養,就是身體要代謝的垃圾!
中醫治療貧血講究“治病求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吃進的東西要通過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氣血; 不管貧血還是血虛,其實健脾都是第一步。
艾灸調臟腑,通經絡,和氣血,貧血也對癥
有人說,血虛貧血要吃藥,艾灸能有什么用?
灸能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暢和氣血,安定神志,完全可以治療貧血的。
艾灸穴位推薦:
中脘、天樞、足三里、太白:調理脾胃氣血生化之源
血海穴: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
三陰交:常灸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
血虛貧血,推薦黃芪、雞血藤加紅糖
醫案:
杜某,女,37歲。因貧血,在醫院住院十余天,頭暈乏力等癥狀稍好,因經濟問題,出院來余用中醫藥診治。其面色萎白,舌淡,脈濡,四肢時時麻木,頭暈,考慮其家境,便處方:黃芪30g,雞血藤60g,紅糖1勺(自備)。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連服14劑,諸癥俱消。
此方補血(補氣),活血,兼療血痹,補而不膩,效果神速,屬于民間驗方,不受辯證論治局限,適合大規模生產,能救治大多數人,是極其珍貴的。
備注 :更多辨證配穴咨詢可以關注 “艾灸匠心居”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