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河北省與周邊各省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河北省與遼寧省、河北省與山東省、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的區劃變遷。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與河南省的區劃變遷。在歷史長河中,河北省的8個縣,分為兩次劃入了河南省,從而形成了河北省、河南省現在的區劃格局。今天,我們就聊聊這8個縣的劃分。
首先,我們聊聊河北省的基本情況。河北省是我國華北地區的省份,同時也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糧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的數據,河北省總人口達到了7400多萬人,在全國各個省市中,排名第6位,僅次于粵、魯、豫、川、蘇等5個省份。這樣的人口基數,并不算少。2021年,河北省的GDP總量超過了4萬億,處于非常不錯的水平。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復雜,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中部、南部則是以平原為主,遼闊的華北大平原基本上都在河北省境內。河北省糧食產量高、品種多,屬于我國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河北各地普遍尚武,在古代歷史上,屬于中原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區。河北省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分別是:石家莊市、保定市、滄州市、邢臺市、廊坊市等等。
不得不說,河北省、河南省都與黃河有關。當年,兩個省的設立,基本上參考了黃河南北兩岸。目前,河北省已經不再與黃河直接相鄰。但這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才形成的,在此之后,河北省也有治理黃河的責任。圍繞兩省交界的幾條河流,河南省、河北省進行了幾輪區劃變遷。
在戰國時期,河北省主要是趙國和燕國的控制區,因此,河北又被稱為燕趙大地,出現了“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北方地區,屬于中原王朝的重心區域。在唐宋統治時期,我國一直采用州縣兩級區劃的格局。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龐大的帝國。
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并不合適。元朝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管理,在金國行尚書臺制度的基礎上,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區劃。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遼陽行省等等。元朝劃分各個行省的時候,基本上按照河流、湖泊、山地進行劃分。當時,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會在開封府,也就是北宋舊都。
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區劃,但各省的區劃輪廓,并沒有穩定下來。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而來。明朝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再加上情況特殊的中都鳳陽。出現了北直隸、南直隸和13個省,北直隸包括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南直隸則包括了安徽省、江蘇省等大片地區。
在明朝統治時期,設立了湖廣省、河南省、山東省、陜西省等各個省份。其中,北直隸最南部的大名府,如同一把錐子,插在了河南省、山東省之間,三個區域都是治理黃河的責任。在明朝統治時期,北直隸的大名府,下轄了10個縣和散州,分別是: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浚縣。
也許大家發現了,這其中的大部分縣,現在都隸屬于河南省。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勢力,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清朝定都北京,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后來,拆分為江蘇省、安徽省。至于北直隸,則更名為直隸省。在清朝統治的前期,并沒有改變直隸省的區劃格局,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區劃輪廓。
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期,為了解決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一系列政策,雍正皇帝任命三大心腹之一的田文鏡,擔任了河南巡撫。在這一階段,田文鏡發現了一個問題。河南省各地的漕糧,基本上是衛河運往京城。從河南省北部的衛輝府出發,需要從直隸大名府滑、浚、內黃三縣經過。但是,這一段河段年久失修、河堤急需修理,而且各地的官卡設立也不一樣。
由于這3個縣隸屬于大名府,而大名府隸屬于直隸省。田文鏡屢受刺激,最終,施展了自己的殺手锏,那就是“上奏。”雍正三年(1725年),田文鏡上奏:“臣仰肯皇上俯念漕糧攸關,將浚、滑、內黃三縣改歸彰德、衛輝二府,就近分隸管轄,庶事統一,彼此不致掣肘……。”
對于田文鏡這位心腹寵臣,雍正皇帝十分呵護。隨后,雍正皇帝隨即批準了田文鏡的要求。按照清朝歷史文獻記載:“雍正三年,從豫撫田文鏡之請,改撥三縣屬于河南,內黃改隸彰德,滑、浚改隸衛輝。我朝厘定舊制,由直隸大名改屬河南彰德,審形勢之宜,得臂指之使,稱盡善矣。”當時,內黃縣劃入了河南省彰德府管理,滑縣和浚縣,劃入了河南省衛輝府管理。
這是河北、河南之間,第一次區劃變遷。在清朝統治的后期,黃河屢屢發生決口和大規模改道。尤其是清朝咸豐皇帝在位時期,黃河大規模改道,波及了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涉及了2000多萬群眾。此時的清朝,面對各方面的內憂外患,已經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治理黃河。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階段。
各路軍閥忙于混戰,根本沒有時間治理黃河。黃河涉及了好幾個省,當時的軍閥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在抗戰時期,1938年,黃河大堤被人為炸開,滾滾黃河水形成了大片的黃泛區。黃淮等地的群眾,深受其害。尤其是河南、山東,屬于黃泛區的重災區。由于戰爭連續不斷,黃河的問題懸而未決。
1949年,北方的大片地區已經解放,治理黃河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承德。不過,黃河沿岸涉及了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等多個省份,治理黃河的情況非常復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各種器械,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協調和籌備。這個工程量太大,不是一個省所能夠承擔的。為了更好的治理黃河,1949年7月,我國組建了平原省,這是一個嶄新的省份。
平原省的組建,主要有2個大的任務。第一,集中力量治理黃河,解決黃泛區的問題。第二,集中力量,肅清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土匪,保障北方地區的長治久安。平原省由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山東省的聊城、湖西、菏澤,以及河北省最南部的長垣縣、東明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等地,共同組成。平原省的省會設立在新鄉市,劃分為6個專區。
分別是:安陽專區、濮陽專區、菏澤專區、聊城專區、新鄉專區、湖西專區。直到現在,新鄉市仍然保留了很多平原省的印記,例如平原大道、平原博物館、平原新區等等。歷經2年多時間的努力,幾十萬軍民的奮斗,黃河決口的問題被解決,黃泛區被徹底遏制。此外,三省交界地區的土匪被基本肅清。此時,平原省繼續存在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
隨著經濟建設工作的推進,過分復雜的區劃不利于經濟建設。1952年11月,平原省被撤銷,下轄的6個專區中,濮陽、安陽、新鄉3個專區,劃入了河南省。湖西、菏澤、聊城3個專區,劃入了山東省。在這一過程中,河北省劃入平原省的5個縣(長垣縣、東明縣、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隨著濮陽專區劃入了河南省管理。
換而言之,等于河北省損失了5個縣。為了彌補河北省的損失,河南省把自己最北部的涉縣、武安縣、臨漳縣等3個縣,劃入了河北省邯鄲專區管理。也許大家發現了,昔日河北大名府下轄的10個州縣中,有8個縣陸陸續續劃入了河南省管理。目前,基本上隸屬于河南省的濮陽市、安陽市、新鄉市等地管理。
河南省北部的3個縣劃入河北省、河北省的5個縣劃入河南省以后,出現了2個不大不小的連鎖反應。第一,隨著臨漳縣等地劃入了河北省,古代鄴城到底屬于誰,出現了很大的爭議,目前都沒有結果。第二,雙方都感覺自己吃虧了。因為,武安縣等地劃入河北省以后,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鐵礦。濮陽等地劃入河南省以后,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礦。
在這一輪區劃變動中,損失最大的就是大名。如果沒有這一輪區劃變動,按照當年的區劃模式,肯定會出現大名專區、大名地區、大名地級市。大名府陸陸續續有8個縣劃入河南省,根本不足以單獨設立專區、地區。因此,大名縣被劃入了邯鄲專區管理。截至目前,大名縣是邯鄲市下轄的一個縣。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